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水營古道屬長距離步行古道,需步行16公里(需六小時),行前請考量體力狀況。出發後,若體力不繼只能折返,不能完成。抵達終點若無安排接駁車,只能步行河床到太武。

須先到歸崇派出所辦理入山申請,手續隨到隨辦。值班員警會協助登記,還叮嚀山上隨時會下雨,務必帶雨衣,若是雨太大建議趕緊下山 !

入山申請表格都是制式的,逐格填寫就可以。人數太多請先造冊,登記時繳交就可。


登山健行活動計畫表若不會寫,員警會協助。請務必完成入山登記,萬一發生事故,搜救援及保險理賠才能到位。

登記完成出發,隨海拔增加,有不一樣的風景。遠方是天氣很好的太平洋,臨海的枋寮漁港清晰可見,一進入山區後天氣驟變,呈現截然不同的天氣。

進入舊力里部落前,先看原住民部落圖騰石雕。階級制度分明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裝飾。

部落的貴族須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刺青的圖案與範圍代表社會階級。

1968年國民政府執行美援計畫,於大漢山(大樹林山)設置雷達站,監視台灣海峽動態。林務局將浸水營越嶺道西側拓寬為卡車道,並延長至山頂,民間稱大漢林道。

搭車駛上林道約一個小時來到停車場。團客可從枋寮車站集合,搭接駁車到此,省去自行開車的辛苦。

下車的同時忽然下起雨來,氣溫驟降許多,相較歸崇派出所前晴朗天氣,形成不小的反差。冬季時台灣山區氣候變化很大,隨身攜帶防水雨具與保暖衣物是登山健行的常識。

浸水營古道起點在此。出發時間勿超過中午12點,避免天色黑暗發生迷途事件。

浸水營古道屬於國家步道,西起枋寮大漢林道23公里處,東至台東大武姑仔崙吊橋。步行全長約16公里,起點為最高處,標高約1400公尺,一路為平坦的緩下坡。

浸水營古道有五百多年歷史,有原住民、清朝官兵、外國傳教士、日本人、牛販和國民政府等各時代的人民走過,橫越中央山脈至臺東,是一條越嶺點最低、使用頻率最高、且壽命最長的古道。

浸水營古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間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臺東的道路。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也駐守隘口。

古道參觀重點是現存遺址有「姑仔崙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木炭窯等,極具人文歷史意義。

單車挑戰浸水營古道曾經掀起熱潮,但發生幾件事故後林管處豎牌禁止,強調古道狹隘只適合步行,騎單車太危險。

從起點踏上挑戰浸水營古道之旅。

五百年間這條台灣東、西交通要道上有荷、清時代官員、文學大師胡適先生及其父母、日本總督等都曾經騎馬或坐轎走過古道。

古道位於熱帶林區,林相分層豐富,長年多雨潮濕,雲霧瀰漫濕潤,草木繁盛。

水氣旺盛,苔蘚附著在林間的原始景色隨處可見。

原始美景走的很愉快,不知不覺走了0.5公里。

沿途有手機可通訊點的標誌,只有特定電話公司才能使用…

很快來到1公里界標,對照舊界標,不同時代都曾經為古道存在見証。


浸水營古道隱身於中央山脈間,當來自太平洋、台灣海峽富含水氣的暖氣流與中央山脈的冷氣流相會,使浸水營古道成為台灣第二大降雨區,全年雲霧瀰漫,氣候潮溼,「浸水」之名而得。

除了巡山員騎行的公務機車,林道禁止輪型車輛進入。

為防止車友騎入古道越嶺,林務局在兩端都設立了路障,以禁止單車進入。

古道沿途植物生態非常豐富,路旁有介紹一些山林植物的知識。

筆筒樹生長於海拔1500公尺地區,生於林緣、路邊。此樹約3億6000萬年前已存在,被稱為「活化石」。

筆筒樹最高可達15公尺高,葉柄如蛇形,樹幹可見排列整齊的橢圓形葉痕,是老葉順次脫落後形成的。

走到2公里,海拔下降到1200公尺。

雨勢不停的下,四週都是茂密樹林,有走在亞馬遜雨林的感覺。

常雨加水氣旺盛,腐木給菇類提供很好的生長環境。滿滿的菇類,讓人很有療癒感。

濕潤的氣候造就特殊植被環境與生態系,孕育為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最著名為台灣國寶穗花杉。

