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屏東市出發,經過內埔鄉老埤村,鄰近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笠頂山登山步道位於瑪家鄉,因為親民熱門,山友們開闢許多條登山路線及「山友亭」。從派出所「後山登山口」、或國小旁「前山登山口」,約一個半小時便可登頂。

鄉道轉入沿山公路,遠遠看見外型像「斗笠」的笠頂山。

瑪家鄉排灣村口有「大頭目」圖騰。原住民並非每族都有頭目制,頭目產生方式也不同,排灣、魯凱族採世襲頭目制。

沿山公路來到瑪家鄉佳義村,路旁有登山口地標,轉入牛角灣溪畔小巷即抵達登山口。

笠頂山1號登山口在沿山公路旁,標示清楚。

1號登山口啟登是陡坡,路旁無車也沒有山友出沒,使用率不高。

3號登山步道停車比4號登山步道方便,溪畔有啞叔停車場採計次收費。停車場位子很多,有洗手間、小賣部,繳付清潔費能停一整天。

路旁若有停車位能試試自已的開車技術?

路旁山壁有住戶的水管,千萬別撞壞 !

啟登前看到山頂,雖然叉路很多,只要朝著山頂方向走就不會錯。

排灣族象徵圖騰是太陽神、象徵貴族的陶壺及守護族人的百步蛇。

笠頂山有4條登山步道,山友最常來從佳義國小後門第3登山口出發,登頂後從4號登山步道下山。登程很簡單,單程3.2公里,來回約3小時完成。

山友都知道3號步道比4號簡單,屬於輕鬆往返的郊山半日遊行程。

出發前還能採買在地生產水果上山品嚐。

從此啟登,不論登大山百岳或小百岳,都要愛護環境,才能永續山林。

起登發現路跡明顯但路標較少,倒是貼在樹上的紙卡非常清楚 !

