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難度比百岳石門山更高的小百岳石門山,登頂比嵩台涼亭更好視角,鳥瞰水庫全景與大壩風光,登山比遊湖更有成就感。

計畫從中壢搭車前往登山口。多次來中壢騎車,對中壢回憶滿滿。

昔日超大舊月台,與行色匆匆的行旅,也有我的青春歲月。(車站舊照)

後站出口要走天橋,前往健行路與新興路。整個車站像個大工地。

網稱「最醜車站」的中壢車站拆除中。第一次來臨時車站,參觀大興土木的「新站」。刻意保留一段舊月台,或許規畫成懷舊區,讓資深旅客找尋搭車約會的回憶。


新站斥資百億,採地地下化,另改建桃園、內壢二站預計2029年啟用。捷運新建「鳳鳴、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平鎮」於2030年通車,成為新穎、讓中壢人再次驕傲的新車站。
(圖為車站完成圖)

中壢為台鐵排名前幾名的大站,假日時舊站內外人潮滿滿,多年未改建被網路封為「最醜車站」。(車站舊照)

隨著「臨時新站」完成,期待新站改頭換面,續保旅客進出人次排名第四名的榮景。(僅次於臺北車站、桃園車站與臺南車站)

站房保留行李房,改建工程已耗時多年,中壢人盼黑暗期趕快過去,找回「南桃園」首善的光榮感。

前往石門水庫,往新興路(後站)出口走。

前站有國光客運、新竹客運、桃園客運、中壢客運等。要去大溪(上巴陵)、石門水庫、龍潭、龍岡在後站上車。

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地跨龍潭、大溪二區,有坪林、高線、中線,大灣坪收費站四個出入口。門票以車計價,小型車與重型機車120元、普通機車50元。集水區周邊復興、大溪、龍潭,新竹縣關西鎮、尖石、五峰與宜蘭縣大同鄉7區鄉鎮居民,憑身分證免費入園。

下車步行往石門山步道北端入口。

非假日沒有過多攤販,有售登山杖與農產品,被山友稱「石門山市集」。步道整修完成後,已移到道路兩旁!


出發前能採買在地水果上山品嚐。

步道沒有廁所,出發前先使用。下山後,洗一下鞋子,再回家。

公車站名:「石門山登山口2」。

平日可搭5055或5051來石門山。也有經龍潭、龍岡、大溪、再到石門水庫。

登山口離水庫還有一段距離。登山後有時間,能走到大壩區走走…

忘記帶登山杖也有愛心杖,比不上正規登山杖,多了溫暖與善良。使用完記得歸還。

北端入口到三角點路徑維護良好。特色是登山口很多,千萬別走錯。

入口有大勒石與登山路線解說牌。山友一定去過海拔3237公尺,合歡群峰之一的石門山,百岳(編號70),卻平易近人,一般民眾都能輕鬆登頂。


桃園石門山舊名小竹坑山,海拔高度551公尺,山頂有一等三角點,視野遼闊,為台灣小百岳之一。

石門山有三條登山路線,第一次來要先看地圖,決定走那條步道?觀音步道以階梯為主、景春步道有原始山徑、難度稍高。建議下山走環湖步道,依個人體力選擇不同的路線?

