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有別於阿里山神木群,司馬庫斯將神木稱為「巨木群」。最巨大命名為Yaya Qparung。「Yaya」是泰雅語母親的意思,樹齡約2500多年,約要20多人才可環抱,樹狀霸氣,像個勇猛的武士,是遊客到訪必遊的景點。

一早從國境之南出發,搭小巴先到內灣老街一遊,午餐後出發到「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

內灣老街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停車場旁有客家傳統土樓,居民以客家為主。

劉興欽是國寶級漫畫家及發明家,劉老師是橫山鄉客家子弟,筆下漫畫人物「大嬸婆與阿三哥、淘氣機器人」的靈感來源就是家鄉。本土漫畫與小鎮結合觀光後,建有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

近年來以懷舊風情著名的內灣老街,遊客往新竹山區前的旅遊景點。

內灣景點有歷史悠久的內灣吊橋、內灣車站、內灣戲院都是必逛景點。

內灣曾經是進出盛產林木及礦產的尖石山區的主要道路,50年代初期為內灣帶來繁華。

台灣曾被譽為樟腦王國,「樟樹與樟腦」有過一段榮景。內灣老街看到把樟樹的莖,以加熱蒸餾的原理來製造樟腦油。

據說一塊樟樹莖要蒸餾一整天,才能蒸餾出幾罐樟腦油。

老街能品嚐美味的野薑花粽、菜包、擂茶、冰沙、客家麻糬等特色美食。



老街最有名的的美食或伴手禮,當然非野薑花粽莫屬。

野薑花粽外觀與南部月桃葉差不多,個頭小一號,以野薑花葉包製的客家美食。

野薑花粽當點心剛剛好,內餡有炒過的蘿蔔乾與豬肉,不需加醬料,打開就能吃,糯米帶有淡淡的野薑花香,需吃二顆才會飽。

有新竹名人加持,生意還不錯。

客家蘿蔔糕小小攤位,卻有大排人龍。

客家蘿蔔糕是屬於古早味蘿蔔糕。

蘿蔔糕加煎蛋在煎檯上香氣逼人。

蘿蔔糕有綿密口感,與店家特製不同口味醬料搭配,與野薑花粽一起吃,正好解決午餐!

內灣戲院是遊客必到的核心景點,老街沿著戲院延伸。來老街逛街的遊客,都會與富有歷史的木造戲院拍照留念。

日治時期內灣盛產木材、礦業,居民大都以伐木為主,為了伐木工、礦工及居民能有休閒場所,日本人在內灣蓋了戲院,外觀至今仍保留了日式建築樣式。

昔日內灣戲院內有客家餐廳,疫情期間封閉不對外開放。

離戲院不遠是內灣車站。

隨著林業及礦業沒落,內灣由嘈雜歸於平靜,直到漫畫家劉興欽以內灣為背景,畫了阿三哥、大嬸婆系列作品,掀起新竹支線鐵路旅遊熱潮。

內灣車站為內灣線的終點站,外觀現代建築,內部保留古早車站建築風格。


內灣車站內留有通車紀念碑。

車站充滿了懷舊風情,座椅與木窗古意盎然,有簡單的歲月靜好感。

內灣站在靠山有側岸式月台,主要供列車編組停靠。

遊客由新竹站轉乘支線區間車往「六家、內灣方向」。在「竹中站」下車轉乘往「內灣方向」,最後一站是內灣車站,出站就是內灣老街。

逛完車站往廁所方向走去,有一排年後等待盛開的梅花樹!

內灣國小位於車站後方。離開車站看到城堡造型的地下道。穿過地下道就到達內灣國小!

