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在昨天的記者會尾聲中,突然發表了一款不會販售的概念新品「小米模塊光學系統」。簡單來說,類似的概念或許對相機迷來說應該不陌生,Sony 在 2014 年也有推出算開山始祖的 QX 系列。然而在科技的演進下,小米模塊光學系統在操作體驗上真的是好上許多。

這邊先簡單介紹一下小米模塊光學系統的規格,其採用 M4/3 尺寸的感光元件,焦距則是採 35mm 標準設計、光圈 f/1.4,至於鏡片組合也是高階鏡頭中常見的非球面玻璃打造。
比較重要的亮點,就在於其畫素高達 100MP,也就是說在過過裁切後,還是能保有基礎畫質,像是 2x 70mm 時,畫素也還會有 50MP。

有別與 Sony QX 系列是以 Wi-Fi 搭配藍牙方式連接,小米模塊光學系統使用的是磁吸熱插拔設計,加上自家研發的 LaserLink 技術,拍攝後就能將照片直接存在手機中。
使用的樣機是小米 15,在中央有著相當類似 MagSafe 的磁吸區域,同時有兩個金屬接點,因此不像目前的磁吸配件可以隨便放隨便用,還是要接好的。至於磁力其實算蠻強,但還是不建議拿著甩來甩去....

這邊也來一張之前 Sony QX10 的樣貌,可以看到以前沒有磁吸機制,加上 QX10 是使用 APS-C 感光元件,物理上體積就會比較大之餘。當時 QX 系列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配對操作上相當嚴重的遲滯感,只能說出的太早了(?)


實際操作也很簡單,完全也不需要做配對。只要金屬接點有接好,在相機介面中就能看到一個鏡頭的圓形圖樣,點擊後就能切換到磁吸鏡頭做拍攝了。
拍攝後的介面則是預設 1x 與 2x 兩個焦段,同時也支援錄影模式或是手機內的徠卡濾鏡等等。這邊實際操作一下可以發現雖說偶爾還是會頓一下,但基本可以忽略,完全能當作原生等級的傳輸與拍攝速度了。


由於時間跟現場拍攝限制的關係,這裡就簡單翻拍一下實際範例。可以看到在 M4/3 感光元件的加持之下,光學帶來的自然景深感覺真的不一樣.....搭配 100MP 的畫質,以及小米自己的 AISP 算法,整體作品真的算是可用了。
雖說目前小米模塊光學系統暫無市售的打算,但以目前技術力來看,操作體驗算是相當不俗。在搭配目前演算法與科技的加持之下,以相機中「相對」小的 M4/3 感光元件設計,不僅能兼顧體積,同時有自然景深,加上手機算法之下,或許是未來手機發展的一項亮點?畢竟現在機機都講差不多的 AI 功能,真的有點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