剛整修完成步道,碎石級配的透水式鋪面,雨水滲流到地面,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

階梯不會太高,對於老人或小朋友都好走,很用心的設計。

沿路種滿桂花。今年油桐花開的較晚,盛開時為北台灣著名賞桐花勝地。

沿步道緩緩上行,參考沿途路標。山徑潮濕,兩旁密佈蕨類植物。


蕨類高大的筆筒樹稱「活化石」,葉柄如蛇形,樹幹可見排列整齊的橢圓形葉痕。

指標明確,設置石椅提供休息。


路旁出現山蕉。芭蕉與山蕉常被混淆。山蕉種植在山坡上,芭蕉為不一樣的香蕉品種,有獨特形狀與口感。

生態工法鋪設長度約500公尺的步道,舒適好走。

看見攤販,來到碎石步道終點。

回程會到攤販這裡,下山再來買蔬菜水果。

景春步道也是好漢坡的入口。有斜度的步道,開始走山路了。

前段原始泥土路,悠閒的步調慢走。欣賞相思林、油桐樹與蕨類交織的自然山林。不走快,保留體力到後段。

繼續前行,發現竹林遍布,蠻像溪頭的原始竹林步道。


向上緩行,對照離線地圖,沒有偏離路線。


天空雲朵翻轉,下山可能會下雨。不斷聽到龍潭陸軍601旅直升機飛來飛去。早上來走,天氣較穩定。

第一次來北部走郊山,北部山友大多默默的走,少有南部山友的熱情,只要話匣子打開,也很能聊天的。與山友打招呼,稍微留意對方特徵,留下印象。詢問多久會到山頂?總得到:「拐個彎就到了」。一聽善意謊言,能讓心情與步調都輕盈。

最近梅雨開始下,路旁潺潺水流,每顆石頭青苔都亮綠,小心打滑,勿踩!


景春步道斜坡不少,富有挑戰性。果然比「百岳石門山」,還難的小百岳。

樹林茂密幾乎遮蔽天空,偶有輕風,走起來不炎熱。


維護志工已開好雨天排水溝,遇大雨,不會沖刷路面。很用心,在南部山上較少發現。

陡坡200公尺。心中不要想距離,帶著探險的心情上山就好。


山蘇分佈於中低海拔(500-2500公尺)山區,生長在潮濕的森林樹幹或岩縫中。

來到告示牌,左轉緩上坡,距離較長。

不管選那條?都會到三角點。沒有特難走的路,保持平常心就好。

右上有路標,還是上坡,取右抵達稜線與三角點,看山友怎麼決定?

樹蔭蠻多,各種植物兢生,有到熱帶雨林的感覺。


400公尺,發現開花的山棕。


山棕花香濃郁,常引來蛇類與動物聚集,獵人會在山棕底下設陷阱,誘捕豐收 ...

再來是泥土樹根山徑。回頭看,幾乎找不到來時路。

四週原始森林,喜歡流汗的山友,會喜歡這條充滿芬多精的登山步道。

500公尺,發現打氣標語與石雕。也是石門山的特色!


度一切苦厄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背面刻有「佛」字樣。

步道幾乎在樹蔭下,不下雨都很好走。上坡段有輪胎鋪成的路面。

看到輪胎路代表離稜線不遠了!

剛剛分叉路的交會口。


想挑戰好漢坡的山友請往左。

400公尺長的好漢坡,因落差200公尺並不輕鬆,得靠拉繩前行。

經過兩棵高大如門神的樹幹,往上是稜線。

蜿蜒山徑到800公尺,來到稜線空地,有座椅與解說牌。


右邊小路往觀音像、經勞工育樂中心下山。

登山幾個最高點連接成的線稱「稜線」,通常視野與光線最好。

稜線會經過太平山頂,有座健身小公園。

眺望龍潭與楊梅方向,盡頭是大海!