穿過蜿蜒巷弄,有日本神社風情的台階往上是信仰中心廣濟宮。

廣濟宮座落於老街民居中,早期因地處偏遠遭受生蕃猛獸侵害,村民奉迎褒忠義民爺,設廟祈求平安。

廣濟宮敬奉開漳聖王、天上聖母以及三官大帝,屬於客家移民的信仰。

離廣濟宮不遠是內灣天主堂。迷你教堂前身為製材所,利用舊屋拆卸下的屋架檐樑建成聖堂。

內灣老街不僅交通便利,美食也不少,幾乎客家美食都在此聚集。續行出發,過紅色義興橋後右轉是馬胎古道入口。

義興橋下方是油羅溪。油羅溪是頭前溪的分支。日治時期村民在吊橋上碰面會說「油羅溪谷」(日語多多指教),就是油羅溪名的由來。

經過外觀現代化、設有原住民文化館的尖石鄉公所。

鄉公所對岸油羅溪上有二塊尖石,分別是尖石公與尖石母,是尖石鄉命名的由來。

鄉公所附近的加油站是入山前最後加油站,前往鎮西堡跟司馬庫斯旅遊,務必加滿再上路。

鄉公所出發至司馬庫斯超過55公里,沿路經那羅部落市集、青蛙石步道、宇老觀景台,泰崗部落等,需經層層山路才能抵達目的地。

沿竹60號道來到那羅部落市集。

那羅市集是前往青蛙石天空步道的售票點及出發站。


青蛙石位在那羅溪谷,其實開車經過也會看見,只是角度沒有步道那麼清楚。


除了青蛙石外,還有透明玻璃步道,因為電影賽德克.巴萊在此取景,也是追劇的景點。

考量行程沒有辦法吃到傳說中的宇老臭豆腐,只好在市集吃一份。

那羅臭豆腐一份50元,只有四塊,可自行調味。

臭豆腐炸的香脆,泡菜帶有小辣,搭配泰雅族發音「makauy」的馬告(山胡椒),一起吃有天然調味的口感。享用著臭豆腐,搭配無敵山景,也吃出對司馬庫斯的期待。

吃完馬告(山胡椒),再吃香甜的小米甜甜圈,有不上班出遊的小確幸。

重新出發,不知坐了多久,錦屏後山產業道路窗外出現楓紅。司馬庫斯雖不是名氣很高的賞楓景點,沿途已經佈滿了秋天的氣息。

經過半山腰的田埔部落,來到秀巒部落。

部落附近有控溪吊橋,景點有軍艦岩、野溪溫泉等。

控溪吊橋是往司馬庫斯的中繼站,有洗手間可使用,遊客在此休息,再出發。

秀巒部落最高建築物是衛生室。

昔日進司馬庫斯要先到秀巒檢查哨辦理登記,現在不需要了。前方道路較小,小巴及廂型車會等候能通過的時間,再出發。

遠望山上一棵棵又黃又紅的楓葉,約在月底會變成一片楓紅。

秀巒除了楓葉外還有河底的野溪溫泉。

野溪溫泉是天然勝景,群山中飽覽楓葉美景,真是很棒 !

控溪有二座吊橋,若有時間不妨都走走…


馬告在夏季結果,黑黑的果實,被美食家形容是「山林裡的黑珍珠」。

以馬告灌製的香腸氣味稍辣,還散發檸檬清香。以馬告調味的家常菜,還能拌炒肉片去除腥味。

軍艦岩吊橋旁是景點「軍艦岩」。不禁要問,難道山上還有「軍艦」?

軍艦岩從這角度看,怎麼看都不像?

據說當夏天時藍色溪水高漲時,岩體就像一艘要出海的「軍艦」,才取名「軍艦岩」。

前往司馬庫斯的路途遙遠,能免費上廁所的地方有限。

有洗手間的公家單位不可能假日開放,只能在吊橋旁上廁所,不過是要收費的。

續行出發,秀巒道路有個叉路口,秀錦道路是通往賞楓景點-霞喀羅古道。

竹60號道幾乎都沒有訊號,經村落有基地台時才有訊號。

續行泰崗道路,來到部落牌樓。這裡是司馬庫斯及鎮西堡二地交叉路口,往左是司馬庫斯產業道路的起點,車輛按管制時間通行。

離開竹60號道是司馬庫斯產業道路,層層山巒後是最接近上帝的-司馬庫斯部落。

司馬庫斯產業道路全長16公里,是新竹縣政府為司馬庫斯開設的對外連絡道,因多髮夾彎、路窄處還與路旁農田「搶路」,常讓駕駛及遊客嚇出一身冷汗!也曾經發生過不幸的交通事故。

