大家常說歐洲車剛性好,除了體感外,背後其實有著工程數據支撐,除了常見的車體結構圖、鋼材等級分佈比例圖外,Skoda也是常在Euro Car Body歐洲車體研討會上展露最新技術並公開新車型「Static Torsional Stiffness」靜態扭轉剛度數值的車廠之一。
何謂靜態扭轉剛度?測試/模擬方法之一是將車體兩後避震器上座位置固定,在前輪任選一輪之避震器上座施以向上的力,另一輪施以向下的力,此時分析當車體扭轉1度時需要多少Nm的扭矩,以2016年第一代Kodiaq為例,有全景天窗車型的數值是26800Nm/度,無全景天窗車型的數值是28300Nm/度。單論靜態扭轉剛度
此數值也是一些強調操控性的車廠常常提及的,例如BMW在F80 M3上做到了40000Nm/度,因為當車體扭曲程度愈少,懸吊愈能在設計的角度上運作,貼地性自然愈佳,駕駛信心也愈好。由此可知,歐系車廠對車體剛性的追求不僅著重於撞擊測試成績,亦看重動態駕駛層面。單論靜態扭轉剛度
這不經令我好奇日系相近車款的表現如何,查找了一番,結果如下~單論靜態扭轉剛度
歐洲車讓人可恨的地方不少,但這類讓人可愛的地方也確實吸引了眾多車主,好開安全,其來有自。
文章關鍵字
Cloudy Shiau
網站上的E60是24200(不過JLR上是16250),還有另一數據是29795比樓主的數據要高!
BMWHPI
我的資料來源是2010年EBC會議的BMW官方簡報,至於你說Jaguar提供的數據,的確是比BMW公布的低,但他們有說明那是有天窗的版本,比較低是合理的。
BMWHPI wrote:
大家常說歐洲...(恕刪)
懂歐洲汽車工藝的就懂買 不懂的還是買鋁殼車 一車傳三代 郎系洽沒壞😂
造車工藝是車身剛性、金屬疲乏、吸收衝擊柔韌性這三者都需要原廠對材料加工的充分了解,只開雙B的話是能體會到車身剛性帶來的穩定感,但vag除了保時捷之外在處理鋼材應力疲乏的know how都差雙B一大截 ,尤其是重大撞擊車禍的車子vag的車子常常因為原廠設計應力釋放位置的關係而造成修復後開起來撐不久,歐洲蠻多翻車三四十年老車的影片,相對最容易處理的是賓士和保時捷的車身畢竟除了剛性之外車身韌性也比較好,但相對來說新車車價也差了好幾倍。
這個早期比較會拿來宣傳,現在比較少了,主要是大家現在技術都差不多,這也不是越高越好。
BMWHPI
如果您直接關注外文官宣的話,當前會提及的車廠其實還不少,至於您說的大家技術都差不多,我不這麼認為,尤其在您看過這些車廠去ECB大會的簡報後,再者即便技術相同,客觀的焊接、膠合長度等差異亦不小。
先前從網路收集了些車輛底盤剛性的數據如下討論連結
車輛底盤剛性
就是樓主說的靜態扭轉剛度torsional rigidity
這數據在歐洲車上很多確實都不低
但是這數據不能直接認為越高越安全或越高操控越好

例如極端的例子
BMC ADO17 /Austin 1800 (1964-1975)其剛性高達18032 Nm/deg
沒人說這台車可以比Ford Mondeo (sedan 2006): 16800 Nm/deg還要安全
Ford Mondeo在Euro-NCAP 2007測試是成人保護5顆星

而早期Ferrari 430也就17,334 Nm/deg
沒人會說VW Golf V GTI: 25,000 Nm/deg會因為底盤剛性數據較高而一定比430操控好吧?
BMWHPI wrote:
大家常說歐洲車剛性好...(恕刪)

CX-60的Nm/deg的數據我是沒查到
而樓主提供的可惜是以Hz為單位的數據
二者好像不能直接轉換?
但以日本Mazda原廠都是以CX-5和CX-60比較
強調CX-60設計、用料和剛性都優於自家的CX-5
而Mazda CX-5 (2017 – ) 的剛性數據為31,185 Nm/deg
或許可以參考

市售車種我不相信日本車做不到底盤高性高的車
但是就是要不要且需不需要
Subaru Impreza (4th-Gen, 2012 – ): 24,500 Nm/deg也不算低吧?
Cloudy Shiau wrote:
先前從網路收...(恕刪)

車身剛性當然無法直接與操控、安全劃上等號,但絕對能代表車體的機械素質,否則車廠為何要去追求逐代的數據提升,而且靜態扭轉剛度也僅是眾多結構特徵的一小部分。

我所列舉的是相近年代、相似價位的產品,您這樣比較不具意義。
BMWHPI
針對你所說的意義,我原文的影片截圖裡,前BMW M部門主管有提到扭轉剛度對操控性的助益,當專業人士這樣答了,你難道還要跟他提F1?基礎一樣嗎?
Cloudy Shiau
我沒有否認高扭轉剛度對操控的助益,我是強調這數據[不可以]不同車比較數據大小。BMW有說我數據高所以操控堪比F1??沒有呀
Cloudy Shiau wrote:
BMWHPI...(恕刪)

仔細看我所附上資料的最下方。

CX-5的確是Mazda做得不錯的產品。

日系車廠當然不是設計不出高扭轉剛度的車,但多數因為成本使然無法選用較好的材料,也包含車體技術投入相對不足,所以Lightweight Index(基本上可視為扭轉剛度*底盤面積/車體重量)不甚好看,而我會理解愈高的Lightweight Index代表成本與工藝。

以我原文比較的車款為例,
Kodiaq白車身含車身附件重434.1kg
CX-60白車身含車身附件重452.4kg

明顯Kodiaq能以更輕的重量達到更高的扭轉剛度,這才是業內人士在競逐的事,更別提Kodiaq已經發表了第二代,各項數據必然進步。
BMWHPI wrote:
仔細看我所附上資料的...(恕刪)

了解
所以CX-60是24900Nm/deg這樣就比CX-5還低
那不知道MAZDA原廠在說CX-60剛性比較好是好在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