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完成桃源賞櫻、順遊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後,計畫探訪玉山國家公園中「有熊國」之稱的瓦拉米步道。

二天一夜瓦拉米步道健行,住宿瓦拉米山屋是山友口耳相傳的夢幻小屋,期待能在「合掌屋」住一晚。沉浸在沒有訊號的群山裡,難得的野宿經驗!

前往瓦拉米步道要先到國家公園入園服務網申請入園。區分團隊與個人線上申請排隊預約。出發前一個月抽籤,經初審與複審才能核准入園。「只想一個人」享受上山找熊的樂趣,於是報名抽籤,一圓山屋夢…

入園申請時需呈報路線規畫,每日限額24名能入住山屋。萬一分配到營地需自行搭營帳,也是難得大自然體驗。

佳心營地後進入山地管制區請依規辦理入山許可證。入園(山)管制讓山友行走斷崖路段有安全保障,讓古道自然生態受到保護!

中籤後入園前五天自行列印入園許可証,住宿山屋者,請自備住宿裝備或睡袋。營地宿營需自備營帳、睡墊及睡袋。

從南部出發,南迴轉花東列車在玉里下車。「來去山屋住一晚-瓦拉米之旅」開始。

玉里不啻玉里麵具知名度,冠有「晶瑩如玉、香傳千里」的玉里米有在地代表性。

玉里站為台鐵台東線的鐵路車站,除了台東站外全線唯一的一等站。玉里站在花東線是僅次於花蓮、台東第三大站。月台站名牌區間里程,離東里6.7公里,三民11公里。

玉里站所有列車都停靠,是花蓮南端人氣最高的車站。昔日有舊島式月台及傳統遮雨棚。

地下通道兩側有花蓮景觀圖。

玉里鎮有「八大景點」供遊客參觀,安通溫泉、玉東環線單車道、玉里神社等,還有要去的瓦拉米古道等,若能搭配自行車道形成環鎮觀光路線將更有助益。

玉里車站建立於民國6年,已有百年歷史,早期的木造站房已經拆除,留有百年開站紀念鐘。

記得第一次搭車來玉里,是幾十年前的事,改建過的玉里車站有清水模外觀,整個車站變得更美麗了!

花東新車站改建計畫,讓原本很有歷史感的舊站變得很有特色!(下圖整修前的玉里車站)


站前老樟樹從設站就存在,改建時一度要將老樹移除,文史人士爭取下讓「老樟樹」成為車站景觀的一部分。

站前有家「瓦拉米客棧」,是團客集合乘車前往瓦拉米的出發點。

個人前往瓦拉米步道只能搭計程車,或租機車前往。租機車24小時400元,若加時每小時加收50元(第二天最多也收400)。

清朝開東總兵吳光亮發現秀姑巒溪畔未經雕磨的「璞」玉「石」,後建「閣」樓街道,故稱「璞石閣」。1917年花東線鐵路通車,取「璞」是未磨之「玉」之意,將地名改稱「玉里」。

玉里街上到處都有麵攤,都寫著「玉里麵」。計畫返程吃碗玉里麵,才不枉此行!

前往瓦拉米步道從鎮上出發約8公里,先到南安遊客中心報到,再前往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登山口。

東亞第一高山玉山群峰下的玉里小鎮,有肥沃土壤與水源,加上日夜適度溫差的環境,孕育東部頂級良米,更造就玉里豐富人文環境。

經過客家風情的二座紅色拱鐵橋,分別命名為客城一、二號橋。為什麼取名「客城」?因為早年玉里都是客家人,就叫客城。

卓溪鄉是花蓮縣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全國所有鄉鎮中,人口密度排行第三。

卓樂部落舊名「卓麓」。

卓溪鄉居民以原住民布農族為主,隸屬布農族巒社群,原居於秀姑巒溪上游的喀西帕南社,約1879年時,脫離母社徙到現址另闢新社。

卓樂派出所旁有「抗日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紀念日治時期卓樂部落一群慘遭日本軍警殺害的原住民戰士。

