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走的平路;無盡的腰繞高繞低繞以及多到滿出來的山屋與水源
「自然風景MIT」~13樓

原汁原味、全台僅存二間的日治木製長草的駐在所 華巴諾
- 時間:2020/09/7-13
- 男女比4:1
- 費用:公費1000+D0東埔東光飯店650+回程花東車票424
台北-池上普悠馬$687/人
池上車站-登山口:2000/4=$500/人
楊姐接駁0921-572-436,四人小車單程$2000(升級成9人座)
東埔-台中火車站:4000/8=$500/人 李君山,0937717741,福斯T6黑色$4000。
司機很有耐心,我們分兩隊出登山口,來回接駁兩趟洗澡。
可以先寄乾淨的衣服由接駁司機載到登山口取衣服。
東光大飯店洗澡泳池區$100
.
前言
這趟出發前,才剛完成兩日中央尖的速攀行程,間隔的一天也在宜蘭往東埔的車上度過。慌忙超商取貨備用的18650電池後匆匆在超市採買5分鐘,這樣的採買結果便是每天晚餐都在吃乾燥蔬菜、泡麵配香腸飯,早餐都是沖泡包配科學麵解決。午餐則是吐司夾火腿以及後期一天一條的奧利歐。 當時在超商忘記買合適大小的寶特瓶,因此這趟身上的容器只有學長不要的580cc水瓶跟2L水袋。
預報中不佳的天氣也讓這趟行程的行進時間極短,因禍得福體驗了難得悠哉的營地生活。看到獨眼小魚的紀錄,同樣後段也遇到不好的天氣,他們是前六天壓成四天,我們則是逆其道而行,既然每日天氣都不怎麼理想,把每天行程盡量減少,天數維持八天,如此一來淋到雨的時間就會減少😂
.
行程紀錄
D1東埔~觀高05:50起登

一路上許多這種投錢自取的農產品


拿舊照擋擋

雲龍瀑布
08:57 樂樂山屋,步道第一個駐在所。因為底下陳有蘭溪的樂樂溫泉而得名。
P.S東埔駐在所位於現今東埔國小

11:33 小瀑布午餐



好幾層漂亮的駁坎上種滿了藥用植物毛地黃。 對比五月份來時,盛開的毛地黃(全株有毒)如今已經變大片的枯枝。冬來春去,花開花謝。駐在所遺址上只剩下幾層駁坎以及一株台灣山櫻花,又稱緋寒櫻。緋寒櫻為台灣原生種,能適應較暖和的氣候及低海拔。
緋寒櫻是台灣分布最廣的櫻花樹種,也是全世界需冷性最少、花色最為濃豔的品種...常見的櫻花如八重櫻則在陽明山周遭;吉野櫻則在陽明山、阿里山、淡水天元宮、杉林溪等地;霧社櫻則在武陵農場、奧萬大;「粉紅佳人」品種在武陵農場。河津櫻則在台北中正紀念堂、新竹公園、南投鹿谷;昭和櫻則在陽明山、阿里山 ~台北市花卉試驗中心主任張旃榕

從工作站約走0.2k就有玉管從0.7k拉過來的水管可取水。但往林道的路上要經過一個超陡的土質崩壁垂降,下雨天腳點必有其危險性。據說我比壯年以及中年的學長還要會打呼。

左起玉山東峰、陳有蘭溪向源侵蝕的金門峒斷崖、玉北氣象站、北北峰。八通關舊路就位在於此斷崖上,難以置信。
晚餐吃花雕雞~佐咖哩雞胸即食包D2觀高~中央金礦山屋
06:00起床

學姊這樣應該不算露臉吧XD
07:13 離開,走高繞路去八通關草原。其實覺得真的不用特別高繞,因為往後天數的腰繞路,最不缺的就是這種碎石崩壁,還有⋯水源。但若是從草原要下觀高,還是建議走高遶。這一路走走停停,以非常緩的速度前進。
PS玉管網站的舊資料寫舊路:觀高-八通關70分

