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出雛型...還好吧

日本心神都搞多久才有雛形(他們可是科技掛帥的國家)



不然學金小胖...不過做法改良一下

所有研發人員,每人年薪一個億美金(包含掃地的)

5年內出雛型...7年內首架試飛...10年內量產成軍

做不到!!!...株九族殺全家...

愛上眼淚 wrote:
10年出雛型......(恕刪)


量產後摔飛機嗎?

綜觀國際發展局勢,下一代戰機都朝向匿蹤方向走,
如果台灣決定開發下一代戰機,應該也應朝這個方向去做規劃

其實IDF當初開發時,那引擎進氣口,就具備部分匿蹤的設計,如果以IDF為版本,
將單尾翼改成雙傾式斜尾翼,機身再拉的更流線性些,並搭配適當的吸收雷達波的塗料,
台灣下一代戰機,說不定還真的有機會比潛艦國造更快展現成果.

剩下的,就是主事者的決心,還有台灣的財政負擔了...
發展台灣下一代戰機,中科院好好加油吧~




Charlie2020 wrote:
據了解,「織女星計畫」主要是以現役IDF經國號戰機所使用的TFE-1042-70發動機為基礎,研發新一代戰機所需噴射引擎與推進系統,全案已送國防部軍備局進行建案程序。

wucl_2008 wrote:
綜觀國際發展局勢,...(恕刪)


我猜這顆新引擎規格會稍微超越F404的規格! 因為各種新的感測器地陸續出現,引擎控制電腦也不像以前那麼難製作,整顆引擎大概就是最高溫高壓的鈦合金鍛件,中科院或漢翔的工廠還做不出來,這個零件可以去找英國或美國的引擎工廠談定做了! 反正我們現在也幫這幾家工廠做一些代工,大家交換一下產品代工!
如果要做F-16等級的飛機就用一顆引擎,如果要更大就用兩顆引擎!

比較特別的是,如果要做成短場起降的飛機,這顆引擎就會很不一樣了! 短場起降飛機過去有好幾種設計都是用單顆引擎的較為成功,F35B與AV8B,這兩型設計會非常徹底的改變我們這顆引擎的最終型態! 拭目以待!
我反倒覺得台灣第三代戰機不需要太多載彈能力, 2中2短就足夠
應該是在現有IDF性能指標下盡量往匿蹤或者低可視度發展,
然後加大力道發展AESA/IRST偵測功能以及與地面防空系統聯網功能..

台灣的戰機幾乎不會有機會在地面防空系統射程外進行任務,
若能隨意的與任何一套地面飛彈系統,
甚至於在沒有地面雷達運作的前提下,
都還能讓地空飛彈維持接戰能力,
應該是個值得投資的方向...



Charlie2020 wrote:
我猜這顆新引擎規格...(恕刪)


基本上 以現有基礎上 要搞出來新戰機真的不會太難..
不管戰機機身 電子系統 引擎 組裝等 基本功 台灣都已經有現代戰機該有的基礎..

不過問題就在: 實際規格與量產成軍時間..

就規格來講 台灣的技術問題大概就是引擎跟匿蹤設計系統..
不是差在材料科技/製程上 就是過去沒有太多經驗..

我是覺得 要能在10年內研發成功 真的很需要美國技術合作..
如果照過去美國的支援程度 10年真的不是問題 甚至再少個一兩年也不意外...

只是 就成果來講 差一點 可能比現在的F-16V好上兩三成..
好一點 應該跟得上颱風式甚至再好一點... 可是到時..
世界的戰機發展 能否台灣新戰機仍大致跟得上 還很難說..

畢竟就算是F-15/16/18等 老美都還打算再撐十年以上了...
當然是要經過性能改良 不過想想到了2030年 1976年的F-15都滿55年了...
可見 現代戰機的世代 並不如很多網友所想 可以動不動就十年換新...

一來是這些戰機成本真的很高 遠非二戰時的螺旋槳機 可以極大規模量產...
幾百幾千架/月 完全沒問題 再者 缺乏大規模戰爭"激發"戰爭科技..
要像二戰一樣 幾個月到一年多就大改款甚至出新機 根本不可能...

以西方戰機壽限來看 絕大多數國家 都打算讓戰機撐到40年 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
可能中間要加點中壽性能改良之類的 但整體服役時間還是很久..

台灣既然走的是西方戰機路線 就沒必要非得跟對岸在拼"第X代"戰機 看看老俄的Su-27
早就都快收光了 它的"同期生"F-15還能當主力繼續玩 只要稍加升級改良 也不輸給那些30/33/34等新款Su系列..
所以 在中國的軍事科技可以領先美國之前 台灣是不需要太在意中國的N代機宣傳的...

照我來看 中國的戰機"照宣傳" 整體實力也不過在F-16~F-35之間排迴 (實際上應該只有更低 只是低多少而已..)
要升到F-22大魔王等級 真的再10年也不為過 這應是很樂觀估計了...


Ace Aceman wrote:
我反倒覺得台灣第三...(恕刪)


我也覺得如此 但我想加上一點: 短場或垂直起降能力..

沒人能確定中國的導彈攻勢 會給台灣機場造成何等損失..
以及台灣能夠以多快速度完成應急修復

所以垂直/短場起降能力 最好是台灣未來所有主力戰機都該有的性能..
如此就算台灣戰機數量處於劣勢 只要適當戰術運用及戰力保存 中國要奪得完整制空權 仍然非常困難..
沒有完整制空權 即便中國強行登陸 台灣相對於陸軍較精銳的海軍及陸航隊 就大有發揮機會..
除了像F-16V如果還能使用 可列為對地打擊的預備隊以外...(反正台灣也不會第一時間有大量對地打擊機會)

至於台灣戰機 基本戰場確實不該離開防空飛彈範圍太遠
除非台灣已經掌握了完整的空中優勢 可以開始大規模反攻進取了..(通常這是老美介入後才會有的結果)

如您說的類似F-35的聯合電子作戰 應該是未來空戰體系 會慢慢整個跟上..
包括台灣也是...

JH_Shou wrote:
只是 就成果來講 差一點 可能比現在的F-16V好上兩三成..
好一點 應該跟得上颱風式甚至再好一點... 可是到時..
世界的戰機發展 能否台灣新戰機仍大致跟得上 還很難說..
.(恕刪)


發動機是一切的基礎, 要比 F-16 好2~3成, 又要考慮匿蹤, 單發動機的推力至少要 3萬磅以上, 才能辦的到, 如果是雙發動機, 至少也是要2萬磅以上, 不到這個等級的引擎, 做出來的飛機連舊的 F-16 都比不上, 那何必呢, 以 TFE-1042 大約萬磅的現況, 只能說很拼了



Edison
http://172.16.5.120:15871/cgi-bin/blockpage.cgi?ws-session=260190672

xynian wrote:
中国利剑隐身无人作...(恕刪)


那發動機噴出口是圓的?

圓構形不就是現行一般戰機的主要標配, 但搭配扁平機身這樣的效果是?

當年的F-II7發動機噴出口可就是跟著機身構形處理具有reduced temperature configuration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