樂樂溪又稱拉庫拉庫溪,是秀姑巒溪第一大支流,發源於中央山脈最高峰秀姑巒山東側。

遠方山頭雲層擾動,冷氣團驟下,天氣預報1500會下雨,須趕在下雨前進山屋。

南安遊客中心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跟瓦拉米山屋同一個行政村。

遊客中心外有「八通關越道路開鑿紀念碑」, 曾立於玉里神社旁,戰後消失於1988年尋回。在前往八通關古道東段入口「瓦拉米步道」必經之路上。


遊客中心前方有一畦稻田,稱「玉山下第一畝良田」。稻穗收成時呈顯金黃稻浪,孕育東部頂級良米,美不勝收。

南安遊客中心設有視聽室及展示館,除提供室內導覽解說服務外,假日有解說員帶隊至步道戶外開講解說。

沒有時間進去看導覽,先到自助報到窗口,刷身分証背後條碼,不能使用健保卡,入園一定要刷卡,未報到會遭玉管處停權六個月。

完成報到後就能入園。明天出園也要網路申報。完成程序後,就能快樂回家。

離遊客中心不遠有貓頭鷹造型是保七南安小隊,提示花蓮縣警局核發入山証,就能前往登山口了。

萬一小隊還沒上班,門口設有報到信箱,擲入入山証也能完成報到。

路旁出現南安瀑布約50公尺高,終年水勢充沛,從懸崖上直瀉而下,氣勢驚人。

台30線舊稱台18線,沿路還有工程車在施工,連續假日不施工,出發前詢問玉里工務段管制時間,避免行程受阻。

路旁玉山國家公園界碑,已經很接近八通關古道入口。

台30線的終點也是瓦拉米步道起點,是玉山國家公園在東部的唯一出口。

台30線總長35公里,終點遠在臺東縣長濱鄉,是一條串連玉山國家公園、花東縱谷及花東海岸的觀光支線。

步道入口有標示與公告的登山口。

八通關越嶺線原為日治時代「八通關越道路」,日本人為實行理蕃政策及連絡臺灣東、西部的交通於1921年闢建完成的步道。

東西橫向步道由南投縣東埔登山口橫越中央山脈至花蓮山風登山口全程約96公里,以大水窟為中心,分為東、西兩段。走完全程需八天。

行程經過山風、佳心、黃麻分駐所遺址,最後抵達瓦拉米山屋。第二天原路折返。

從登山口進去,步路平緩好走 !

夾鏈袋內裝行程摘要,預防下雨會弄濕。

步道里程樁間隔500公尺設置。離山屋還有13.1公里,預計五個小時走完。

很快來到山風駐在所舊址。

歷史景點都設有解說牌,留有昔日駐守日警與家屬的合照。

山風駐在所建於1920年,1944年撤廢。原址只剩水泥平台。

駐在所正向寬廣的溪谷,常有強勁的山風吹來而取名「山風」。

啟走時穿太多,流汗後,脫下中層保暖衣,更輕鬆的走…

往裡走是美麗山風瀑布與吊橋。

「瓦拉米」的布農族語是「Malavi」,意思是「一起來」。日本人音譯翻成漢字是「蕨」的意思。

兩種語言加在一起,剛好是跟我一起到蕨類故鄉的意境。日警在瓦拉米部落設置「蕨駐在所」,山友也稱瓦拉米步道為「蕨之道」。

0.9公里處是山風一號橋,有提醒特別注意有「熊出沒」 !

上橋前發現玉管處公務機車,只有通行証的巡邏機車才能騎到這裡。

離上次目擊情報已經幾年時間,如果真能遇到黑熊,下山可以買樂透了 !