舊路

從八通關草原往觀高一下來,大面積的崩塌地形一瀉千里,還是登山老話一句「天氣不好就不要來」

這張照片就稍稍明顯可以看到崩塌的規模,一路洩到陳有蘭溪底的金門峒斷崖。而路徑就位於崩壁上,一路往下腰繞,不知為何日治八通關選道要在此上。

這是第一 or 最後一個地形。若是從草原下關高,這第一個石壁拉繩可以說腳點相當難選,點跟點之間非常遠,重心又是向下像斷崖,務必確認繩子的磨損程度。

新路也有少部份這種地形
09:22溪水營地,可取水。營地前後都是之字緩上,難得有塊平地可以好好休息。
10:33出森林,可從山腰展望整個草原。

草原上用餐,用餐前,先去駐在所晃晃順便拉翔。因為隊伍中只有我想去撿山頭,稍作休息後便帶上衛星電話。根據紀錄,從草原走原路回去古道比較好走。
12:05草原上取水後出發。途經獨木橋,一個人走稍感危險。官方地圖八通關-巴奈伊克鐵皮山屋-中央金礦為100+60分鐘。
12:50 登山口,休五分。輕裝爬升500,不休息感覺很快就到了。


離開霧雨帶回到蕨類區,見到隻水鹿,沖淡迷途之感,稍覺安心
14:40 回到登山口,開始下大雨。直奔山屋

後來補拍的巴奈伊克山屋

15:40 中央金礦。晚上吃完晚餐,玩起桌遊說書人。

晚餐出前一丁泡麵、無限乾燥高麗菜海帶芽D3中央金礦~大水窟山屋 (官方路程為170+125+70分
06:00起床。今天的古道腰繞路雖然沒有危險的崩壁,但路徑不寬,也有墜崖的可能以及前例。一路上刺柏很多,盡量不要為躲次而貼近邊坡走,這段我堅持穿短褲,小刮傷是不礙事,但速度被拖累不少便感覺很焦慮。去年底隊友來走南二的時候,剛好是杜鵑營地出事沒多久,因此他們改走稜線路往白洋金礦而不走古道。
07:11出發

09:05巴奈伊克溪谷路岔,路程從120變成75分的捷徑。
據獨眼小魚的紀錄,路有崩不好走

(2021年5/16杜鵑營地因為煮食不當造成森林野火...)
前來幫助的拉荷阿雷一行14人,與脫出隊伍中的13名壯丁一同包圍哈伊拉羅社,進行阻撓日方搜索的行動。另有報導則稱,脫出的族人分批於26與29日穿越警戒線,故推測整支隊伍應分成10至30人的小團體,以便於行動。 ⋯可從一些山河名得知,為了逃離日警的監控,族人在崇山峻嶺間進行了大範圍的迂迴繞行。除了得克服海拔落差、長途跋涉、背負裝備外,隊伍中亦有長輩婦孺需照顧。而日警在得知管轄範圍內的居民脫離掌控後,一時無法掌握其行蹤,還佈置機關槍於重要地點防堵,仍然無法防止族人突破八通關越道路的警戒線。這行動從今日看來仍讓人無比驚訝與佩服,不禁想像起大群族人們在夏至時分移動於高山的光景。 新高山的攀登活動因此禁止了一年多,至1929年夏季才開放團體申請入山。在這期間也新設了四處駐在所,以填補原本八通關至新高山與大水窟間僅有秀姑巒駐在所的防備漏洞。這四座駐在所包括新高駐在所(1928年11月28日落成)、バナイコ(巴奈伊克)駐在所(1928年11月29日落成)、ツツジ山駐在所(1928年11月30日起工)、南駐在所(1928年11月30日起工)。其中的南駐在所(約3225公尺)還一躍成為臺灣本島海拔最高的駐在所,其他駐在所的海拔高度也不低,冬季經常結冰降雪,於此執勤警員的艱苦可想而知。 雖然拉荷阿雷在昭和8年(1933年)「歸順」日本人,但這次的「脫出」有別於之前襲殺日本人的行動,以遷移付諸抗議的行動顯得相當特別,行動者不分男女,年齡跨越了二至三代,有種「追尋自由」而行的意味。拉荷阿雷與日本人妥協後,山區的緊張氣氛大減,過去因郡大蕃社脫出事件而設立的駐在所也有裁撤的打算,官方評估警備費用可因減少人事、道路維護等費用而節省三分之一的開銷。不過在《高砂族授產年報》裡的<駐在所其他及蕃社標高降雪調>表中,昭和14年(1939年)的表中仍有躑躅山駐在所的資料,而昭和15年(1940年)即消失,推測可能在此年撤廢。 鹿野忠雄在1931年的夏季密集攀登這一帶的山峰,時值脫出事件發生後兩年,當時八通關越道路以南的廣大山區仍是拉荷阿雷活躍的範圍,鹿野忠雄不時提到在此山中活動所感受到的壓力,也對郡大社脫出族人與拉荷阿雷一族,仍據有一處原始地區自由生活而感到敬佩。 雖然族人們最終仍妥協於時勢「歸順」,但餘波仍然於今日迴盪,人們追尋自由天地,與國家不合理的體制相抗衡的精神,至今仍值得許多人實踐著。 取自貘の駐在所大分事件為日治時期,總督府推行理蕃政策時,引起持續抗爭18年的一起武裝衝突事件。策劃抗日的主角是大分社兩位頭目,拉荷阿雷和阿里曼西肯兄弟。死守於塔馬荷社damuhu(玉穗社)被稱為「全島最後未歸順蕃」。
300人游擊隊,抗戰18年──布農族抗日英雄Dahu-ali(拉荷.阿雷)
.

