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台灣工業能支援國艦國造嗎?


abc047 wrote:
原來小屁屁可以自我...(恕刪)


來看一下今天的


中國真是經濟高度成長

說污染沒關係真的是自我安慰,污染的土地河川影響的是世世代代,不可不慎
美國的軍武實力(包括飛機航艦及作戰經驗與戰場管理能力)是過去50年的軍費與作戰累積出來的,中國只有累積過去15年,真正的作戰經驗算是空白,總累積能量比起美國大該還是15-20%,雖然有一些新穎的軍艦飛機及衛星,可是真正的作戰能力實在是差美軍一大截!

台灣現在雖然在硬體上漸漸被中共解放軍超越,不過在作戰管理與戰術經驗傳承上,中共還是沒有完全追上美國傳授台灣的作戰經驗與管理! 光是嘴巴說說,對岸一定不會服氣,可是這種東西沒有打過是不會知道差別有多大的!

Charlie_H wrote:
台灣現在雖然在硬體上漸漸被中共解放軍超越,不過在作戰管理與戰術經驗傳承上,中共還是沒有完全追上美國傳授台灣的作戰經驗與管理! 光是嘴巴說說,對岸一定不會服氣,可是這種東西沒有打過是不會知道差別有多大的!


老共也是有跟西方國家有一些軍事交流

看看其現在的訓練方式,及其戰備布置是不是有點西方人的影子?

如果把老共軍方想的跟老頑固一樣,我想這才是最大弱點.
Charlie_H wrote:
台灣現在雖然在硬體上漸漸被中共解放軍超越,不過在作戰管理與戰術經驗傳承上,中共還是沒有完全追上美國傳授台灣的作戰經驗與管理! ...(恕刪)


你如何確定,還是想當然爾。
lkk77 wrote:
說污染沒關係真的是自...(恕刪)


怎麼開始關心中國人的健康了!!?

-------------------------

個人認為,台灣的各種產業都有人才斷層問題。主要的原因在於內需市場規模不大,所以高度仰賴對外貿易模式。

也因此,當他國的競爭對手在技術,經驗成長後,台灣在當地的工廠自然會面臨競爭力不足需要轉移陣地的狀況。

也因為各產業的市場規模不是在台灣,就算在台灣發展為產業技術中心,也會因為市場位置問題而缺乏競爭力。

舉例來說:

1. 紡織業:
過去台灣紡織業的崛起來自於兩個因素: 歐美國家的產業外移,以及日系技術轉移。

其中,歐美產業外移到台灣主因就是製造成本考量。而台灣因為跟日本互動與技術交流頻繁,所以早期不少紡織全產業在台灣設廠,賺取大量外匯。
當中國或是東南亞出現更低成本的勞工或是更大的內需市場時,自然會離開台灣重現歐美產業外移的狀況...

2. 造船業:
當年十大建設加持之下,中船,中鋼獲得政府資源投入造船產業,不只創造出高額外匯貿易,還培養不少專業人才!

30年前幾乎各大專院校都有造船系,輪機系...就連遠在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都曾被譏笑要在山上造船...

只不過,就因為政黨惡鬥,努力安插自家人事搶佔鐵票國營企業...

中船自從民營化以後慢慢失去原有的資源,難以跟韓國,中國競爭...

高雄港的貨櫃吞吐量也因為產業外移而逐年下滑...

台灣的造船需求變成以遊艇"裝潢"為主的遊艇產業...(延續過去的遊艇王國,卻只剩下豪華遊艇裝潢產業)
沒有了內需市場,也沒有營運資源,造船業當然會走向下坡...


國艦國造本來就是該發展的政策。只是如同當年的漢翔一樣,本來應該發展為"產業",卻因為政客的操弄變成"短期的政績"...

一個產業沒有30~50年以上的發展,對在其中從業人員來說有何保障? 投入了青春歲月,結果因為政客想要抹消前朝政績,產業隨時會終止...

慶富案的問題是慶富自身的問題,結果發生慶富案以後,國防部長卻選擇終止獵雷艦建造計畫,理由竟然是"時代潮流"...

