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航太與法商簽約 羅正方:無人機「國家隊」正成形

目前通過的只有雷虎

以圖找圖能找到一堆類似的外殼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前幾年羅老師的公司因為幾個案子沒有拿到裁員 搞到慘兮兮 這就是台灣無人機的環境

現在打了雞血 政府說要花五百億 一堆人都說自己很行 骨子裡面 研發大概都剩不太多

問題在政府 一堆外行只會蹭俄烏戰爭熱度 無人機(應該是無人載具)作戰要有一個體系

台灣的領導只懂"戰具" 不知道要有"體系" 以為有了"戰具"就可以打勝仗拒強敵 太可笑了

前幾天羅老師不是還說要用無人機保台 沒有整個體系 一個人操控幾十個無人機 哈哈

不過聽說羅老師很有政治背景 查理兄 說不定會跌破你的眼鏡歐



This time, 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

你會用羅老師這個字眼,多少洩漏您的身分! 我實在不以為然呀!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我是航太界的但不是羅老師的學生 圈子不大而羅老師是成大老師 當然要尊稱老師 無人機在三十年前我就想辦法從學界引發風潮但沒有辦法 政府跟業界都沒有進取心 當年雷虎曾在多軸無人機領先DJI 後來都是血淚
純陽掌 wrote:
目前通過的只有雷虎

以圖找圖能找到一堆類似的外殼


故事多了! 這些廠商在評審委員眼中,真是一灘爛泥! 做不出來,買國外的,還換來換去。

聽說國軍那邊也是對此一肚子火,第二階段要開放更多廠商加入,就是因為這一批廠商實在太......

嘉世達一聽要改遊戲規則就決定不玩了,也不想想自己拿甚麼東西出來!

一個上市的大電子公司,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也不去雇用一整個像樣的團隊,還想玩這種案子?

定規格的軍方與國安高層更是荒腔走板嚴重,不懂無人機還自以為是,亂定規格,該雇用專業顧問不顧,卻讓半瓶醋的人主導這種事,搞得烏煙瘴氣。

國家隊 MY ASS!

政府至少應該是部長級人物去邀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至少兩家,組織兩個大型團隊,邀請台灣這些小型無人機公司參加,政府用國發會的力量投資到兩個集團,進行真正的研發規劃,把它當一回事的去做,不要期望台灣這些中小企業拿出數千萬上億的資金,去進行無人機系統的研發,無人機整個系統搞下去絕對是數億元的投資。一般中小企業哪裡玩得下去。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台灣現在是顧立雄以國安等級在處理 但他又不懂 軍方背景大老對"無人機"打心裡無法接受 造潛艦或戰鬥機還有人願意奉獻 無人機(應該講無人載具)沒有人想來搞 反正講甚麼也沒有用
Charlie2020 wrote:
嘉世達

哈哈哈哈哈
某某面板集團在中國產業那麼多,他如果吃國軍這塊,不就等於衝擊自己在中國產業。
退出是ok啦

至於經緯雷虎又不是擺重心在中國
Charlie2020 wrote:
故事多了! 這些廠商...(恕刪)


有的報導指原本規劃是五年
五年的好處當然大家都知道,

但也可能花了一堆錢,五年後因種種原因啥小也沒有

時間短當然只能是找現有的湊一湊了
mangchaocs wrote:
更新一下: 台法合作...(恕刪)


不要鬼扯好嗎,這個驅動與機翼設計外型,之前在討論海巡案的時候,就拿出來過了。這是外國還是美國?發展出來的VTOL構型。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純陽掌 wrote:
以圖找圖能找到一堆類似的外殼


“類似”和“一樣”區別很大。

首先垂起固定翼的大致佈局的確都類似,固定翼兩段前後佈置至少四個起降電機,雙尾梁加內V尾也很常見。

但細看佈局結構就會有很多差別,原因無他,各家機體的設計製造方即便不推自己品牌但也是正規企業,要跳過專利壁壘,UAV/UAS在我們這邊已經是紅海,各家都注重設計專利以免自家產品迅速被人寨走。所以多多少少在設計新機型的時候即便成熟構型也都會做出一些外觀結構上的改動創新避免和有同量級產品的友商打官司,也方便自己申請專利保護。

所以不論拿你舉例的任意兩種機型放到一起來看,任意一處的外形結構都會找到明顯的不同之處。

但CK50-T和FDG50F之間不是類似。
本身四垂起槳放下方而不是上方就已經是比較非主流的設計,如果說這還只是巧合。
那機身任意一處外形甚至包括艙蓋佈置、尺寸重量、這些地方全無二致,唯一區別是後起落架。
就不可能是巧合。

我左岸一線垂起固定翼無人機品牌裡面,和這個外觀尺寸真正說得上類似的也只有科比特的插翅虎M11
主翼外形,翼展尺寸、垂尾都幾乎是一樣的。
但即便插翅虎M11也有著很大改變,不論動力模式(純電、無發動機),推進模式(兩個平飛槳在尾梁而非单个布置在機身後方),艙蓋方位(下開而非上開),航速和載荷能力(都更大)都有很大區別。
而不像CK50-T和FDG50F之間、幾乎是完全找不到區別的雙生子存在。