杜鵑營地
.

寶島三尖 塔芬尖
.

雖然平緩好走的古道,也仍是有許多溪溝地形要通過,晴天限定。開放不到一年,2019年底就有死亡山難發生。
.

11:30 南營地

清八通關與日八是否在此有交會,有不同的說法,似乎仍待確認。


墊高地基的浮築橋

補拍玉山南峰、鹿山日出
.
12:50 大水窟,不一會兒變開始下大雨,此時正上廁所到一半...(2)。雨中邊走邊抱怨廁所離山屋如此遙遠。 雲霧、陣雨繚繞在大水窟這間古道上海拔超過3000的山屋,雖不能撿大水窟山,包場山屋的悠閒也令人印象深刻。拿起畚斗掃帚,將山屋軟墊下的灰塵與歷代山友睡袋羽絨清掃,獲得乾淨的牆角床位,也獲得了靠牆睡的一夜好眠。半個多月之後來走南二,我們把樓上的窩也掃了一下...xp

據山友戲稱,這是全台灣廁所距離最遙遠的一間山屋

補拍大水窟池水

近百年前駐在所的警員及家眷所見之景,想必就在眼前吧

補拍山屋外的雲海以及圖中右邊的新康

早期駐在所輸水管線的木樁
20:30睡覺,睡覺之前都在玩兩套妙語說書人桌遊(850g)跟折手指遊戲。 晚餐:出前一丁拉麵配馬告香腸。正常的狀況是煎完香腸的油用泡麵洗掉,但每次都是太餓先吃泡麵,再煎完香腸鍋子超油不知所措。

後來中秋來走南二,用最短的時間在刮寒風前盡量濾水,勉強收集足夠的水來煮紅棗小米粥 甜度:台南。

D4大水窟~塔達芬駐在所營地
05:05出發。山屋後方北側的駐在所輸水管線遺跡,根據山友的照片,乾溝可見木樁、亞鉛管與鐵線遺跡,管線轉稜的地方門形木樁、鐵線的連結方式、鐵皮桶殘骸都仍可見。據說連到米亞桑源頭的水管路線至少要3公里。相比於南營地的方向過來第二水源,距離山屋要45分鐘左右,這三公里的巡視想必會超過45分鐘、更疲累吧。但因為昨日的大雨,今日的摸黑起登,我們錯過了探訪遺跡以及駐在所的機會。

二訪這裡後才拍下難得的照片。

上圖來自《東臺灣展望》兩圖稍稍不同,下方為改建過後

後門

轉稜的木樁

東段開始的最後通訊點,剛好天亮 06:55米亞桑駐在所(大水窟駐在所避冬的地方)

08:11 離開馬沙布 09:01規模龐大的沙沙拉比

下圖的警手,位於警察以下的層級,由漢人、其他區域的原民擔任

11:44 抵達直升機運送建材、造價2000萬的意西拉吊橋,之後兩大崩壁先高再低繞。旁邊是唯一古道上還保存下來的舊鐵線吊橋。

非常難想像早期山友是走這個據說比無雙還危險的幾根鐵線上過來。在玉管還沒蓋好沿線吊橋時,山友多半只能繞行溪谷。


12:55低繞結束休5分
13:14崩壁低繞水源
13:50塔達芬駐在所。營地前水源過小,爬到山壁上接水,匆匆清洗內褲跟襪子後便下起大雨。雨中搭起金字塔帳,褲子都濕透了。長時間獨自待在個人帳,倍感孤獨,但也因此稍稍有空閒整理紀錄。
.
16:30吃飽~
18:00差不多傍晚雨才停
輕快風田園起司佐香腸,飯D5 塔達芬~大分~華巴諾砲台~大分山屋 04:04賴床中。無帳底的帳篷搭配露宿袋,既輕又兼具安全感。



