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茂斯山區,是海端鄉利稻部落布農族人傳統領域的獵場,不過,其中獵徑被眾多山友踩踏後,路線顯得紛亂,雖不少登山隊綁布條以協助山友辨識方向,台東林管處也在每5百米處設置的簡易反光標示牌,但這些五顏六色的布條路標佔據自然環境,讓原本美麗的山徑更顯雜亂不堪。

日前有愛護環保的山友走戒茂斯山路徑時,對於這樣紊亂毫無美感的指標布條感到不滿,下山時沿路與友人合力將布條全拆光,並在臉書上貼文表述基於環保拆除布條的用心,引發登山社團山友間論戰交鋒。






引路布條之爭,該不該拆!

引路布條之爭,該不該拆!






好為難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文章關鍵字
布條到底是真的有用還是只是團體到此一遊的意義?
就像很多人愛貼貼紙在電線桿上一樣。 
布條真的有用!我在加里山撤退時,因為路線不明顯反覆在同一地點打轉1個小時,那時已經下午三點撤退路線還走不到4/1,相當危險!後來冷靜看有無布條後才找到路!當天加里山跟本就沒半個人影!所以,布條是指引爬山方向一個很好的工具,現在登山又盛行,如果沒有布條,我相信那晚跟我老婆還留在加里山無法下山!
莫災鞅
北車裡掛這麼指示路標幹嘛,不環保! 不會看地圖嗎~
andyzz2005
問題是現在加里山的布條都被夏賽族的巡山員收完了,(遇過正在收的巡山員)不是登山客收的,那樣怎辦呢??有布條雖好,陌生山我也很依賴,但充分準備不可少,離線地圖還是要備著.(像頭燈雨衣一定要備一樣)
要看狀況,如果是一般步道或路跡明顯的路徑,布條根本是到此一遊的象徵。
但是如果像是很多百岳因為箭竹林旺盛,或是大雨沖刷後根本看不到路跡,
沒有布條指引鑽錯路根本是找死。
還有很多小百岳或郊山路跡如果沒布條指引還是會迷路的。
個人看法

在下列情況, 不反對拆除布條
1. 路條非常陳舊,這代表該路線可能已經年代久遠,路況不一定還適合行走
2. 同一地點同時存在多個布條,且指向路線幾乎相同,但建議至少留下最新的一組布條以提供指路功能

有些路線的路牌真的不建議拆除
如 五峰天際線,這種每隔固定里程就有的路牌,且其路牌設計本身就有考慮整齊與美觀
真的不建議拆除
這是陳年老問題
綁布條不是錯,但問題在萬一沒有人維護
布條其實也不好指引方向,只能確定是不是這個入口
但有的地點是真的需要一堆布條來指引路線

甚至不慎走到天黑或是下雨的時候
布條會有它的作用
有時因為天災
舊路線需要變更,此時舊布條也應該要被移除
但是該登山隊如果都沒有人來維護
那舊布條就會一直留在那裏指引錯的路

另個問題是材質與印刷
塑膠布條不易破損
但是印刷用久了幾乎都會退色
自家人也看不出是不是自家登山隊的
都不拆也不換,這樣一直放著也不是很好
畢竟是塑膠製品不環保

綁布條不是錯
但是有的布條很明顯寫著某某登山隊
狀況明顯不佳,破損老舊都該拆了
但若不是自己綁的
登山客大多也不會去拆掉
久而久之就變成問題
http://caf677.pixnet.net/blog
Xecaps
塑膠布條很容易破損,如果是陽光照得到的地方,一年多就會碎裂掉地上,布的可撐十年以上,但看潮濕情況2到4年長青苔就看不清楚了
首先,需要瞭解是大眾熱門的登山路線,還是冷門的偏遠路徑。

大眾熱門的登山路線,可能是不太需要路條的。

只有少數地方,需要特別指引。政府可弄路牌。

冷門的偏遠登山路徑,就需要有路牌路條指引。

當然,不能只靠路牌或路條來指引,自己要學會使用離線地圖。

本來,路牌或路條是需要政府來統一規劃完成。

無奈,目前政府只在一些熱門的大眾路線實行。

所以,那一些熱心的山友幫政府做了這件善行。

無形中,可能幫了很多經驗不足的山友不迷路。

這樣,不是也可以減少浪費很多的國家資源嗎?

實在不懂,那些打著環保口號的人在想些什麼?

就比如,難道你每天都在走的大馬路,就不需要有路牌指引嗎?

你每天在走的大馬路,可不是每個人跟你一樣。

有些人可能一生走一次,有些人從沒來過這裏。

願我們的政府加油,多造福為數不太多的山友。
不昧因果
布條是登山者對於陌生路徑的明燈,有其必要性
沒有了布條迷途山難一定會更多
布條沒有錯,只是太多太雜亂了
身為人還像狗一樣到處撒尿劃清區域
大自然最不缺的就垃圾可憐哪
路跡不明的地方引路布條確實能快速明確的指引方向
但我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同一個地方要綁到這麼多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