「私人農地」段只有網狀圍籬,山谷是無底深崖,開車或騎車經過一定要小心。

為保障遊客安全,外來車輛請依管制時間憑通行證進入部落,無通行證不得進入司馬庫斯產業道路。總量上限:汽車每日上限50台,機車無限制且不須通行證。

經過司馬庫斯大橋跨越塔克金溪後(泰崗溪),離部落還有一半路程。

大橋為部落對外聯絡重要通道,沒有大橋就沒有司馬庫斯的榮景。

在納莉風災時,舊橋遭大水沖毀,災後新建此橋。

大橋有河谷風光,值得駐足欣賞。通過大橋後進入上坡段往部落前進。

經蜿蜒的山路後抵達「歡迎光臨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入口,內心激動,坐了八小時車,終於到遺世獨立的泰雅部落。

疫情期間部落暫時停業、休園,從事內部整修。疫情稍緩,遊客仍須實聯制及載口罩。

接下來要分享疫情後,在部落一遊的所見所聞…

司馬庫斯位在新竹尖石鄉海拔約1500公尺的中海拔山區。非假日遊客較少。牌樓後橘紅的樹葉都是櫻花樹,春天櫻花盛開的景色非常繽紛 !

從入口牌樓到部落還有約100公尺。

位處深山交通不便,下山到熱鬧的內灣要將近2小時車程。為確保遊客下山會車安全,每天只有二個時段開放通行。

部落因偏遠曾經長時間沒有電力供應,直到1979年才有電力供應,因此被稱「黑暗部落」。

昔日居民只能徒步越過河谷到達新光部落(鎮西堡)取得物資再返回。在發現巨木群後,部落決定對外經營觀光,到1995年底對外道路開通,才解決居民對外界聯繫困擾。

司馬庫斯的合作共生模式非常成功,類似以色列集體農場式的管理,實踐「土地共有、合作共生」的生活價值。

開放觀光後,多數族人因開設民宿,造成利益衝突,為體現聖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教義,部落通過工作薪酬均一,集體用餐、婚喪喜慶生病統一補助、子女就學互助等公約。在現代社會中,很難想像能達到這種生活模式...

也不是家家戶戶都參加合作共生模式,也有幾戶自主經營的民宿,就各憑本事囉…

現有部落房屋很完善,還能申請建造補助,庭院停有自用車。

部落很重視消防安全,木造房屋附近有消防栓設計。

看門口木雕就知道主人名子與職業。族人的名字根據母親生孩子的地方取名,名字的原意可能是橋或是河流等…

木雕下方有把獵刀的圖騰,代表是獵戶。

放好行李後再開始導覽行程…

經遙遠難行的天堂路來到司馬庫斯,只參加一天來回的行程太可惜。到此住一晚才是體驗人生的選擇。

房價最高的迦南木屋設備最新、景觀最佳,有專屬巨木停車場,緊依著美麗山景。

迦南木屋離餐廳近、巨木步道入口就在旁邊。另晚上光害少,無光害的滿天星斗開窗即見,房價最貴不意外。

如果走平價路線,可選雙人房(伯特利屋或佳美屋)。

恩典屋上方是遊客服務中心,離國小及教會很近。

擔心太貴或便宜的搶不到,可試試屬中價位,房間較多的喜樂屋。

進房是張大床,有很乾淨的保暖被

房間不需冷氣,電扇要夏天才用的上。液晶電視32吋、MOD、熱水壺、吹風機、室內拖鞋、浴巾、礦泉水、茶包都有。很難想像這是在山上!

衛浴乾濕分離,不提供個人盥洗用品。蓮蓬頭水力很強,熱水很熱,陳設簡單,整體乾淨。

小陽台看出去景色很讚,遠望群山。CP值最高是櫻花季時,開窗就能賞櫻花。

二個人入住,靜靜坐在這裡,喝杯咖啡放空看山,多愜意 !