紙卡紀錄使用時間,沒有距離,帶著探險的心情上山。

笠頂山路徑非常清楚,出發有水泥路面。

平坦上坡的水泥路很快消失,接續泥土山徑,慢慢走吧…

平緩的山徑步道。

步道旁有熱心山友自製登山杖。

相較正規登山杖,多了溫暖與支持。使用完記得歸還。

五、六月份是油桐花季。

地上有美麗油桐花佈置,都是山友的巧思。

樹上油桐花盛開,林間偶有獼猴現身。

地上龍眼殼是獼猴享用的成果。

回首遠方藍天白雲,平時有登山健行者走來毫無困難。

路旁出現手機可通訊點。

笠頂山是南部地區假日登山人數最多的山岳之一,山友以上班族為主,有「公教山」之稱。

走16分鐘到山友自製「貴妃石」(椅)。


抵達第一個岔路口,抬頭發現樹上有「樹屋」。

樹屋蓋在大樹上,已遭管理單位查封,為安全起見將拆除。

第一叉路口。左邊直行是難度高較陡的前山。右邊的平緩山徑比較好走。不管選那條?都會到三角點。

岔路口或路邊有指標,往「三角點」前進就對。

18分鐘是大S形彎。

大S形彎路段有零星沙包及石頭堆成山徑。

路旁枯葉堆出現石龍子又叫蜓蜥。

也有棲息在闊葉林中,明顯體表翅鞘散佈白色斑點的白斑星天牛。

20分鐘到麻六甲合歡樹。

麻六甲合歡樹幹高直易遭強風吹襲而折斷,樹枝細長,樹冠常呈橢圓形或圓形。

23分鐘迴頭彎。

步道有樹蔭涼爽,「迴頭彎」上切少走一個彎,避免多繞路。

遠遠聽到歌聲,來到「可以居」。

內有椅子與伴唱機,能供山友唱歌或休息。

左邊陡上直通「酋長客棧」。右邊較遠一些。

熱心山友把路程計算的很準,二分鐘能走多遠都剛剛好。


陡坡都有拉繩,下雨天較溼滑,捷徑上坡會比較快。

樹林裡有桌椅,野餐休息都可以。

「客棧」提供冷、熱飲,還有烤山雞。整個郊山都很熱鬧,不時聽見歡唱的聲音。

二側有咖啡園,都是農民辛苦種植,看看就好,別伸手去碰。


步道上唯二洗手間,使用需付費。

有種植農作物就有山區產業道路。

續往力崇指標前進…

步道樹蔭蠻多,夏天不會太熱,缺點是下雨時沒有躲雨處,雨季記得帶雨具。


岩壁有枯水期的瀑布,雨季往下匯集成牛角灣溪水源。

林間偶有展望。

沒有樹木遮蔽的崖邊,居高臨下欣賞內埔老埤與龍泉村落景色,遠方山糸是中寮山。

不知不覺走了40分鐘。

再來陡上「88階」的水泥階梯。


一股作氣走完階梯,抵達第二岔路口,有涼亭可休息。

往下看屏東科技大學校區,校園景色清楚可見。

第二岔路口,續沿指標出發。

一整片都是馬拉巴栗,又名發財樹、招財樹。

馬拉巴栗樹枝上青綠色、長橢圓形的果實。

馬拉巴栗花。

步道旁雨後腐質土長出美如白色小精靈「紗傘菌類」,如一層薄膜如美麗紗傘。

第三叉路續上陡坡。

陡坡向上大概有幾百個階梯左右,有些喘…

拉繩很需要,一側是崖邊,留心腳邊與下山的山友。這陡坡最硬,山友稱「好漢坡」。

有時發現無毒小蛇出沒。

林間偶有分布於低海拔山區的人面蜘蛛。頭胸背面有擬人面的圖騰。

氣喘吁吁來到尾稜,上稜線還有上坡…

離觀景台剩小段路,循指標往三角點移動。

走上去是視野最好的觀景台。

觀景台是山友泡茶的休息區,人數最多的休息點。

天氣好時能看見無際的屏東平原。

居高臨下,連屏科大學生宿舍窗戶都清楚可見。

登山有句名言:「不愉快的事放山下,快樂的心情上山來」。

休息補充水分,接著是體力與耐力的考驗。


山下是沿山公路旁佳義部落,笠頂山出發點也是終點。

今天展望極佳,天氣好時看到高屏交界的斜張橋或佛光山,還有85大樓!

笠頂山雖海拔不高,稜線視野極佳,調整再往三角點續行。

有遮陽避雨營帳、還有椅子、桌子,用完請歸位。

最後一段,再約20分抵達三角點。

最後一段約300公尺的上坡,有拉繩幫助攀爬。

笠頂山公認是不很難的小百岳,山頂沒有展望,山友拍完三角點就下山了。

偶有平坦的稜線。

海拔600公尺,再上升59公尺抵達三角點。

巨大的倒木,樹根蠻粗。

最後17分之13,一片密林。


17分之15、16都到了。


疊石平台就是三角點。

登頂發現廢棄的轉播天線與水泥平台。


抵達三角點。

笠頂山小百岳編號076,三等三角點,編號7109。


蒐集留存的各種名牌。

離屏科大最近的小百岳,同學應該常來吧?

離開三角點,續往四號步道下山。

稜線上危險的斷崖,千萬別靠近。

雨棚休息補充再下山。

山頂步道有相思樹及油桐樹,林相優美。

稜線上有棚屋及休息區。

稜線是個人健身的好地方,假日想必很熱鬧。

健身器材從產業道路載運上來。

稜線能續走到真笠山(海拔1166公尺)。

從4號登山步道下山。

4號步道為石階與泥土組成,發現有山友打赤腳攀登。

4號步道幾乎陡上,若上三角點,是不小挑戰。

4號步道特色是間隔約100公尺樹幹有噴漆號碼。倒數到1到登山口。

路徑主要是闊葉林、景觀美麗的登山步道。


肚子餓了,略加快腳步…





接近登山口一片空地,路旁發現小石碑。

原始的山林步道,端詳為:「國語碑」。

「國語碑」背面刻著「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字樣。皇紀指日本神話中的「天皇」開始計算的紀年。日治昭和15年,正好皇紀2600年,台灣各地舉行紀念推行日本語活動,特立此碑。

附近有水泥建物,原是部落舊址,曾建日警「蕃童教育所」。


台灣光復後很多日治碑石被刻意破壞,現存已不多,在登山步道發現歷史遺跡,彷彿與歷史相遇。

樹上又發現攀木蜥蜴。帶著保護色在樹上不動,非常可愛。


佳義部落多次搬遷,舊部落也曾在此。

下山比上山還快,很快到4號登山口,再步行約10分鐘到第3登山口停車場。半日簡短的登山暖身行程,有流汗運動效果。趕早出門,回家洗個澡,還可以睡個午覺。

登山口有販售農作物,帶些紀念品回家。

3號步道比4號步道好走太多,夏天登走郊山炎熱,水分要帶充足。

重返佳義部落。

佳義派出所目前已簡併,後方有洗手間。


佳義部落原名「卡札給蘭」,台灣光復後改為「佳義」。


佳義村民種植小米、地瓜、芋頭與紅藜等傳統的旱作。

紅藜含鉀、鈣、鎂、鐵、磷等礦物質,還能抗氧化,被譽為料理界的紅寶石。

佳義國小。

從山腳下看「笠頂山」外型並不像斗笠。據查「笠頂山」之名來自日治時「笠置山」的日文發音近似佳義部落的原名,符合日本人常以山附近的部落來取山名的慣例。

下山後到老埤村屏科大附近吃早午餐再回家。

套餐有飲料、蛋堡、薯條等組合餐。


學校附近學生套餐便宜又好吃,份量十足,口味很好。

一份只要79元,超高CP值!

笠頂山屏東小百岳之一,有4條不同難度的登山步道,只要騎車就到登山口,已成為南部山友登百岳前熱身、練腿力地點。若要說缺點是不斷傳來KTV歌聲,上山總想放空心緒,一覽眾山小....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