山風一號吊橋身漆墨綠色,鋼索吊橋橫跨拉庫拉庫溪。

各種告示都以熊為主題,內容生動有趣,值得一看,也請遊客遵守…

途中經過山風一號吊橋、山風二號吊橋、 黃麻一號吊橋、黃麻二號吊橋、瓦拉米吊橋這五座吊橋。

吊橋也是野生動物的最愛,夜間經常走,留下排遺在橋上與橋頭。


吊橋長120公尺,離地約30層樓高,向下看是深邃的溪谷。

吊橋相當穩固,怕走吊橋的遊客放心走過去。

山風一號吊橋是步道裡最美,也最長的一座吊橋。

對岸原有的吊橋因風災拆除,留下橋墩做成觀景台。

觀景台是欣賞吊橋最好角度。

說是觀景台,每個遊客都當成走台步的伸展台。

過橋來到1公里處。步道每個公里椿都有主題與故事…

日警沿途動員原住民修築駐在所、棧道、溝渠等,雖年久荒廢,還留有砌石之遺跡。

日本人建路、修路要求高,將岩石砌成「人」字型牒面,或堆成路肩駁崁。

沿線觀賞自然與人文景觀,是一條兼具學術研究、人文景色的登山路線。

當初在堅硬山壁上,硬是開出的山徑,在重機具缺乏的年代,藏著可歌可泣的被殖民往事。

山風二號吊橋前,來到樓梯下切處,往下走一覽山風瀑布。

步道下切到觀瀑平台一遊,只有151個台階,約十分鐘就能來回。


將背包放在路口,還是要走回來的 !

轉彎下階梯,直達瀑布下方的水潭。

階梯很陡,還是值得下來看看,不同視角,欣賞瀑布與吊橋之美。

往上方遠眺,只見瀑布向下激沖,還能看見上層二號吊橋身影。

欣賞片刻,再原路回去,很喘…

要走到二號吊橋,須先走山壁斷崖。

最有歷史感的山風二號橋,在瀑布上層的位置,有別於一號橋,拍照氛圍有懷舊感!

1.7公里處,離山風瀑布最近的二號橋現身。是瓦拉米步道中最短,最有歷史意義的吊橋。

二號橋長25公尺、寬2.8公尺、高2.2公尺,是1930年改建的鋼筋水泥造橋。

水泥橋墩與拱門上的字跡,讓人感受歷史的韻味 !

橋墩有日治時代建造字樣,被人補上水泥蓋住,不願留下被殖民統治的記憶。

二號吊橋連初建鐵索都完好如初,是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現存,唯一水泥造舊鐵線橋。

玉管處翻修時刻意保留日治時的舊橋索,呈現新舊歷史交會感。

日治時期產製的「八號鐵絲」經歷百年歲月還是堅韌無比,曾有施工單位切下一段,發現內部材質依舊光亮,可見品質極高。

八號鐵絲最後收攏在固定椿,能將硬度超高鐵線綑綁,非常高的施工水準。

為確保安全加上幾條鋼索強化橋體,古典且深具歷史價值的吊橋。

往下看是剛去過的觀瀑平台。

吊橋上近距離欣賞瀑布下沖的震憾美景,與隆隆水聲…

回望二號吊橋,宛如走過時光隧道...

過橋後有休息區。山風二號吊橋是瓦拉米步道前段、中段的分界點。

進入中段,玉管處設有統計人數的計數器。

遠望欣賞綿延不絕的翠綠群山與溪流。

進入步道中段。二公里「歡迎來到有熊山林」…


路旁是台灣黑熊最愛的食物青剛櫟。

青剛櫟所結的堅果內含豐富澱粉、蛋白質等營養素,是台灣黑熊的主要食物來源。

樹幹留下熊抓過的痕跡,熊會爬樹不是傳說而是事實。

從熊掌大小來判斷,這隻熊是個大傢伙…

台灣黑熊並不像北美粽熊有攻擊性,熊突然看到人類也會受驚,只要保持靜止,不要慌張,不要逃跑、更不要裝死。

據黑熊專家說,台灣黑熊少有攻擊性,大部分熊在凝視一會兒以後會主動轉身離開。

留心看四週,說不定黑熊就突然跑出來 !

