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_Shou wrote:
就規格來講 台灣的技術問題大概就是引擎跟匿蹤設計系統..
不是差在材料科技/製程上 就是過去沒有太多經驗.....(恕刪)


台灣連吸波塗料都做的零零落落,又重又厚又不耐用,真的是不是差在材料科技/製程上。
愛上眼淚 wrote:
10年出雛型...還好吧

日本心神都搞多久才有雛形(他們可是科技掛帥的國家)


雛型不知是指哪個進度,外型定型、模型、試驗機...

日本不只科技掛帥,還有二戰經驗的三菱重工
如果有大把的十年,時間可學日本(技術也學不來)...他F-35已經到手了
心神從出模型到驗證機出來就十年了,還是驗證機而已...
心神目標是F-22,依我們的能力目標似乎不用那麼高

如果還有更多的十年,那印度也...
ShineJet wrote:
心神目標是F-22...(恕刪)



以心神(ATD-X)的體型大小來看 和F-22差很多
應該目標是F-35
JH_Shou wrote:
看看老俄的Su-27
早就都快收光了 它的"同期生"F-15還能當主力繼續玩 只要稍加升級改良 也不輸給那些30/33/34等新款Su系列

Su-30/33/34/35都是Su-27系的進化版(或雙座版)


F-15A、F-15C
F-15B、F-15D、F-15E
JH_Shou wrote:
我也覺得如此 但...(恕刪)


短場/垂直起降對於台灣的技術能力, 怕是太過困難...
又要有超越F-16V的綜合性能,又要夠低的RCS...

有沒有想過其他模式彌補或者克服導彈襲擊機場的問題?
比方說, 美國有規劃嘗試用以色列 David's Sling 彈體,
開發衍伸性的愛國者PAAC-4. 重點是把彈體從一級火箭
改為二級火箭, 在性能稍微優於PAC3的前提,
彈體成本由200萬美金降到50萬美金.

有資料說弓三要150萬美金,但假設能持續延伸研發降低成本,
或者以更大量來攤提研發成本,
提供西岸基地更完整的彈道飛彈防衛?

F-35一架要一億美金, 我先假設未來國造第三代戰機,
有短場/垂直跟沒有的,兩種構型價差1500萬美金好了,
又假設未來能開發出單價降到80萬美金以下的反導彈飛彈,
(David's Sling 已經能到100萬以下)
一個基地聯隊60架, 放棄垂直起降, 60*1500萬,
一個基地能省下9億美金, 轉成1枚80萬美金的新式高效益反導彈飛彈,
可以為該基地部屬超過1000枚的專屬反導彈飛彈...

當然上述講的誇張了, 也應該沒有空間地方部屬專門保護一個基地的1000枚飛彈,
但至少不是沒有思考空間...

或者捨棄垂直起降, 但提高航程, 讓戰機有機會在必要情況下,可以起降沖繩?

對方導彈對我方西岸機場絕對是強大威脅, 短場/垂直起降也當然是最可行的方案,
但若是在技術或者效益上達不到, 會覺得是應該思考一下其他的克服方案....

peng0120 wrote: 
此外尾翼部分呢?觀察目前的匿蹤戰機,發現其尾翼都是傾斜的雙尾翼,這是否意味著若要匿蹤,就一定得要這樣做,否則就無法匿蹤?
小弟非理工科系畢業,可否請版上先進回覆?
...(恕刪)

除非不要有尾翼,否則尾翼一定要是傾斜的,而傾斜的尾翼為了要可以對稱,就一定要有兩片!
因為雷達對於90度的角反射截面積最大,所以你會發現隱形戰機都儘量讓自己很平滑,而且機身變的扁平,從上面看就像是一塊薄餅一樣

Ace Aceman wrote:
短場/垂直起降對於...(恕刪)


短場起降飛機的設計上難在推力平衡的控制,加上噴射引擎的轉數變化非常慢,要透過引擎轉數變化達到平衡控制是不可能的,所以短場起降飛機都是單引擎飛機,用導流的方式達到平衡控制,這種導流控制技術並不難,以AV-8B這種設計是非常難超音速,它的引擎噴嘴設計為推力極大化的設計,所以沒辦法提高噴流速度達到超音速的航速,如果採用F35B的類似設計雖然比較有可能達到超音速目標,可是它的齒輪與舉昇風扇設計可說是非常複雜,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形成連鎖故障效應,這種設計還會形成相當比例的呆重產生,高推力引擎是必要的,沒有高推力引擎,這個設計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如果做成F-16大小,必須要一顆比F-404多15-25%推力的引擎才可能做到垂直起降,還可以攜帶足夠的武器與油料,整體的挑戰非常的高,如果是我做決定,應該會考慮設計一架可以垂直起降的戰機,但是如果垂直起降部份的問題不能解決,將舉昇風扇設計拿掉還可以是標準起降的戰機!