古道上除了高繞低繞就是這種只剩一點寬的路徑
06:37開始低繞 土葛崩壁


據說是志佳陽杜鵑 07:14過溪 07:53 小休 08:18 土葛低繞結束



保存完整的鐵絲捆,不小心踩到彈起打到重要部位...
.
09:48 離開,開始低繞 09:57 大分瀑布,鐵線橋殘體還懸掛在山谷中


11:03 跟一位想去的學長輕裝出發往華巴諾古道支線,過吊橋,再小溯一段
11:17右切陡上
11:34石板遺址休5

喜歡偽裝成眼鏡蛇的史丹吉氏斜鱗蛇
13:47看到山羊骨頭左轉 13:58 小休 12:21小休 12:46小休,持續的陡上。1hr要休三次真的很少見。但海拔低走太快水也消耗的快。
13:02 馬斯博葛駐在所
13:30華巴諾駐在所(3)

長草的房舍

駐在所現今仍存放一門日俄戰爭時期的砲台。從波羅的海西伯利亞、大連到基隆,經過了12000多公里才輾轉到闊闊斯溪,大分部落上方的西南稜以威嚇布農族的反抗勢力。 依據國立台灣博物館研究人員林一宏研究,這門3吋速射砲是1903年俄國普提洛夫工廠生產,於日俄戰爭中日本所獲的戰利品,其中6門發配予台灣總督府討伐原住民。

(台北228公園也有一門)


題外話: 在寫巴巴山南稜的時候 網路上絲毫查不到北一段上山屋的歷史,或許跟早期林業開發的710林道有關吧。自這趟之前,見過丹大林道的二分所、三分所、六分所甚至是台電招待所,簡陋一點的有丹大30K廢棄工寮、萬大9.1K鐵皮屋,而木製的山屋還真是頭一遭。這一趟就見到兩座,在之後的日八通關古道更見到近百年後仍屹立不搖的木製華巴諾駐在所。
關於古道另一處支線的駐在所,又得引用雪羊的文 借用他人之口,述說出登山人心裡細小、需要梳理的想法吧。
不只太魯那斯與華巴諾這兩棟恐龍級的古蹟,台灣山中留下的眾多遺跡,無論是林業工寮、駐在所駁坎、還是水泥建築群,全都因為地處深遠,或者不夠嚴謹華麗,而不具備文資身份,所以不可能有經費修復,只能任其腐朽消失。尤其當年只為了伐木而臨時搭建的工寮,更顯破爛、無任何建築工藝價值。 在平地老屋不斷自燃、不斷被怪手「不小心碰到」的今天,這些山中遺寶面臨的卻是遺忘,與大自然的無情。每每想起這些,總是更努力、更拼命地拍下每一次能邂逅的山中老歲月,只因為我們可能再也沒機會見面了。 研海林道12k工寮,永別。 中平林道35k工寮前棟,永別。 在我短短7年的登山歲月裡,已經永別了兩棟林業遺跡,當年拍下的,竟已成了珍貴的「歷史照片」,令人不勝唏噓。 所以我才會不斷的鼓勵後輩,如果能力許可,請優先去這些擁有歷史的老地方,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他們何時會消失,又讓一段歷史更為虛無飄渺。原文:https://www.facebook.com/snowram/posts/3150988678283336 15:45 大分山屋,有太陽能熱水器,有蓮蓬頭。洗頭洗澡洗衣服,再用吸水巾脫水。心情、清潔度歸回出發前一天,展開新的兩天一夜行程~ 山屋晚上非常悶熱,只蓋一件羽絨衣搭配露宿袋就可以過夜了,原因如下:秋冬是樹高可長到20公尺高的青剛櫟結果時分,約每年的10月~12月。果實成熟時便會吸引台灣黑熊來覓食,這趟雖然不是黑熊出沒的季節,但還是緊閉厚重的大門以及鐵窗。一來造成半夜無法輕易出門尿尿怕吵醒隊友,二來造成室內幾乎是毒氣室的密不通風。 我在這裡鄭重懺悔,屁是我放的。