據說到櫻花季的房間都客滿了,參加國旅行程或許還有機會。住宿須留意熱水供應時間,手機號碼先問那支能打,因部落學生於假期返鄉幫忙,現在或許正在山下唸書,幫不了您…

部落導覽集合在遊客服務中心前面,遊客自由參加。

收費停車場旁是「五星級」洗手間。

洗手間男女有別,mlikuy弟弟、kneril是妹妹。(泰雅族語)


部落導覽很簡單,繞著參觀約一小時完成。第二天到巨木區來回約十二公里路程,一般需要4到5小時的時間來回。

「補給站」是部落的「百貨公司」,是「無菸」補給站。因為是上帝的部落,不希望太早去見上帝,請大家一起努力維持空氣清新。

補給站上方是雅竹餐廳,提供遊客用餐。

補給站是共同經營的雜貨店,賣泡麵等東西,也有賣部落的水果名產。


遊客忘記帶物品都能在此買到,只是價錢貴了點。

從山下運送上來的泡麵,當然比較貴。

部落出版紀念CD音樂,部份捐助部落教育基金。

無線網路及5G訊號都正常。遊客使用投幣公共電話的機會不大。

導覽從服務中心前廣場中央的「生命之樹」開始…

生命之樹由三個人物作為代表,揹著臼是部落開拓者馬庫斯「Makus」。臉上有代表成年的紋面,才能得到族人的尊敬及認同。

部落開拓者馬庫斯(Makus)有胸肌也有六塊腹肌。

抱著孩子哺乳、為家人織出美麗服飾的「yaya」(媽媽)。

最後是腰繫泰雅彎刀、肩扛著獵物的泰雅勇士。開拓者、媽媽、勇士三者象徵族人的信仰價值,共食分享文化,不斷在部落傳承。

生命之樹也是每日族人分配工作的集合地。

生命之樹旁是服務中心,入住遊客辦理報到都在此。

整棟建築用木頭起造,別有一番味道。

接著往教會方向走,路旁滿開紅了的楓葉。

雖然一路都看見楓樹,來到部落看到的楓紅更為精彩。

拍一張有楓紅、綠葉的特寫照片。「三楓五槭」掌狀葉三裂的為楓樹,五裂的為槭樹,其實來賞楓,沒什麼差別…

管它是楓還槭?踩在一地落葉,詩意十足。

部落族人早期與山谷對面另泰雅支族Knazi間經常發生戰爭,彼此出草(獵人頭),因此設有瞭望台作為警告防禦之用。

離瞭望台不遠是夫妻樹,就是二棵長在一起的大樹而已。

高架起建的原木小屋,是泰雅族人早期使用的穀倉。

穀倉精心設計挑高防潮,防鼠設置是原民智慧的結晶。

穀倉儲藏是泰雅族重要的農作 -小米。

小米集中儲存是預防災害發生後,有傳續種子的功能。

參觀完畢請放回原位,請記得關上門栓。

緊鄰穀倉是部落信仰中心-司馬庫斯教會。

1948年司馬庫斯族人余國進參加附近部落的基督教聚會,從牧師得到日文寫成的約翰福音手冊帶回司馬庫斯,是長老教會進入當地的開始。

在許多任牧師的努力下,居民大多成為基督徒,1999年建立了新的教會。

教會得天獨厚成為尖石鄉玉峰村第14鄰,斯馬庫斯門牌1號。「斯」是當時舊字,足証年代久遠。

有別於鎮西堡的花崗岩教會,木造簡單的十字架,護佑部落。

教會旁邊是教保中心。大人上教會,未上小學的孩子在旁邊玩,自然、包容與愛的是上帝給司馬庫斯族人最驕傲的禮物。

教會裡傳來動人的聖歌聲,準備聖誕節日的歌聲非常動聽。據說寒暑假晚上會有歡迎晚會,大家唱唱跳跳聽頭目說故事。

抬頭看見等一下要走上的觀景台。

觀景台是遊客必到景點,遠望河谷對岸的新光部落(鎮西堡),用看的就覺得好遠。以前司馬庫斯小朋友唸小學要走到那唸新光國小,住宿每週返家。

換個方向俯瞰司馬庫斯,部落共有28戶,約180名居民全為泰雅族原住民。由高處往下看,像不像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往回走下坡,有石板屋頂的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分校。