這不可能用“恰巧”來解釋。

再結合先前對COVAK-UAS這所謂法國公司的查詢信息。

若還相信這真是所謂“台法合作去除紅色供應鏈”的飛機。
那真的只能說是信仰。

當然也還是存在一種解釋可以說得通。
就是經緯和法國企業並沒有從中國大陸做採購,但他們合作抄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上游不知名小廠設計,而且在氣動和機身上是100%照抄……然後自己做。
更荒謬。
編外摸金校尉,野生洛陽鏟師。
TW Energy wrote:
不要鬼扯好嗎,這個驅動與機翼設計外型,之前在討論海巡案的時候,就拿出來過了。這是外國還是美國?發展出來的VTOL構型。


作為做了幾年VTOL,負責或者參與過15kg、25kg以及100kg VTOL 項目,接觸過不少自己全無整機品牌卻專做機體設計製造也接單給人做貼牌整機的供方、算是對行業有淺顯認識的前從業者。

小弟只能告訴您。

VTOL構型本身不稀奇,在我們這邊早就爛大街,出這種構型無人機的公司少說也是幾百家,其中一小部分包括我的前東家是完全自己研發和製造,其餘佔大部分的小公司或者皮包公司則依靠上游那些不做整機品牌的ODM/OEM廠來提供機體和方案攢出他們自己要賣的型號。

構型上的確大同小異。最常見的都是四起降電驅槳+單平飛電驅或者油驅槳。更大型的可能會有六到八個起降電機和槳。你樓上純陽掌兄就已經舉出了例子,看似類似構型,但任意兩種放到一起都能輕易找出設計上的區別。

但CK50-T和FDG50F之間不是類似。
是一模一樣。字面意思上的一模一樣。唯一區別是後起落架
並且無法在這兩者之前找到其他任意一款50kg型號有著一樣的機身外形設計


這在業內只可能有兩種情況:

1是其中一家全盤抄襲了另一家的設計,或者雙方都抄襲其他家更早的設計,然後自行製造。
這可能性非常小,一來即便抄襲的是專利管轄範圍管不到的公司如海外公司,但純粹的抄襲帶來的是逆向結構設計和照貓畫虎的機身模具開發一系列麻煩事,因為缺乏原始設計數據,對於有機體研發能力的公司而言,這反倒不如自己重新設計製造來的安全可靠。

2是两家都沒做基礎的機身設計和製造,而是直接找到了原始的機身供應商簽下合同(不排除其中一家就是,但FlyDragon是無甚規模的小公司,而大陸小公司來找台灣或者法國供應商買比大陸供應鏈貴得多的機體也基本不可能,所以機身出自其他上游ODM廠的可能性更大),要麼買機身來自己攢整機,要麼請供方在至少原型機階段幫忙攢整機。至於機載子系統包括飛控航電、舵機、動力系統、任務載荷這些則要麼根據供方提供的套餐範圍自選,要麼另外選型請供方或者和供方合作來做重新適配。最難的是自己買機體,自己選子系統零組件,自己完成子系統測試和上機適配。至於完成設計、原型機製造和地面測試、試飛流程後的整機生產,想省錢就還是交給有量產能力的供方貼牌(FlyDragon的FDG50F大概率就是這樣)。如果想要自主生產,那可以簽合同買下供方這一套機身的授權,自己建一套生產線,然後投錢慢慢從小批試產一步步把這一型的生產工藝優化到穩定最終實現真正量產,這又是個漫長過程。

聽上去很難接受,但情況就這樣,總之信者恆信。
COVAK-UAS官網另幾個產品從構型上看也幾乎是我們這邊常見的通路供貨攢機模式。
甚至第一款CK2直接就是深圳禾啟智能的Swan-k1 pro,大概是因為這種特殊消費構型人家純自主研發製造的,靠上游通路貨攢不出來,所以直接轉手整機,至於COVAK有沒有在賣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國軍真的買了CK50-T,畢竟公帑不是我出,對我沒差。
我只是指出這不尋常的情況罷了。
編外摸金校尉,野生洛陽鏟師。
fujinla_001
放心,當全世界都知道,只有軍方不知道
bulldog2005
PS: 連後起落架這唯一的區別也沒法說成是整機獨立設計的原因。

小弟負責15kg VTOL的時候,同一機型一開始就有兩種起落架設計,一種是常見的雙八字弓形大起落架,用來搭配任務載荷固定掛載到機身下方的構型。另一種是軟材料的腳墊小起落架,用來搭配任務載荷平時收在機身內,起飛後放出的構型。

對於設計製造機體和貼牌整機的ODM廠,
這種大構型下的細節部分區分小構型的模式也極為常見。
編外摸金校尉,野生洛陽鏟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