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些時候測試了小米旗下的副牌 Redmi 的新系列 Redmi Note 14 Pro+,這次全系列,尤其是 Pro 款在主打高性價比的特性之下,本次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針對戶外的耐用性提升,以及同級競品幾乎沒有的 AI 功能。
當然之前的測試比較像是一般生活情境試用,比較難去針對機型主打的戶外性做體驗。不過稍早也受小米台灣的邀請,實際帶著 Redmi Note 14 Pro+ 走了一趟頗爲戶外的流程,除了日月潭、民宿等地外,重點就是把手機直接帶到最親民的百岳之一,也就是合歡山群中的石門山。

這次 Redmi Note 14 Pro+ 跟前代類同,有著目前高階手機都有的 IP68 防水防塵規格外,6.67 吋的螢幕也特別用了旗艦級的康寧大猩猩 Victus 2 玻璃,以及戶外也夠用的 3,000nits 峰值亮度之餘,也具備濕手觸控功能,雨天或是玩水時也能正常使用。
至於機身的強固性,也是本次 Redmi Note 14 Pro 系列的賣點。像是邊框用上剛性提升 10% 的鋁金屬複合材質,還有強化邊角內部、並有吸震泡棉的聚合物,甚至是鋼製十字交叉結構加厚主機板等結構。就算一個不小心手滑也不用擔心,但邊框的刮傷就不可避免了


Redmi Note 14 Pro+ 在相機上則是維持了前代的 200MP 高畫素廣角鏡頭,如此就能透過裁切的方式求取相對高的畫質,同時前鏡頭畫素也有小幅升級,來到 20MP,不過為了性價比,超廣角就是比較一般的 8MP 水準,還有類似湊數的 2MP 微距鏡頭。

身為相對入門中階級距的機種,Redmi Note 14 Pro+ 這次一大賣點就是在多種 AI 功能可選,其中一些日常生活的可以看我們稍早的實測文章,以相機來說就有中高階手機常有的物體消除功能。
以河畔的遊船來說,想要將其消除,就能透過多種手段圈選來做消除,可以看到整體效果算是蠻夠用的,但建議還是在背景相對簡單的地方,畢竟 Redmi Note 14 Pro+ 不是旗艦機,複雜背景用起來還是會有一定機率的失準出現,背景當然是越簡單越好。


而這次我覺得 Redmi Note 14 Pro+ 比較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在處理器不算頂規的狀態下,也能也算出成功率高、自然感也有的景深照片。而且這次雖說設定上長的一樣,但官方說 Redmi Note 14 Pro+ 的 AI 美顏有針對性別做特別處理,男生拍起來就相對自然,這邊就直接給大家看多組範例。


不過 Redmi Note 14 Pro+ 畢竟不是旗艦機,遇到眼鏡這種相當容易算錯的景深誤區,就還是有高機率會算不準,真的要避免的話就是拍的正面一點,或是把模擬強度調低,看起來就會比較自然。

這次拍攝第一天剛好遇到陰雨天氣,到了景點天氣不是很好看其實蠻惱人的,而 Redmi Note 14 Pro+ 也有小米手機常見的魔法換天功能。這邊試著把向山遊客中心上方的陰天換成晴天,整體的自然度看起來還不俗,要是覺得接不太起來,也能調整模擬的強度。
之後到了台灣百岳之一,位於合歡山群的石門山,號稱會走路就能輕鬆登頂的簡易難度,卻能遠眺奇萊山、雲海,冬季也有機會看到結冰或是雪景等風景。
在好天氣之下,Redmi Note 14 Pro+ 就算是 8MP 的超廣角縮圖也絕對可用,除非你會用到 5x 以後的望遠,實際拍攝上的可用性算是蠻高的。不過遇到陰天無法開啟夜景模式的低光環境,Redmi Note 14 Pro+ 的畫質就會有比較明顯的衰弱感,畢竟一分錢一分貨,想要更優秀的畫質,那就是得買旗艦級的小米數字系列了。



由於 Redmi Note 14 Pro+ 微距鏡頭基本是湊數用的,建議要拍近物還是可以用廣角、或是搭配 2x 焦段盡可能把物體拉近。在光線充足的狀態下其實表現都是堪用,只是要注意要是距離太近,像是第二張照片,就能看到 Redmi Note 14 Pro+ 還是有一些像差的情況發生。


最後在夜景部分,在之前測試中可以發現 Redmi Note 14 Pro+ 其實拍攝的軟肋就是在低光環境,這邊在民宿拍攝的夜景中,別說超廣角、甚至廣角夜景模式多少也有點衰弱的狀況出現,至少縮圖多半還算可用。但夜景就不太建議以 4x 以後的焦段拍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