建造部落教室是大事,由老中青三代合力建造,施工分幾年完成,也各有特色。


第一、第二棟教室有融合古法的石板屋頂、原木堆疊外牆。

年級標示牌,也以傳統木雕刻成。

教室有天窗設計,採光佳。幾張書桌就有幾位小朋友上課。

教室一角佈置聖誕樹與照片,山上也有濃濃過節的味道。

雖然學校沒有操場,但有標準籃球場。

跟著路標走,最後參觀部落議會辦公室。

照山下的標準來說,這裡是司馬庫斯的「立法院」。辦公室沒有人辦公,族人照每日分配工作,在山上或廚房等地堅守崗位。

部落議會通過成立九部三會(農業、工程、文化教育、經濟、研發、人事、環境資源、餐廳、民宿部)。三會是長老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和共同經營大會,進行組織化運作。

咖啡廳是族人用餐、休息場地。孩子在山下的學費及生活費由部落負責,支出與收入由長老統一管理。每個人月領最低工資,認真工作,過著無慮的生活。

有人想知道司馬庫斯的醫療及就診問題?遊客有身體問題會下山再就診。族人只能到「健康生活站」。

「健康生活站」是尖石鄉巡迴醫療站。山上並沒有診所,只有衛生所醫生每週一次上來駐診,或是三總等大醫院有巡迴醫療隊到訪時才使用。

醫療是好山好水、好遠的部落最大問題,有急症需就醫須開車幾個小時到竹東才有大醫院。所以,住山上除了好身體,凡事也要小心。

結束導覽行程,發現部落路燈罩很特殊,都是用木雕罩起來的。

這裡找不到巨大路燈,一盞盞如蜂窩造型的小燈,夜間散發暈黃光線,是清華大學捐贈OLED路燈。守護夜間昆蟲生態,省電又環保。

冬季天色暗的比較早,團體訂餐遊客在雅竹餐廳用餐,明天走巨木步道前早餐也在這裡 !

晚餐安排是勇士鍋及各種套餐,自行選擇。最受歡迎的勇士鍋可現點。

晚餐餐標350元,勇士鍋要貼100元,晚餐不便宜,不過位處深山可以理解。

室外是冷冷的山夜,吃火鍋是最好的享受,能加湯及加飯,但湯頭清淡,沒有沙茶醬。高山氣溫低,吃起來暖意在心頭。

還有馬告香煎雞腿套餐(須預定),不貼錢有二樣配菜、一碗白飯配清湯。

雞腿烤的肉質香嫩。這裡是山上,雞腿當然沒有山下夜市的好吃。

用完晚餐不到七點,擔心沒吃飽可買碗泡麵待用,應該是補給站設在這裡的原因?

晚上山上的氣溫約比山下低十度(海拔1500公尺),上山前最先預估一下自己的衣物需求。

早上七點,天還沒亮,吃完早餐後要走巨木步道。

教會晚間開啟裝飾燈景,晚上沒地方去,感受聖誕節的氣氛也很好。

早餐自助式的餐檯有幾樣菜,請自取,並愛惜資源。





還有西式烤麵包,雖然選擇不多,吃飽沒問題 !

配合大部分遊客早起走巨木步道,早餐是經典配菜,一定要吃飽…

七點剛過,天亮了,帶好登山裝備,集合了。

前往巨木區路程來回十二公里,假日遊客多,團體行進速度不一,預計4~5小時完成。如果動作快,還有時間洗個熱水澡,用完部落午餐再離開。

出發前大合照是一定要的,不想走步道,也能回到暖被裡補眠。

住鎮西堡的遊客專程來走巨木步道。從停車場出發少走一公里。

整裝完成,出發囉 !

在山下感覺不出來秋意,來司馬庫斯看到滿山的楓葉真高興。

透著晨光看到最耀眼的楓葉色彩。

沿途樹上或地上都是紅的、黃的,滿滿的楓葉,超級漂亮!