水氣旺盛,連岩壁都長滿各種植物。

原產於香港的大頭茶樹,主要分布在華南、臺灣及中南半島等地山區闊葉林中。

大頭茶特徵樹皮光滑,木質蒴果,特色是帶翅種子。

步道上有大頭樹花,有白色花瓣與金黃色的花蕊,在一片綠的樹林中更顯眼。

來到「州廳界」。日治時期台東廳與高雄廳交界地。

「州廳界」是日治台灣總督從台東前往屏東訪視時,高雄州知事及各級官員在此迎接,年雨量高達5200mm。

路旁發現紅淡比樹。


走了快3公里,離終點還有13公里。

雨勢又加大了,山霧更濃,整條林道只有我們走在其中…

雨霧中的花朵特別美麗。特產台灣中至高海拔山區的紫花鳳仙花

雨霧瀰漫,細雨微微飄落,山中空氣清新,古道舒爽宜人的氛圍,讓人精神振奮。

只花一小時多,就走了3公里。

來到日治浸水營駐在所遺址。

原浸水營駐在所,清光緒8年開始有清兵屯營,屯兵30人。

日治時期日警設浸水營駐在所。1914年發生浸水營抗日事件,日警、眷屬被殺、駐在所被原住民焚燬。

駐在所為日本警察設立的辦公室及宿舍區,是舊浸水營越嶺道間休息站,總督府官員巡視時,都在此休息。

現僅餘地基、石塊供遊客回憶。

重回古道附近都是柳杉林。

柳杉原產於日本,在日治時期引進台灣,大量種植於各地的山區,因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濕,導致柳杉生長快速,但材質卻不如日本原產地的好。

在沒有水泥柱的年代裡,柳杉因樹幹筆直,被拿來當作電線桿,故有電線桿樹之稱。

柳杉林下蕨類種類繁多,通稱蕨類就對了。

很快來到4公里。距離、海拔、座標都有清楚的標示。

進入台東縣界開始出太陽。屏東下大雨、台東出太陽,截然不同的氣候條件。

這一帶是松樹林。

松樹依針葉分為五針一束及二針一束,五針一束便是五葉松。

經過一片楓樹林,留下滿地楓紅,饒富詩意。


穿過上上、下下的山坡,路上有枕木,幫助山友在泥濘地安全行走。


林蔭把古道全覆蓋,涼涼山風吹來,超讚…

5公里到了。

古道全程只有一條路,標示「禁止通行」的小路不要走,就不會迷路。

古道這一段鋪設了石塊,証明古代連牛車都能走。

6公里,海拔接近1000公尺。

四周高大密林出現山蘇林群,令人嘆為觀止的大自然美景,好像身處「侏羅紀公園」,隨時會有巨型恐龍或是翼手龍會出現…

山蘇林根莖短而粗,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

山蘇適合在潮濕中低海拔(400至1200公尺)生長。多附生於樹上或其他高大植物上。

山蘇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山蘇口感青脆爽口,是餐桌的天然好菜,目前已有人工種植。

路旁出現供休息的石椅,第一涼亭到了。

涼亭是最好的休息點,準備午餐了。

涼亭也是通訊點,又是不同的電信公司。

先把雨衣吊好,晾曬一下再穿上。

四週濃密雲層沒有眺望大景的展望點,沿途林木樹叢蔓延,充滿濃濃的原始氣氛。

山友會在此休息並埋鍋造飯,解決午餐。快煮泡麵是補充體力最好選擇。


休息並吃點隨身口糧,泡好熱咖啡,調整心情再出發…

出發後是一連串山徑、階梯,每個轉彎都有不一樣的行進挑戰。


較為陡峭的路段林務局已綁好輔助繩索確保安全,曾發生摔落事件的地點會加上安全網。

發現更古老的木造里程標示。

7公里。

7公里發現特別藍色植珠,是少有的台灣雞屎樹。

棵棵高聳的原始林,芬多精讓人盡情深呼吸,平緩古道走來非常舒服。


森林裡最讚的感受是林間氣溫,即使盛夏時,林間溫度都維持適溫。涼爽舒適的古道是消暑的好地方。

8公里,海拔來到八百公尺。

二側是高大翠綠的姑婆芋。上過新聞版面的姑婆芋,曾發生誤食而中毒的案例。

山壁上出現石塊區,是清代「營盤」設立最好位置。

清軍官兵據守的營盤都會遠離部落,據守要道,避免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日治時期為監視原住民動態,日本軍警把駐在所設置在部落附近,便於監視及管理,兩者差異很大。