發現青剛櫟的果實,「熊出沒」來吃過…

步道沿途除了駐在所遺址,還有不能錯過的景點。發現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基石。

BM. NO#36水準點基石。B.M.是水準點bench mark的縮寫。標石上半圓球的突起是要讓放在上面的水準尺能360˚旋轉使水準儀能在各角度讀到尺上讀數避免轉動造成誤差。

水準點基石旁是手機通訊點,真是傳統與現代俱備的景點。

二公里後路幅漸漸縮小,開始有步道的感覺。

偶有展望點。

路面狀況有山徑、階梯,每個轉彎都有不一樣的行進挑戰。



3公里進入落石區,要小心,快速通過…

落石區有解說,連怎麼通過都有圖解。

先查看有無落石,再快速通過。遇見幾位前晚住宿山屋返程的山友,狹路相逢記得側身讓路,留意背包。

懸崖有護欄,危險路段設有簡易護欄。


有護欄也要靠巨大樹枝撐起山壁。

懸崖邊清楚聽到溪谷傳來的水流聲…

山壁上植物像水濂洞瀑布一樣,走來輕快舒服。

4公里有植物解說…

月桃葉解說板。使用月桃葉包的肉粽,除增加香氣外,還能預防胃脹氣。


二葉松有豐富的油脂,林木下大量枯落的松針,在乾燥的環境下,極容易引發森林大火。

樹幹通直的九芎樹。樹皮光亮平滑,能當燒製木炭的上好原料或製造陀螺。

用途多元的菇婆芋長得很像芋頭,被誤食的機率很大,塊莖及汁液皆含有毒性。在塑膠袋未普及的年代,民間常採摘姑婆芋的葉子,當作魚類、肉類的包裝食材。


4公里還有髮夾灣,也有人說「台版馬蹄灣」,少見的地理場景,記得欣賞。

4.6公里有長條椅舉解說板,抵達佳心駐在所。

日警刻意將駐在所選址在步道上方,有隱藏不被發現的功能,還能監視過往原住民動態。

沿石板階梯往上走,是駐在所遺址,也是休息的位置 !

由登山口到瓦拉米山屋海拔上升600公尺,沿路是緩緩的上升。如果只到到佳心駐在所,則是4.5公里上升300多公尺。

佳心是瓦拉米山屋外唯一有公廁,也有洗手檯能取水煮泡麵。

目前沒有駐在所遺跡(海拔820公尺),只剩一大片平台。

「佳心」布農族語kashin為「風景絕佳」之意。位處平坦處,視野絕佳,能監視拉庫拉庫溪北岸下遊阿桑來戛等重要部落,為日警重要戰略及交通據點。

昔日駐在所辦公室附設蕃童教育所。黑白舊照有光腳、黝黑的原住民小朋友受日警教育。

日警小孩載帽子有鞋穿、漂亮衣服,還有專職保姆抱著,截然不同的差別待遇。

四週逛逛,看到斷裂的清酒酒瓶。

平台有涼亭供休息,不論續行到山屋,或折返登山口,都是很好的中繼位置 !

分駐所下方有二條通往舊石板屋的小路。

有260公尺、280公尺二條路線讓您選擇?

一樣把背包放在步道,回程再來取。走較短260公尺的之字型小徑。

下切來到舊部落遺跡。此地是布農族巒社群先人生活領域,族人遭日警遷移至山下住居。布農族人相信舊部落遺跡是保有先人精神的神聖領域!

石板屋旁是原住民警戒、整理農具的獵寮。

傳統石屋並非新蓋的石板屋,將原有家屋依布農族傳統形制與構法修復完成。

屋前是雲霧繚繞的山景。

門前祭祀布農祖靈的祭祀台,檳榔與米酒及香菸都是必備的。

家屋是石板砌成,每片石板都是族人從遙遠的石板場搬運回來,不容浪費。

石板屋內有石灶,是山區烤肉保暖的生活遺構。

原住民只有泰雅、布農、魯凱、排灣有石板屋,都是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特色。

屋內二側有專放肉品的天然保鮮庫。

布農族採室內蹲葬,不設立墓碑,也沒有撿骨的習俗。往生的家人舉行儀式後,就埋在石屋地下,再覆蓋石板與泥土,味道才不會飄出來。

目前石板屋有部分因地震倒塌,正等待修復中,入內請小心。

重返佳心平台後出發。往前走到山屋還有9.1公里,沒有入山、入園證請折返 !


