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設想建造一個排水量50萬噸,全長900米、寬90米、高60米,可搭載300-500架各種類型的陸基飛機,航速6節,造價只有12億美元的大型半潛型浮島式海上機場,它飛行甲板面積比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航母還大兩、三倍,進駐的飛機數量當然也多2~3倍。
..
浮島式航母其實就是一個浮動的海軍戰略航空基地。由於浮島式航母只是一種平臺或基地的概念,所以在設計思想上不再強求其他戰術技術指標,比如不要求高航速,五、六節足矣,只要能夠慢慢移動就行;不苛求配備強大的攻防火力和武器,因為按照美國的傳統,這類平臺的安全都由護航艦艇來保證。由於浮島式航母上起降的飛機作戰半徑都很遠,所以在作戰方面,浮島式航母和類似於沖繩基地這樣的海、空軍基地一樣,遠離戰區,不進入有威脅的海域,不直接參加戰鬥任務,因此應該是比較安全的。
~~~~~~~~~~~
18萬噸都被笑
老美還50萬噸呢
同等的滿載排水量,軍艦的組成是:裝甲+動力系統+武器系統
其中裝甲密度很大,船的體積自然就小了,
體積小的船隻能承載的動力系統有限,這會限制航速,除非你"放棄裝甲"...
舉個例子說明,一戰到二戰之間,海軍有個艦種叫做"戰巡",
也就是戰鬥巡洋艦(英國胡得號,日本金剛級,美國阿拉斯加級)
戰鬥巡洋艦的設計理念是:擁有不下於戰鬥艦的火力,同時擁有巡洋艦的航速
而戰鬥艦的設計基本原則是:自己的艦身裝甲對自己的主炮要有一定防禦力
換句話說,戰鬥巡洋艦和戰鬥艦的噸位差不多,但是裝甲與內層設計完全不同,
戰巡裝甲很薄,同樣的噸位可以裝上更多的發動機,因此航速很快
後來有人說戰巡之間的PK就是"兩顆雞蛋拿著石頭互砸,誰先砸中誰贏"
科普 wrote:
其中裝甲密度很大,船的體積自然就小了,
體積小的船隻能承載的動力系統有限....(恕刪)
其實你提到的就是為何50年前民用船舶普遍噸位比軍用船隻還要小一號的原因 ~
以當時鋼鐵的張力及強度來說跟現在差異很大, 所以如果要負荷太大的船體結構, 那就只
好增加使用量來達到設計強度..
可是當時的相同體積大小引擎出力又跟現在差了好幾倍 !! 所以船隻硬要做到大噸位的話,
內部可利用容積就大大縮小, 以商業眼光來看, 這是十分不划算的 ~
相反的, 當年的軍艦本來就是皮粗肉厚, 也沒在講究啥居住舒適度 載客載貨利潤等等 ...
所需考量的地方就少多了 ! 所以自然是喜歡做多大就做多大 !
這也就是為何前文中有提到, 1960年代最大航母是9萬噸的企業號, 遠較當時最大郵輪
法國號還大一號的原因 ~~
當然, 由於這幾十年來材料科技的進步及內燃機技術的巨大改變 , 使得很多以前認為天方
夜譚做不到的事情現在都已可輕鬆做到 ... 只是, 由於台灣相關產業並不發達 , 所以大多
數人對於這些年來世界進步的腳步一無所知也是沒辦法的呀 ~~


)來說, 要理解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