滿地楓葉踩在上面像走地毯一樣。

有條叉路通往司立富瀑布,看巨木群的千萬別走錯。

司立富觀瀑步道是新開發的步道。來回需費時1.5小時,據說路不好走,難怪網路很少分享司馬庫斯的瀑布之美。

從登山口進去都是竹林,這段登山步道都在竹林裡。對比剛才滿山楓紅,更有感覺。

竹林有臥虎藏龍電影場景的感覺,微風一吹有武林高手飛來飛去的錯覺。

看到登山口了,從此算起還有五公里要走。

通常民宿業者會送到這裡,然後指著路線圖,告訴遊客只有一條路,跟著人群走,走到巨木群繞一圈,再跟著別人一起走回來…


慢慢走上步道,一早天氣晴朗,登山的精神都來了!

步道很平整,橋上有管制機車進出的鐵門。應該是防止遊客騎機車或單車闖入。

高聳天際的桂竹林,竹子對原住民是很重要的植物之一,新鮮的桂竹筍可食用,也能販售。

蔽天的竹蔭,微風吹過,走來清涼。

竹子可以做房屋建材、器具、竹護欄 、竹圍籬、還可用來編織成竹藝品。


或是製成一排竹椅供遊客休息。

很快完成五百公尺。

步道沿等高線建造,沒有什麼坡,蠻好走的。

路旁出現「味道溪」的解說牌:

還沒有電力以前,族人打獵後將動物肢解,冰涼溪水是最好的天然冷藏庫,炎熱的夏天,溪水會有獵物的味道,就是「味道溪」的由來。

味道溪沒有「味道」了,只聽見潺潺溪流不止。

竹橋是新搭建的,旁邊是陳舊的竹橋。


又經過竹林,有排竹椅,可以坐下來補充水分。

當然也能爬竿,試試身手。

很快走完一公里。

明顯看出舊橋與昔日敲打岩塊的開路痕跡。


陽光現身普照,一覽眾山小。

步道有幾個緩坡,千萬不要貪快,慢慢走就好。

太陽出來,身體漸漸暖和,休息一下,脫去厚重的衣物,減輕重量。

步道全程只有二間洗手間,都是環保廁所。

有透明窗的廁所,如果對面山頭有人,也看不到你。

「解放」的同時,山谷美景也映入眼中。

對面小木屋寫著「停止交易,內鬼」,令人莞爾一笑,莫非是「山老鼠」的盜採暗語?

約2公里有碎石崩塌處,小心快速通過,不要逗留。

碎石坡是較危險的路段,但風景最美,可看到遠方河谷,大景無限。

只要不往下看,很安全的。

有碎石掉下來時,一定要快速通過,不要逗留。

經過碎石坡後,下一個轉彎又有不一樣的挑戰,人生不也是如此?

經過一片復種的杉樹林,是拍照熱點。

司馬庫斯著名賞櫻地點在登山步道2公里的櫻花隧道林。

部落有二大賞櫻景點,除「櫻花隧道林」還有「司馬庫斯牌樓處停車場」,都有紅粉盛開的昭和櫻,讓人彷彿進入夢幻時空中。

司馬庫斯賞櫻季約在2月上旬至3月中旬左右,現在枝頭一片黃葉,為來年盛櫻作準備。


2.5公里有座涼棚,到這已走一半的路程。加油,再2.5公里就到了。

雖然沒流什麼汗,也要吃點水果補充一下。

木牌記述有五位兄弟在此種植楓香,最後把生命留在這裡,想必是段悲壯的往事。

這片楓香林,還真的很美…

續行出發,林木擋住陽光,走在涼爽的步道,非常愉快。

全程只有一條路,沒有人走的小路不要走,就不會迷路。

來到三公里。

步道平坦坡度小,溪谷上搭建小橋,通行方便又安全。

來到3.5公里處,有人寫下「加油,回不了頭」。能走到這裡,就不會放棄了。

發現一棵大樹聳立,有獨世成長的感受。

終於到四公里,獎品是另一間洗手間。

有山友取名「天空之城」,因為廁所懸在空中,設有休息座椅。

只剩一公里了,路旁有枯木椅,走累了,歇歇腳 !