開始走遊客較少的山路,登山杖派上用場。


5公里是昔日佳心駐在所的木炭窯。


木炭窯燒製相思樹、九芎後得取木炭,供應駐在所警員煮水烹食,冬季烤火、取暖之用。

四週都是燒製木炭的樹林。

窯內砌石,多依地勢設置於傾斜的坡地上,便利堆送木炭與順應熱空氣往上升的原理。

續走古道,完全曬不到太陽,易生腐植質苔土層。

瓦拉米步道特色是非常潮濕,沿途的蕨類、苔類、蕈類非常茂盛。

步道、路緣石、樹木都是明顯苔綠色。

沿途蕨類很茂盛。走在綠色的山徑,令人心曠神怡

六公里木椿附近有塊有特色的大石頭,形似鯊魚頭、剛好裂縫又像嘴,是遊客必拍的景點。


仔細看鯊魚頭的眼睛是遊客畫上去的,又稱鯊魚岩…

記得留下到此一遊的合照。

繞到後方,只是塊平凡大石塊。

很快走到7公里,休息吃點行動糧。

倒木交會,正好稱「迎賓門」。

小心螞蝗四個紅字,在綠林間特別醒目。

森林步道水氣充足,綠草如茵,很容易引來螞蝗。

潮濕的環境中登山健行,最怕遇到螞蝗,要穿雨鞋或登山鞋,褲腳包緊緊,螞蝗才不上身。

不止有螞蝗,山上也要留心虎頭蜂…


從佳心進入後段後,四週林相轉變成人工造林地。

從中低海拔闊葉林到巒大杉密佈明顯,倒木更是交會成林。

筆筒樹又稱蛇木,莖幹下半部有層層的氣生根。樹幹做成筆筒(故稱筆筒樹)。近來因大量砍伐使得筆筒樹迅速減少。

筆筒樹的氣生根又稱為蛇木,常被用來栽培蘭花。

山蘇適合在潮濕中低海拔生長,附生於樹上或高大植物上。山蘇口感青脆爽口,是熱炒店的必備下酒茶。

爬上小山坡後,又見平台,到了黃麻駐在所!


昔日黃麻駐在所約7.8公里,海拔910公尺。

駐在所依山勢而整建兩階平台,第一階平台有木造辦公室。第二階平台有日本田園風味的茅草小屋。(解說板照片)

黃麻駐在所於1944年(民國33年)撤廢,舊建築物早不復存在。

唯一建物剩水泥磚造浴池。

發現日本清酒瓶底部與酒杯殘片。


往上沒發現茅草小屋,僅有地基、駁坎供遊客回憶。

續行出發,8公里出現展望點。


展望點接續是易落石的斷崖。

斷崖等易落石區域不要久留,盡速通過而且要保持高度的警覺心。

懸崖約有一百公尺高,摔下去,小命休矣…

8.5公里是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之碑」。

步道旁發現有木椅供山友休息。

休息區往上坡看才能發現充滿歷史感的紀念碑。

喀西帕南事件發生在1915年(民國4年),日本軍警收繳布農族賴以為生的狩獵槍枝,引發族人反抗。同年5月先後發生喀西帕南社、馬西桑社、大分社、阿桑來嘎社的布農族人襲擊駐在所,殺害日警的暴動。

喀西帕南事件影響深遠,襲擊駐在所的抗日事件,種下了數年後日本政府興建八通關越嶺道路的遠因。為悼念殉職日警而設立紀念碑,默默訴說著過往的歷史…

9公里,進入吊橋區域。

9.5公里黃麻一號吊橋。距離山屋還剩4.1公里。


黃麻一號吊橋跨越黃麻溪,是拉庫拉庫溪南岸支流,山勢較緩、較少崩塌地。

黃麻溪流清澈見底,水中生態豐富,有台灣鏟頜魚(苦花)、拉氏清溪蟹、台東爬岩鰍等。

過吊橋有木塊坐椅,發現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基石。


沿途都有小心斷崖的警示標記,山澗有架橋,安全好走 !



