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午安,這次看到令人遺憾的事,想到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有滿多人是剛開始接觸爬山的,因此想跟大家分享關於爬山「迷路」與「失溫」的觀念,該如何預防、以及萬一發生了,如何提高自己的獲救 / 生存率。也請大家不吝分享自己覺得重要的觀念或實際上的作法,相信能幫助到更多人!
一、登山迷路了怎麼辦?
這邊所指的「迷路」,是指「身處在非原本規劃的路徑上」的狀況。那要如何判斷呢?首先,可以先使用地圖來做判斷。當我們走在獸徑、或非人走的路徑時,不容易找到人為痕跡:像是布條、垃圾、被砍的樹木等等,這時候就應該要提高警覺。此外,一般山徑皆在稜線或腰繞路,若發現自己走在谷線,則有迷路的可能性。
萬一你迷路了,除了記住 STOP(停止、思考、觀察、計畫)以外,還有一個重點想特別提的:
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若是沒有把握知道原本走的路線,則應該往稜線的方向走,一來是手機較容易有訊號,二來是在稜線上,比較容易被直升機看到、救援也較容易。
在臺灣的山區發生迷路,不應下切溪谷,因為通常山勢陡峭,除了耗費體力外,溪谷也有難以被直升機看到、搜救不易的問題。
完整的文章可見:登山迷路怎麼辦?這四件事要記住
二、別輕忽登山失溫!
請記住「333 原則」:
人沒有食物可以活過 3 週,沒有水是 3 天,但是失溫 3 個小時就會致命
失溫是用來預防的,而不是等到發生才來處理。
在裝備、穿著的準備上,就要特別留意避免「風寒效應」與「水寒效應」。
「水寒效應」:在山區的低溫環境中,如果身體潮濕,身體所散失體熱的速度是身體乾燥的 25 倍,是造成失溫情況的主因。
「風寒效應」:當風速增加,會將身體內的熱能帶出體外,導致皮膚表層溫度下降,最終導致人體內的溫度下降。風寒效應只發生在於沒穿著衣物的皮膚上,所以需要透過適當的保暖穿著,將風寒效應降到最低。
不管是去哪一種山,都應該要做好緊急迫降在山上的準備,
該帶的緊急過夜裝備,再怎麼樣都不能少。
一般會準備:黑色大垃圾袋、打火機、蠟燭、哨子、行動糧等,其他像是個人藥品則依照需求準備。
完整的文章可見:登山失溫預防的五個重點
希望大家都能快樂爬山,安全回家!
最近確實經常看到有趣又讓人捏一把冷汗的登山人員
鎮西堡,有一團遊客(10多人耶),沒有登山杖無妨,可是沒有水,沒有外套,沒有攜帶任何物品,還能走到亞當夏娃哪裡,實在很了不起,不過,我真的替他們擔心,我若是連瓶水都沒有,走到亞當夏娃哪裡,大概沒力氣走回去了
抹茶山,看到不少妹妹都穿絲襪去爬山,現在這樣應該還ok, 因為抹茶山實在太多人了,蟲啊,蛇的絕對不敢跑出來嚇人,只是,我實在沒膽子穿絲襪去爬山
加里山,滿多年輕辣妹穿著短袖短褲,帶著一瓶水就去攻頂了,我很佩服,我只要沒有穿長褲長襪,沒有帶上我裝備基本物資的包包,我就沒有安全感,不敢去山上
還有人穿著棉褲棉衣就去爬玉山了,實在很強!
其實滿多爬山多年的山友都還不知道怎麼使用地圖及導航,這個蠻可惜的,我明白他們因為跟團,所以不需學會這個技能,可是人總是有狀況不佳的時候,不小心掉隊時,有個綠野遊縱這類的導航地圖,總是多一份保障
JenLiao wrote:
請記住「333 原則」:
人沒有食物可以活過 3 週,沒有水是 3 天,但是失溫 3 個小時就會致命。
「水寒效應」:在山區的低溫環境中,如果身體潮濕,身體所散失體熱的速度是身體乾燥的 25 倍,是造成失溫情況的主因。(恕刪)
謝謝分享。
我有注意到前幾天的單日畢羊縱走意外的新聞中,提到搜救者在往生者附近有找到一條溼掉的牛仔褲,推論很可能是往生者要去溪中取水或掉落,不小心弄溼身體所導致。

新聞出處
若干年前,我曾支援救國團舉辦的大學登山性社團訓練活動 ( 我是去當隨隊醫官 ),其中一項是「急迫露宿」。當時是在 7~8 月份的中級山訓練,若沒採適當措施,真的會很容易失溫。訓練是直接在山徑上露宿,除了氣溫冷,還有地氣上來的冷、整個晚上睡睡醒醒,很是難熬,印象很深刻。記得當時有教如何生火,可以生火,是存活相當關鍵的一點。
JenLiao wrote:
一般會準備:黑色大垃圾袋、打火機、蠟燭、哨子、行動糧等,其他像是個人藥品則依照需求準備。
下面是我登山求生必備品之一:
緊急求生毯(除了保暖還能讓空救容易看見)
塑膠高分貝哨(金屬嘴唇會凍傷)
美軍公發鎂塊與打火棒
防水防風火柴(燃燒20秒)

個人對山難向來很感興趣也研讀過不少案例,通常出事的除了體能之外,最常見全是裝備不足、跟沒具備戶外常識,這兩點台灣很多人做不到,講難聽一點就是去玩方便的,自以為逛後花園,爬郊山都會有意外了更何況登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