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觀測系統在戰甲車與戰機上的應用


Charlie2020 wrote:
光學延遲指的是因為...(恕刪)

裝到飛機上也不會有重量與耗電問題,因為這些相機耗電量都不大,最大耗電的是哪個影像處理電腦,最多也不過500-800Watt耗電,比一個吹風機還省電。6個民用相機加上外殼,加處理電腦與頭盔顯示器總重量更是只有10-20公斤。


你是把家用電腦主機直接套上去?軍用的外殼與支架都用特別強化這都是重量,請參考一開始的影片,光20吋的螢幕用的固定支架可能就相當於32吋螢幕的重量,如果是裝甲車沒有大礙,飛機上9g上限的應力需要更堅固的材料與更小的空間,這才是大問題,如果整套系統用的是相當於頂級家用電腦+雙顯卡的硬體在坦克(4枚砲彈)或裝甲車(一箱子彈)需要這樣的空間,不需考慮重量,各種攝影機裝在車殼外再外掛裝甲
保護層至少要能承受重機槍射擊不致於損壞,在idf上最少要占去一顆飛彈的載重量

stever2018 wrote:
你是把家用電腦主機直接套上去?軍用的外殼與支架都用特別強化這都是重量,請參考一開始的影片,光20吋的螢幕用的固定支架可能就相當於32吋螢幕的重量,如果是裝甲車沒有大礙,飛機上9g上限的應力需要更堅固的材料與更小的空間,這才是大問題,如果整套系統用的是相當於頂級家用電腦+雙顯卡的硬體在坦克(4枚砲彈)或裝甲車(一箱子彈)需要這樣的空間,不需考慮重量,各種攝影機裝在車殼外再外掛裝甲
保護層至少要能承受重機槍射擊不致於損壞,在idf上最少要占去一顆飛彈的載重量..(恕刪)


老弟!

環景能力要顯示在在頭盔的透明LED薄膜上的。
裝甲車上的螢幕是什麼?頭上戴的是訊息接收器的,要操縱還是要固定面板,如果更先進像VIVI的操作模式所有控制功能都綁在手背上那就可以省略車上的控制台,不過VIVI的感測器要裝在這麼小的空間肯定也是要改版
現今的CMOS發展非常快速也非常驚人,一套這種環景系統可以應用在非常多種軍用器材上,普通的運輸卡車,帶上眼鏡頭盔,半夜也變成像白天一般,這種東西也可以整合到所有移動的軍用設備上,大量生產後價格也不會很貴。

另一個應該考量並應用到軍武系統的是3軸穩定後的視覺系統,就是現在無人機上面的3軸穩定相機。這種系統可以幫助使用者用有穩定的視覺。在動態行駛的載具上對人接收周遭視覺影像有非常重大的助益!
Charlie2020 wrote:
現今的CMOS發展...(恕刪)

如果是一般的可見光CMOS image的確是發展很快,但是軍隊在用的紅外一般都是FIR遠紅外頻譜,FPA焦熱型感測器 這種的發展卻是慢到靠背,超級無敵慢。而且都是外商,我認為這種都被列為軍品買不到。一般去找的話應該會碰一鼻子。

商用的CMOS image sensor雖然也可以採到紅外線,但是多是近紅外頻譜,頻響不夠。影像不好。如果要做海防 船隻航行 軍隊偵搜 搜救無人機具 這種都幾乎是FIR。

中科有做這種海防監視產品,只是外面的人對他們感測器是否自主來源及規格那些不清楚。
TW Energy wrote:
如果是一般的可見光CMOS image的確是發展很快,但是軍隊在用的紅外一般都是FIR遠紅外頻譜,FPA焦熱型感測器 這種的發展卻是慢到靠背,超級無敵慢。而且都是外商,我認為這種都被列為軍品買不到。一般去找的話應該會碰一鼻子。

商用的CMOS image sensor雖然也可以採到紅外線,但是多是近紅外頻譜,頻響不夠。影像不好。如果要做海防 船隻航行 軍隊偵搜 搜救無人機具 這種都幾乎是FIR。
...(恕刪)


你稍微LAG了,新的CMOS鏡頭可以在微光下攝影,也就是說,一點月光,夜晚的道路看起來就像是傍晚的道路,有一家手機就是以此宣傳,更不要說那種1.2-1.4吋的CMOS效果更是驚人,根本不需要補光。其高動態能力有如人眼的反應,將來這些科技都會應用到車輛府駐駕駛與無人車上。我估計5年內應該就會出現在新的高級車種上。

這個走向與FLIR不同,但是一樣具備非常好的軍事用途。
全波段接收拿去分析特定波段就是模糊難分

更何況當年號稱超大能量井收水位比別人大兩三倍,帶來的結果就是解析度問題
如同對著兩個臉盆, 丟B跑A的機率比對兩個鋼杯還高

對特定頻段採樣分析,還是用專門的好。

更何況在天空, 要濾到能用的比FLIR麻煩太多不實用。

我什麼都不懂, 所以我認為什麼都做不到。

Charlie2020 wrote:
你稍微LAG了,新...(恕刪)


………沒有用的,那些都是商業術語,廣告說法。

所謂的低光線下可以照相,一般是指CMOS Pixel面積大以及材料特性好,所以在對微光的時候可以依然有反應得到微幅資料。

然後藉由這些基本RGB base的微資料,再用軟硬體做gain放大它的訊號。

但是在完全沒有光線的狀況下 ,必然要使用IR感測。沒有其他可能性。這種東西你去看sensor頻譜響應圖曲線,你就知道了。

一般的image sensor對物理上的自發熱能附帶的紅外線是沒有響應的。而且越遠的物體,你越需要它強烈的自發光源。所以我們對匿蹤載具除了電波折射之外還要做熱排放的抑制就是這道理。

你要在漆黑的海面看到1km. 5km外的一輛裝甲車,要嘛它是一個火炬般的發光體,要嘛就是你的感測非常靈敏。第一項的狀況不會出現在可見光頻譜,但是會因為熱能無法抑制出現在紅外光頻譜,所以只能期待紅外光的第二項。
講那麼複雜我聽不懂啦~

我只知道做不出 可見光與不可見光 都有相同靈敏度 sensor。
但是又有人說了, 為什麼不柔在一起就好?

TW Energy wrote:
所謂的低光線下可以照相,一般是指CMOS Pixel面積大以及材料特性好,所以在對微光的時候可以依然有反應得到微幅資料。
然後藉由這些基本RGB base的微資料,再用軟硬體做gain放大它的訊號。
但是在完全沒有光線的狀況下 ,必然要使用IR感測。沒有其他可能性。這種東西你去看sensor頻譜響應圖曲線,你就知道了。..(恕刪)


我這麼說吧,過去的星光夜視鏡就是現在CMOS鏡頭可以做到的效果,有過之無不及。還可以自動調整突然出現的極亮光線。其應用範圍比IR系列的產品可說是各有利弊。你要堅持只有IR有用,我可以這麼告訴你,純IR影像在無人機上很難使用,必須要切換兩三種鏡頭,因為IR解析度太低! 無法造成軍事上目標的完全辨識。這是CMOS鏡頭彌補IR的地方。而且你看過1.4吋CMOS的IR效果嗎? 雖然只能捕捉一部分IR光譜,可是解析度上卻是非常驚人的容易辨識目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