10公里來到黃麻二號吊橋。

黃麻二號吊橋比一號吊橋還短,是全程五座吊橋最短的一座。

有歷史感的仿古橋墩,橋面鋪木材,很安全。


11公里是大型腐木段。


腐木上生長的蕈類幫助腐化,加速分解細微生物。

12公里與步道同名的瓦拉米吊橋。


瓦拉米吊橋是進山屋前最後一座吊橋。

橋面是鐵板的較穩,搖動感與恐懼感較無。過瓦拉米吊橋後,距離山屋近了 !

吊橋對面山壁還在落石中…

沿山壁走,歷經百年風霜的古道。

山壁有鋼索,突然發生地震時要抓好、蹲下,注意落石,保護安全。

剩1公里抵達山屋。

發現阿里山薊裂葉是寬短型,裂葉距離密,形成小U或小V型弧度。

玉山薊為菊科薊屬的植物,是台灣的特有植物。

13公里,山屋快到了…

樹林間發現2隻竹雞。如果想要看到林間小動物,最好走在前方,或一個人走,機率比較大。

臺灣竹雞棲息於臺灣中低海拔的樹林裡,為臺灣特有種鳥類之一。

走過最後危險路段就到山屋了。

最後100公尺,內心振奮,跑過去也行…

又發現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基石。

爬上小山坡,終於看見傳說中夢幻小屋。來到瓦拉米山屋,此行的終點。


13.6公里只是開始,更遠的還有多士袞、六號停機坪及抱崖山屋等。往更裡走有美多麗、十分、托馬斯等駐在所,一路到南投大水窟山。


山屋前空地是營地,後面有廁所,比不上排雲的高度,還是舒適的山屋環境,終於能在山屋住一晚 !


放下背包,先觀察山屋周邊的環境。

分配到營地也不是不好,聽不到山友打呼、冬天比較冷而已。

瓦拉米山屋日治時稱「蕨駐在所」(海拔1068公尺)。駐在所遺址已長出蕨類植物。

「蕨駐在所」是東段越嶺道上重要驛站,1920年(民國9年)設置,1944年(民國33年)撤廢。

「蕨駐在所」規模僅次大分與托馬斯,為東段越嶺道上第三大駐在所。

山下寫信到「卓溪鄉卓清村清水101之5」,郵差會送到南安遊客中心吧?

一磚一木都是揹工與協作搬運上來的,可容納24人住宿。

內部上、下通鋪,蠻乾淨的。不必向管理員報到,找到自已床位就可以。

下鋪床位較大,當然沒有家裡的床舒服,有住背包客民宿的感覺。

合掌型山屋天花板。

此行有搭伙,免揹睡袋公糧,連餐點都有專人服務。

辛苦的協作大廚已備菜了,能指定時間開席。

搭伙提供熱水與熱奶茶,沒有帶保溫杯就沒得喝。都是大廚扛瓦斯上來煮的,千萬別刷牙或洗碗。

山屋電源使用太陽能,晚上略有燈光,吃飯只能開頭燈照明。從佳心駐在所後就與世隔絕,連手機都沒有訊號,更沒有網路。

原來屋頂是瓦片鋪起來的,青苔都佈滿了。

如果有食物要保存,請放入後方「防熊儲物櫃」。

山屋外有原木色座椅區,山友在此休息再出發。

山屋後方桃花盛開中。

雖然有櫻花樹,這棵是挑花沒錯。

滿地桃花陣陣飄落…

路上沒有看到黑熊,還是打聽一下最近是否「熊出沒」?

大廚說後門鎖損壞是黑熊的傑作,熊肚子餓時連鐵鎖都能撞壞,留下撞痕。

後門小路是通往多士袞及抱崖山屋的步道,續走八通關東段越嶺道的出發點。

參觀完畢,備好頭燈與餐具,待會有山屋大餐可以吃。

大廚說請務必把食物吃光,避免黑熊晚上聞到味道來山屋覓食。

沒有搭伙的山友要自理餐食,各顯神通吧?

走了近14公里山路,真餓了。海拔1070不能用手機的地方,每道菜都像滿漢大餐那樣美味。



晚餐是六菜加水果與熱湯,能吃到小卷、肉排、台灣鯛、炒高麗菜、油菜、金針菇,排骨湯、蘋果。山屋處處有驚奇…






第一輪請取少量,先試味道,若合口味再取第二輪,才不會浪費。

這一餐特別有滋味。感恩揹食材上山的大廚。

用餐同時黃喉貂現身,動作快到來不及入鏡…

六點吃完晚餐,刷牙後就休息了。

夜色降臨,試著躺平,看會不會不小心就睡著?