古道9公里,出現寬大的道路。


古道在此開闊起來,出現一大片相思樹林。

日治時代因相思樹是重要的木炭材而遍植台灣全島。現在常見於台灣低海拔山林。

第二休息站在古道10公里處。

清朝時浸水營古道常發生原住民襲擊商旅事件,清軍沿途設置「營盤」以保護來往旅人,營盤就是清軍駐紮處。

一大空地是「出水坡營盤、古里巴堡諾、新出水坡駐在所、神社」所在地。

往上坡走有座日本神社遺址。

上坡走不到100公尺發現石頭護坎。

護坎僅餘二塊較大的營房地基及升旗台。

往下方走到日本駐在所駐紮遺址。磚造水池是日警使用過的。

發現日警遺留的清酒酒瓶,駐守偏遠山區,天寒只能喝酒以解思鄉之情。

越往裡走發現更多「營盤」遺跡。

遺留的石牆工法,大都以平行疊法、人字疊法及亂字疊砌(平行、人字疊法交互)。

人字形是華南工匠特有的手法。

從營盤範圍推定,當時駐守的清、日官兵還不少。

略事休整,再出發。

沿途觀察生態也是悠遊古道重點之一。

森林下方草叢旁,發現一個個穿山甲的洞。

發現洞口泥土還很新鮮,每隻穿山甲都很大隻。

浸水營古道是台灣野生動物重要生態棲息地,穿山甲遇危時會捲縮身體,像顆盔甲做成的球。穿山甲以白蟻為主食,更是夜行動物,人類路過時牠們是不會現身的。

已經來到10公里,海拔來到六百公尺。

進入浸水營古道後半路段,往東行海拔高度逐漸降低,天際顯現樹梢,樹林不如前段茂密。

發現許多板根樹,是熱帶林木才有的樹種。

雨已停,陽光已透入古道,前段的潮濕感逐漸消失,感覺到山林溫暖的風貌。

來到位於台東縣達仁鄉的出水坡山。

參考路標,距離只有30公尺,不妨走進去參觀。

發現這趟唯一的基石,出水坡山,海拔655公尺,屬二等三角點。

山友對每座山的三角點都有特殊的感情,做為三角測量的基準點就像這座山的身分証,神聖不可侵犯。

來到12公里處,只剩不到4公里就走完全程。

這段屬頁岩地形,古道打穿岩壁而建,當年征用原住民才能完成貫穿台灣東、西部的交通要道。


13公里處是木炭窯遺址。

木炭窯為燒製相思樹、九芎之木炭,供應駐在所警手煮水烹食,冬季烤火、取暖用。炭工也能挑送下山販賣。

木炭窯為砌石造,多依地勢設置於傾斜的坡地上,便利堆送木炭與順應熱空氣往上升的原理。

14公里有新姑仔崙駐在所遺址,不到二公里就下課。

新姑仔崙駐在所,海拔345公尺,大正12年(1923)遷建於稜線現址,日警將姑仔崙舊社部分居民遷移至駐在所下方,稱為新姑仔崙社。

當年駐在所及番童教育所已不復見 。

只能看見水泥屋基、石階、駁坎還很清晰可見。

繼續往下坡走,終於看見河谷與拱橋。

走六小時古道,在荒山野嶺中漫步,看到鐵造拱橋,有回到文明世界的感覺。

來到15公里,離終點不到1公里了。

能在古道上看見舊稱「茶茶牙頓溪」的大武溪。

通過15.5公里後,出口已到,古道達陣。

看見綠色鐵柵欄,終點快到了。

最後一段路,路旁排列聳立的檸檬桉樹。

抵達最後一個營盤遺址-清代溪底營盤。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清朝在此設立溪底盤營,屯兵30人。

溪底營盤遺址只剩交通壕及營房遺址!

下午四點正,抵達古道東端出口「姑子崙吊橋」。

完成浸水營古道全部16公里的路程。喝下好友準備冰涼的運動飲料,一切辛勞頓時解放…

吊橋旁留有舊吊橋的遺跡。

吊橋最早架設於西元1917年,當時姑子崙駐在所設於溪底營盤遺址上,故將吊橋稱為「姑子崙鐵線橋」。


原吊橋年久失修損毀,山友須涉渡大武溪,每逢夏秋季節時常險象環生。林務局在民國九十五年修建新姑子崙吊橋,以保障旅者安全。

吊橋下茶茶牙頓溪溪水向大武方向流去,河谷寬廣,視線豁然開朗。

走過姑子崙吊橋,稍事休息後,來到加羅板登山口歸零公里數,古道正式結束。因為沒有安排接駁車,只能徒步走河床到大武車站才能搭車返程。

步道全長16公里,我們走六小時完成,若從大武走到大漢山(枋寮)要八小時。加計走河床五公里二個小時,要有從白天走到傍晚的心理準備(手電筒)。

時值枯水期,才是走河床的時機。梅雨季後大武溪溪水就會漲起來,走河床也危險,只能付錢請接駁車,所以秋冬季節是到訪最好時機。

超過八小時的深山古道之旅,在華燈初上時回到繁華(大武市區),挑戰浸水營古道的經驗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超過20公里的步途結束後,證明自己擁有長途跋涉的能耐,也將繼續挑戰百岳大山目標。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