如果你把F-35B的尾噴管設計再稍加修改,它就是可變角度噴嘴! 這戰機就具有第五代戰機的過失速機動能力,如果真能做出比F404超過20%推力的引擎,不開AB超音速巡航也非常可能達成!!

PLAYER553386 wrote:
以心神(ATD-X...(恕刪)

心神 只是驗證機 驗證完了以後 日本也不會浪費
變成下一代的高級教練機
所以 不用拿心神跟檯面上已有的戰機相比

日本真正計畫的下一代的戰機 目標是尺寸 引擎出力逼近F-22 已經有些訊息出來了

xiangnansu wrote:
台灣連吸波塗料都做...(恕刪)


隱形/吸波塗料不是什麼高級機密

問題是僅掌握這個是完全不夠的

材料/製程/外型設計..
是要完美搭配 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確實大幅縮小RCS 甚至被雷達"濾掉"...

是"玩得不夠多" 因為要花錢... 要時間.. 甚至要大量經驗..
小國玩不起來... 中國這樣財大氣粗 才有可能單靠自己玩上手 但說要跟老美比 恐怕還是不太樂觀..

像美國隱形科技如此強 除了起步早 投資多之外 它擁有大量電戰經驗..
包括自己就是全球第一電戰大國 也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系統交戰/交流 如俄製體系...
這就不是像台灣 甚至中國這樣的後起之輩可以輕易趕上的..

台灣想追上世界水平 最簡單的就是美國技術合作 至少可以做出次級但仍有實用價值的東西..
像當年IDF不就是如此? 雷達射控 / 引擎等由美國提供技術支援 雖不是最強產品 但仍有高度實用價值...

Ace Aceman wrote:
短場/垂直起降對於...(恕刪)


我認為戰爭基本原理:久守必失..

太過單純的戰術 那怕工具性能都很足夠 會被用低代價破解的機會仍高..

所以 台灣未來確實不可能再純空戰制空權上 再與中國較量..
即便F-35 甚至F-22到手都不可能.. 依靠地面防空武器已經是必行之路..
但仍然不能只靠地面火力來防衛 這樣太單純及冒險了..

我認為美國顧問公司的建議方向基本上是對的..
保有一支中小規模 但實力堅強的空軍 來搭配防空飛彈是合理的選擇..

畢竟戰機可攻可守 戰術彈性還是遠大於飛彈系統..
而且飛彈系統離載具越遠 射程越大 被反制及失誤機會就越高...
即便現在大量精準飛彈問世 美國及其他主要國家 對地攻擊炸射依然以傳統攻擊機模式進行不是嗎?
而論對動態目標攻擊 目前最可靠的武器仍是戰機上的空對空/地飛彈...

所以戰機仍是必要的 只是用什麼成本及數量搭配而已..
像垂直起降 當然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對中國威脅的戰力...
中國要打算爭奪制空權或是登陸 不能只考慮消滅或反制陸基導彈系統...
必須要掃蕩台灣空軍才有保障 問題是 如果台灣空軍能起飛 卻在台灣上空接受陸基導彈保護..
哪怕數量只有幾十架 中國要消滅或重創之 恐怕也需數倍兵力.. 不理它也不可能..
這是其中一種效益而已...

另外如果台灣進入與美軍聯合反攻 制空制海爭奪戰進行 空軍的使用當然更較陸基飛彈更有精準及有效..
像掃蕩中國海空軍 甚至對岸的陸基雷達/飛彈系統等...

我的看法..
台灣未來主力戰機 大概總數會降到200~300架之間 由新世代戰機跟F-35搭配使用..
如同IDF與F-16的組合 只是總數會少掉至少兩三成以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