大廚把明天食物與廚餘包好進山屋,避免讓黑熊聞到 !

八點山屋熄燈,還好老鼠跟黑熊一樣沒出現。一夜養精蓄銳,明天還是13.6公里的挑戰。

半夜還有幾名山友冒雨來到山屋,夜宿後一早也下山,瞬間山屋熱鬧起來…

一夜反覆的入眠與清醒,早晨微亮室外桌面都是雨水,可見半夜下起大雨。


早餐是皮蛋瘦肉粥,還有肉包、饅頭吃到飽。


早餐後打理背包,出發下山回程。

雨後濕濕冷冷的天氣非常有感。趁著氣候、溫度沒有更差時提早下山。

回程預計五小時回到玉里鎮,完成此行。

回程走了100公尺,開始懷念昨晚山屋「一夜情」…

一夜大雨,山路更加濕滑,提醒注意安全、小心慢走…

下山走的比較快,拍的照片較少。

山頭的雲在跑,有霧不容易下雨,趕緊下山先。

很快走完7.1公里,只剩6.5就到登山口,過半的感覺真好。

今天是假日,步道遊客比昨天多,山友或遊客互相打招呼與加油,在濕冷的步道裡注入溫暖。

很快走過瓦拉米吊橋、黃麻二號、一號吊橋、山風二號、一號吊橋…

巧遇假日解說志工,帶領遊客講述瓦拉米步道歷史。

要感謝辛苦的大廚,先讓路給他們通過,山屋的二餐熱食就靠他們一步步揹上去。

最後剩500公尺,收起登山杖,下課了…

經過南安小隊,不必再申報就能離開。

不須回遊客中心,上網完成出園回報就行。

重回玉里鎮,還完機車沿光復路直走,盡頭是玉里圓環(中正路),玉里最熱鬧的地方。

對照十幾年前圓環舊照。玉里鎮面積252平方公里,全台面積最大的鎮,人口卻不到22000人。

圓環邊「璞石閣旅社」是玉里歷史最悠久的旅社,昔日歡樂KTV已改成茶坊。


走完回程山路,肚子餓了。「馬蓋先」店名因客籍老闆初到玉里賣麵時,遇客人便問「馬蓋、馬蓋?」即客家話「什麼」的意思。久而久之客人就把麵食稱為「馬蓋麵」。又因當時「百戰天龍」影集正紅,於是順水推舟取了「馬蓋先」店名。

昔日吃過「馬蓋先美食」玉里麵,今天再來回憶一碗。

招牌魯味讓人食指大動。

玉里麵再來碗玉里米的肉燥飯,二種代表美食都吃到了。

玉里麵從45元變成70元,歲月與味道點滴在心頭?


玉里麵像常吃的切仔麵一樣,湯頭清淡,油麵有飽實感,肉片有嚼勁,典型的國民美食。

搭配冠有「晶瑩如玉 香傳千里」的玉里米。

離開「馬蓋先」,離搭車還有一段時間,再來吃更有人氣「橋頭臭豆腐」。

橋頭臭豆腐從昔日租漫畫小說店(舊照)變成無人不知的排隊名店。只賣一款商品臭豆腐。


先拿號碼牌,叫到號碼再到櫃台點餐結帳。先找座位,不然就站著吃臭豆腐。

對面是公園,領完號碼牌先到公園逛逛,叫到號碼還來的及…

使用不同溫度的油鍋炸過幾遍,就是臭豆腐能外酥內嫩的美味秘訣。

小份臭豆腐只有3塊,大份5塊要100元。

搭配蘿蔔絲、泡菜、九層塔及辣醬,不少遊客就為吃臭豆腐專程跑一趟玉里。

帶著對玉里鎮的美好回憶,結束「來去山屋住一晚-瓦拉米步道二日遊」行程,回家了!
雖然沒有看到黑熊。美景、美食也不枉此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