慶富充其量只是系統整合的腳色罷了,船體在義大利製造,戰管武器系統則為洛馬提供。

慶富案發生違約問題後,應該由海軍趁勢成立專責造艦規劃部門,而不是解約順便停止造計畫...

現在的做法,你說,如何培養產業人才? 誰敢投資大型龍門吊車!!?
JasonQ wrote:
怎麼開始關心中國人
舉例來說:

1. 紡織業:
過去台灣紡織業的崛起來自於兩個因素: 歐美國家的產業外移,以及日系技術轉移。

其中,歐美產業外移到台灣主因就是製造成本考量。而台灣因為跟日本互動與技術交流頻繁,所以早期不少紡織全產業在台灣設廠,賺取大量外匯。
當中國或是東南亞出現更低成本的勞工或是更大的內需市場時,自然會離開台灣重現歐美產業外移的狀況...

2. 造船業:
當年十大建設加持之下,中船,中鋼獲得政府資源投入造船產業,不只創造出高額外匯貿易,還培養不少專業人才!

30年前幾乎各大專院校都有造船系,輪機系...就連遠在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都曾被譏笑要在山上造船...

只不過,就因為政黨惡鬥,努力安插自家人事搶佔鐵票國營企業...

中船自從民營化以後慢慢失去原有的資源,難以跟韓國,中國競爭...

高雄港的貨櫃吞吐量也因為產業外移而逐年下滑...

台灣的造船需求變成以遊艇"裝潢"為主的遊艇產業...(延續過去的遊艇王國,卻只剩下豪華遊艇裝潢產業)
沒有了內需市場,也沒有營運資源,造船業當然會走向下坡...


國艦國造本來就是該發展的政策。只是如同當年的漢翔一樣,本來應該發展為"產業",卻因為政客的操弄變成"短期的政績"...

一個產業沒有30~50年以上的發展,對在其中從業人員來說有何保障? 投入了青春歲月,結果因為政客想要抹消前朝政績,產業隨時會終止...

慶富案的問題是慶富自身的問題,結果發生慶富案以後,國防部長卻選擇終止獵雷艦建造計畫,理由竟然是"時代潮流"...

慶富充其量只是系統整合的腳色罷了,船體在義大利製造,戰管武器系統則為洛馬提供。

慶富案發生違約問題後,應該由海軍趁勢成立專責造艦規劃部門,而不是解約順便停止造計畫...

現在的做法,你說,如何培養產業人才? 誰敢投資大型龍門吊車!!?...(恕刪)

關心汙染與國別無關只是提醒汙染的重要性
各種產業以前歐美轉台灣主因就是製造成本考量,台灣強大
現在台灣轉中國主因也是製造成本考量。,中國強大
中國工資高了會轉東南亞或印度也是製造成本考量。
這是一樣的過程
以前執政者不注重國防自製,現在就不能自製嗎? 至於有沒有能力是台灣自己要去面對的,也不煩別人操心
額!弱弱問一下,別人指的是誰? 對岸?

lkk77 wrote:
以前執政者不注重國防自製,現在就不能自製嗎? 至於有沒有能力是台灣自己要去面對的,也不凡別人操心...(恕刪)
凡之夢田 wrote:
額!弱弱問一下,別...(恕刪)

這麼簡單還要說明喔
別人指的是中華民國以外的人,懂了嗎?
沒繳稅就沒權利,了解嗎?
真的是台灣人大概都清楚台灣工業水準其實非常高絕對有能力支援國防工業
當年木柵線法國廠商馬特拉臨時撤離,捷運停擺由台灣工程師接手沒多久就解決法國沒法解決的問題了,控制系統完全不靠馬特拉台灣自己能維護
只可惜後來延伸到南港,又被換成外國系統
lordkon wrote:
来看一下今天的中国真...(恕刪)
这个图ps成这样也真敢放出来啊,不谈别的,单单秦岭–三峡一带(相当于一个半省份的面积)其空气质量就远比日本东京好的多(秦岭三峡可是原始森林)还有云贵山区等很多地方都不是日本能比的,这幅图竟然敢这么排,啧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