由多條山徑串連的交叉路口,要照指標方向走,才不會迷路。


錯綜複雜的四方通道,沒有山友時,離線地圖就派上用場。


登頂前有陡峭的山路,需要拉繩確保。


抵達石門山山頂,空地很大,海拔551公尺,一等三角點,小百岳編號24。


三角點看不到石門水庫,只有山下市區景色。

一等三角點的特色景觀好,不會被其他山頭遮擋。

略走小段有顆總督府殖產局的三角補點。日治時殖產局調查與開發台灣的物產,含農業、工業、商業、漁業、林業與礦業等。

總督府殖產局設立三角點稱「圖根點」,有協助測量地圖,提供工程或地形測量之用。

山頂天氣好往下眺望為關西。清楚看見國道三號高速公路。

精心準備的早餐,吃完再下山吃豆花。


連山頂都有多條下山的捷徑,台灣人很利害。「路、果然是人走出來的」。

休息片刻,往福德祠小徑下山。路面平穩,石門山是典型先苦後甘的路線。

相較景春步道,環湖步道繞較大圈,下山都平緩好走。

發現圖根點,石門水庫的確在大溪區。


不需要導航或帶路,與南部郊山一樣,聽卡拉OK歌聲就不會迷路。抵達土地公廟,有座椅與奉茶,


客家山歌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構句如七言律詩(七言四句)。山歌歌詞加入感情與生活點滴交融。


離開福德祠,沒有泥土路,水泥產業道路續下。

路旁有小客車,有產業道路能開車上來。

下山路線經土地公廟與聖義宮,接環湖步道走回起點。

環湖步道全長3.3公里,一路倒數下山。


桃園聖義宮,有洗手間。假日有免費熟食供山友享用。


假日有免費泡麵,今天沒有。

錢龍休息站有販售補給,採良心商店經營,自行結帳。



石門山聖義宮。

休息站有投幣式KTV,供拍照用的超大型麥克風。

環湖步道特色沿水庫邊線走風景優美、會看到石門水庫!


潮濕多雨的山區,土壤易被雨水沖蝕導致土層淺薄、潮濕而缺氧,樹根會長出地表形成板根,一方面吸收更多的氧氣,有抓地支撐的功能,讓樹可以站得穩。

傾倒樹幹長滿蕨類。倒地後變成栽培蘭花需要透氣良好介質植物。


看到雨後呈現滿水位的石門水庫,來時疲累感消失。

步道居高臨下能看見已荒廢的童話世界遊樂園。現變成佛教清修之地。

看到石門水庫後池,與後池大橋!

步道旁吊竹草自日本引進,生長於溪邊或林道兩旁之陰濕地。

發現座椅區,眺望石門水庫最好的視角。

盡覽一望無際的大壩風光。大壩旁與石門山遙望的新溪洲山(小百岳),下次來試試…

石門水庫總容量三億餘立方公尺,具灌溉、發電、防洪及觀光功能,每逢雨季,大壩洩洪時,場面壯觀。

水庫命名來自大壩左岸石門山,與右岸的溪州山,兩山對峙仿如「石門」而得名。

看到路口指示牌,快走完環湖步道!

沿圍牆走,就是登山口。

石門山四十份窩土地公。

下山前吃碗石門山豆花。小百岳也消化許多體能,吃碗豆花,補充蛋白質。

沒有豪華的裝修,像高級路邊攤座位區。視野很好。


夏天有冰涼豆花,冬天換暖呼呼的薑汁豆花,讓人恢復體力。

豆花可選四種配料(55元)。讓老闆自由配,感覺佐料特別多。

不銹鋼大碗盛裝豆花,發現碩大仙草塊,可能是老闆送的。

細緻綿密的豆花入口即化,黑糖水剛剛好,吃完不會太過甜膩。

回程時下雨了,雨水會滲入碎石到下方泥土地,繼續涵養水分的生態步道。

假日有503台灣好行公車行駛,或略走小段到壩頂溪州公園搭車回中壢。

返回中壢臨時站,將來台鐵在上、捷運在下。新站預計2033年完工,臨時站也要拆掉。

桃園有不少秘境步道,都屬平易近人、舒適好走、適合全家出遊。出門登山放鬆心情,享受大自然。據查桃園有六座小百岳(金面山、東眼山、溪洲山、石門山、石牛山、大棟山)。
不必遠到合歡山,登石門山就能眺望桃園與新北的美景,感受小百岳,不同於百岳的魅力!

同場加映…
騎 遊 石 門 水 庫 ( 薑 母 島 之 旅 )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