四公里後樹木變的巨大,快走到巨木群了。

倒地的巨木都很有尺寸,年輪清楚可見。

司馬庫斯巨木群在海拔約1600公尺的深山中,都是蘊藏豐富的紅檜木。

指示前行的方向,開始進入巨木群。

巨木區規劃O型路線,圈起的九棵巨木各有特色,每棵樹齡都超過千年以上,姿態宏偉高大挺拔。

第一棵巨木並沒有很大,不要以為搭車八小時,走五公里步道只看到小巨木,它還有很多高大的兄弟,而且定義巨木應該是樹齡,而不是樹圍大小。

為保護巨木,四週有木圍籬,防止遊客太靠近。

司馬庫斯巨木群在1991年被發現,有段祖先對巨木託夢的預言。

據說部落長老到鎮西堡及拉拉山做客時,深感部落因有神木及水蜜桃生活富裕。某天夜裡,夢到祖先指示在司馬庫斯也有紅檜巨木,於是發動族人歷經兩、三個月翻山越嶺的尋找,竟然真的發現了壯觀的巨木群。

祖先托夢造就司馬庫斯觀光勝景,從此遊客不遠慕名前來,除了體驗部落風貌,也朝聖巨木參天之美。

部落森林還有許多的千年巨木,只規劃出九棵巨木讓遊客觀賞。

疫情封閉期間,動員部落人員完成「木棧道設施、保護檜木根糸」,遊客走在棧道上不會壓踩巨木樹根。


棧道下方有河流旁邊,水源與溼氣讓巨木更合適生長,經過根糸層層過濾的水源更潔淨。

仰望壯偉的巨木群,生機蓬勃、高聳參天,都是台灣土地上的森林瑰寶。

每一棵都很高大,北大武山的神木像小朋友一樣!

以前巨木有編號,現在沒有編號,就不能比較每棵的不同。

越往裡面走,巨木越來越大棵,不同於阿里山的神木,這裡的巨木還是綠意盎然的。



在森林更深處,一定還有更巨大的,待將來探險隊發現…

棧道上走著,數到第七棵時,每個人心中都是讚嘆之聲,哇好大的巨木。

九棵巨木只有這棵命名為yaya,在泰雅族語中是「媽媽」之意。yaya有壯碩的軀幹,茂美的枝葉和強壯的雙臂,守護著森林和部落。

yaya樹齡約有2500年,有人稱大老爺樹,主幹分出兩根大枝幹,猶如「人」字的樹型是特色,人站在前面,更顯渺小。

據說二老爺與三老爺都在後方更深的山裡。大老爺樹是全台灣第二大的樹,第一大的神木在鎮西堡,下次有機會再去看看台灣第一有多大?

要趕十二點放午飯,快快繞完一圈,踏上返程。

原路折返,對路線有熟悉感,走的速度比來時還快。

回程變身急行軍,也許歸心似箭,一路直達登山口…

走著走著,就走完來回12公里的登山步道。

略事休息,中午吃團菜,一桌十人,價位是個人套餐的放大版,菜色較超值。

豐富泰雅合菜,有炒高麗菜、黑木耳、絲瓜,放山雞、封肉、清蒸小地瓜、鹽焗魚,餐後還有水果。色香味俱全,讓人胃口大開,司馬庫斯處處有驚奇…








離開前交還鑰匙,願山路平平安安,安全返家。

返程由小客車、七人座、小巴依序出發,才不會在產業道路塞車。



入口牌樓背面是「一路平安」,是返程所有人的心願。

直到1995年才有對外交通的司馬庫斯,不同於一般的山地部落,有著神秘的感覺,整個部落的團結與特有的共同資產制度使得它更有特色。

導覽時聽到為讓子孫能享受美麗的土地,這裡已不再開發了,用心維護部落的信念,讓遊客們自省。看完茁文,請要去一遊的朋友為環境保護盡點心力,讓山林保持原有風貌。

回程是為了下一個旅程繼續前進,兩天的司馬庫斯之旅,沒有遇見上帝,帶回滿滿的回憶。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