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長年假到最後幾天了,在家吃吃喝喝享用精緻年菜好多天,祝福大家今年會更好,努力工作也要運動,才不會讓體重直線上升!

新春新希望要去更多地方騎遊、登山,更要分享更多、更美的台灣給大家…

龜山步道有多個登山口,難度不高,約一個小時就能走完,特色是登高望遠蓮池潭美景。從北門(拱辰門)出發,走完步道後再順遊東門(鳳儀門)或見城館,品嚐西安麵食館。

龜山步道也有三角點,沿路碉堡、防空洞密佈,對軍事遺址有興趣,能探險、登頂一遊。

鳳山縣舊城含東門、南門、北門及護城河,週邊鎮福社與拱辰井均為國定古蹟。

拱辰門又稱「北門」,國定古蹟還能通行車輛,恒春西門也是這樣。

城門座底採六角蜂巢狀石塊砌成,利用多面接觸讓城門堅固,再用花崗石樑跨構成拱形城門。

拱辰門兩側泥塑彩繪門神浮雕為「神荼」與「鬱壘」,全台僅有,具高度文化資產價值。雖歷經近兩百年日曬雨淋,色澤剝落,仍守護著舊城安寧。


拱辰出自論語為政篇:「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因北極星古稱「北辰」,古代以北極星為最尊貴之星,用以比喻四方歸心之意。

花崗石樑跨在半圓拱形城門上,可見安裝門扇的凹槽遺跡 。

內城門額上書北門,中式門額以方向命名。大清道光五年換算是西元1825年,距今199年歷史的古城門。

花崗石建造的城門非常結實,經歷近二百年歲月仍不見損壞。

走上古城樓,城樓上有馬道,方便守城將士騎戰馬上城樓瞭望禦敵。


拱辰門旁古蹟「拱辰井」。現於鎮福社前馬路上人孔蓋(紅框)。沒想到百年古蹟每天被車子壓來壓去。

城樓上遠眺壽山。

龜山步道山頂標高63公尺,一路跑上去,也可以!

見城之道有蓮霧,龜山步道有土芒果。

直走到北門步道口。

龜山步道有三個入口,海光停車場方便停車,經見城之道,往上走就是觀景平台。

龜山步道另有北門步道口與樓頂媽步道口,三個步道口皆相通相連。路口都有標示牌。


經過幾戶民宅,仍有住戶。

親民的步道就算沒運動習慣也能緩步登頂,沿途樹林環繞,有綠林秘境的感覺。

沒走多久發現遺址碉堡。

沿著木棧道,緩緩走上砲台、瞭望點。沒有吵雜的聲音,不擔心不請自來的猴群。

拐個彎來到能遠眺龍虎塔與蓮池潭的觀景台。蓮池潭水源來自高屏溪,每值炎夏,蓮花盛開,清香四溢,乃有「蓮池潭」之名。


再走540公尺就抵達出口樓頂媽步道口。

走上山頂的階梯都是陡上。

很快來到碉堡群。

光復後國軍接管龜山軍事管制區,山頂由空軍防砲部隊駐守,山腰以下有海軍陸戰隊據守。隨步道走會經過舊營房、坑道、碉堡、砲台等軍事設施。

遺留下來的坑道,遊客若有探險的精神,可以走進去探險!

碉堡超大,直通射口。

民國三十七年重建的碉堡。

防砲武器據點遺跡。

登頂海拔64公尺的龜山,碉堡上有高雄市政府的圖根補點。

圖根補點算是三角點。

山頂能看到鎮福社與剛去過北門舊城牆。

遠處是左營軍港。

這裡是左營,最常見的飛機當然是反潛機。

步道樹蔭濃密,「樹石盟」指大樹盤根在巨石上,非常壯觀。

走到交叉口,每條步道都能走,都會走到樓頂媽登山口。

步道指示牌很清楚,只有一條路,不用擔心會迷路,因為沒什麼人。

往下走還有隱身在荒煙蔓草中廢棄碉堡,彷彿訴說未完待續的英勇故事。

發現與高雄地名有關的刺竹。

舊名打狗的高雄,昔日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也是高雄地名由來之一。

往樓頂媽步道口。

往下走是一片荒野草地,其實是大型地下配水池。


發現血桐,又名會流血的樹。

龜山日治時期曾有座天后宮,在旗后燈塔未興建前,漁民從外海參考這座廟的燈火指引進港,被漁民稱「樓頂媽」。

離樓頂媽不遠有座「興隆寺」,日治時兩座廟宇因為軍事需要被拆除,舊址不容易找到了。

山腳下的舊城巷,回頭向龜山說再見了。

左營舊城考古遺址。

山腳下永清國小原為海軍子弟學校,為紀念創始人故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命名永清國小。

左營舊城牆總長2767公尺,文化部指定為國定古蹟有940公尺,經修繕後成為遊客來左營的參觀景點。


直上東門與城牆,沿著城牆欣賞風景。


「東門」牌額上有道光年間字樣,連監造官員都落款於上以示責任。

城牆、雉堞、射孔、門洞等結構保存完整。


為防止敵人攻城,鳳儀門前挖設護城河。昔日東門外是田野與牛車進出通道。

城門遠眺,砲孔外已是民宅。

建於1721年鳳儀門有完整砲座、水關遺跡、護城河,還有城牆馬道,適合古蹟步道之旅。



鳳儀門取自書經:「蕭韶九成,有鳳來儀」之意,彰顯左營原為鳳山縣城之意。

護城河連接內城水道,洞口以大石條阻隔,防止外敵滲入,足見先人禦敵的智慧。

經過百餘年歲月,原有的舊城在風雨、地震的破壞下,逐漸荒圮,光復後因交通需要及城市發展,打掉了多處城墻。

如今刻意保留一段未整修的城牆,供後人研究。

舊城牆一側仿照昔日城牆高度構建的「見城之道」。

午餐來吃西安麵食館,好停車,吃飽還能蓮池散散步。

數十種涼拌小菜、自行取用,老闆會來算錢。

麵食館有肉骨抓飯、哨子麵、蓋澆麵、孜然炒麵、回鍋肉等經典招牌,還有台灣少見一整條完整的「皮帶麵」。

油潑辣子是陝西美食必加佐料。羊肉湯、麵食、肉夾饃、烤串都要淋上油潑辣子,才會香氣十足,相當百搭 !

午餐來吃孜然炒麵,加冰涼感的皮蛋豆腐。

西北風味的孜然炒麵在南部很少吃得到。

孜然炒麵就是炒麵灑上厚重咖哩粉。配豆芽菜很脆口。

麵裡有孜然肉絲,很棒的組合。

終於完成「見城之道」懷古步道之旅,與「龜山步道」古蹟步道之旅。這一天走的很充實。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