熊爪
晚餐:輕快風筍香飯配香腸(目前美味排行No.1)但火力不好控制的酒精爐把睡墊燒融了一小塊
D6大分~抱崖 05:00 起床 06:27離開



莫拉克與前後的颱風讓土石掩蓋路基之後,過大分吊橋便離開主線,向東高繞,因此也錯過了三個駐在所。


10:42接回主線
11:04 極具工藝的多美麗駐在所。甚至還有噴水池的遺跡,當時缺水的駐在所,可是要從遠方拉水管的呢。

多美麗駐在所,擁有全段壯觀之最的駁坎,三層,高達3.5米的巨大石板人字砌,很難想像擋初在山腰闢建這間巨大的駐在所,需要花費周遭多少石板作為建材,以及又需要多少人力來維持供水、物資、道路的維護。


11:28離開

11:55 水源午餐。早上在樹林下的之字緩上,雖然流了不少汗,但出發前又是喝茶、吃麵湯,這5.5hr 僅喝200cc,剩下的缺就用膀胱裡的再吸收吧~
12:25離開 13:01 停機坪

新康吊橋,後有岔路可通東台一霸、天空堡壘眾多稱號,又名新關山的十峻新康山。
.
13:11 沙敦駐在所 13:19 石洞隧道、石洞吊橋。日治古道皆採用鑿壁建腰繞路、吊橋跨溪,這是八通關唯一一處手工開挖的山洞。開挖山洞的另一原因是鐵線吊橋需要足夠的空間把基座打進地裡,因此剛好開挖山壁,方便建橋。


不像昨天的大好天氣,下過雨的濕度讓仍舊門窗緊閉的山屋稍有涼意,睡到半夜後只穿刷毛配露宿袋開始受不了,因此把放在手邊的睡袋拿起來蓋。但此時隔壁隊的山友也陸續起床,感覺才剛掏出睡袋就沒辦法再好好睡了~
晚餐:慈濟乾燥米+味增海帶芽湯&隔壁新康下來的山友提供:肉燥飯、三層肉、雞捲、黃瓜蛋花香菇湯😭D7抱崖~瓦拉米 早餐:馬告(又開始可以撿到)德國香腸
.
6:18出發

6:48爬上石洞駐在所

被草淹沒、比較不明顯的駁坎








11:47綠駐在所


19:24花蓮搭自強回羅東。好累,平常都太早睡了 晚餐來不及買玉里麵😭😭

電量計畫
攜帶行充殼*1(80g)、18650電池*9(47g/3310mha)、nitecore行充10000mha*1(150g) 頭燈 電筒王IPX6 1200流明(73g) 前趟行程摸黑使用約2hr回家沒充電,這趟在D6用盡,更換第二顆18650。每天摸黑0.5hr,六天應該只需要一顆電池。 衛星電話 出發前有充飽,只有D4–7晚上有回報需要,基本上不需要行充來充。 手機iPhone SE1 每天只有PeakFinder 跟GPX需要定位,其他時間不開航跡。D4開始無收訊,頗省電,7天只使用了4顆18650行充50%的電力。包含借隊友充飽iphoneSE2一次。六個晚上,應該也只需要攜帶18650兩顆。 結論:七天的行程,只需要4顆健康的18650電池,約12000豪安培。可以多帶一顆備用or多帶輕量的牛頭牌行充*1燃料計畫
公用的瓦斯罐*3 +四位隊友的瓦斯罐=7罐(230*7 =1610克 一人一早一晚餐需用最多30克(30*7*5=1050 由此可知瓦斯一定遠遠用不完,更何況有帶系統爐。但還是怕隊友覺得我沒帶瓦斯會很不安,這次改帶酒精約400g水源計畫
這一路水源很多,不缺水的季節應可只出發前下載好GPX,到現場再看水源的標記並做水源計畫。不太需要超大容量的容器來準備背行進水以及營地取水用。人又不是牛,營地取水時,早晚餐+行進水頂多2~2.5L,若是想煮甜湯、茶在用完晚餐之後享用,頂多就是2L水袋+兩個水壺/易壓縮減少體積的寶特瓶。更多登山、裝備資訊詳見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guerilla__gear/#有任何指教 歡迎在下方留言~
#告知您是mobile01網友,即可享有裝備折扣~
#客家人的輕量裝備小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