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2020 wrote:
我可以告訴你不用改半(恕刪)


查理大,我說的就是飛控反應曲線,按照你們的名稱說法。

前面Mike大也說了,流體那些其實軟體工程是套用而不管的。

飛控不就是這兩大部份,機電制動器的驅動程式那些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不是?

勇鷹重量變輕了,假設同樣速度下的翼面產生的壓力差不變之下,但是重量變輕,造成的角加速就不一樣。

飛控不是就是在寫這些。F=ma,F是流體在翼面壓差,m變小了,a會變大。所以各高度與速度下的翼面控制參數要重來。可能有部分曲線是重疊。

Macross大的說法我腦袋是有懷疑啦。不過無所謂,他說的沒錯,我們就是等結果罷。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macross_sato
你在操控一架飛機, 不是FCS在操控飛機. IDF不是F35, FCS必須一直介入. 不然一直抬頭最後螺旋.
對於飛控大家都沒寫過,小弟就以自己所知的簡單東西做一個大概的解釋。小弟之前舉例大疆無人機,而小弟自己在玩4軸(這種遙控飛機不講究所謂的無人而是講究有人操作而且是極為精準的操作)時也差點被飛控給搞死。

有興趣先看這個


吃很飽有看完上面的接著看這個


這種飛機從第一個影片中可以看出長啥樣子,中間是如何調整飛控參數的設定。如果有看完就可以發現這是三個控制軸,他們利用機載的記錄器記錄三軸變化的響應不斷的去修正、微調出飛手想要的效果,中間牽扯很多不同學科的東西,而且你要看懂圖片所呈現的東西在講啥鬼(也就是飛況反應曲線),然後去對三個軸控制做調整。而除了控制軸的調整對於動力的調整也是很GGYY,雖然使用的是直流電(就鋰電池當然是直流電)但馬達是吃PWM的交流訊號,講人話就是變頻,頻率高轉的快反之則慢。

但動力機構會從系統中與電路中接收自己產生的大量雜訊,造成耗能、發熱接著就要去濾波。濾多了效率低、濾少了功能低。然後也是要一直改。所以我文中說"你"必須了解一堆有的沒的東西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屁大的玩具就橫跨很多學科了何況一架飛機。

但好險的是他的程式是套好的,你只要生出參數與曲線(注意看螢幕背景他們電腦中都一大堆不同的曲線圖)有軟體會產生程式直接灌給系統使用(f(x)?)。所以新聞中說的原型機上有測試設備就是在獲取這類曲線的東西,不同組的人接受不同的資料整理出人話後丟給碼農加入軟體,一直飛一直改、瘋狂飛瘋狂改。

這種東西改出來後軸距20-25公分的小飛機可以在房子裡面以頭暈眼花的高速的穿來穿去,所以也叫穿越機。大疆現在有賣現成的。

調教好的可以這樣飛(有吃飯的容易想吐)


你完全用預設的也能飛,但就像飛TU-95與F-15。
waffe
waffe wrote:
但馬達是吃PWM的交流訊號

PWM 是調整頻寬不是頻率
也就是 1跟0 的時間(或 有電跟沒電的時間)
經過積分後,就是調整電壓高低的意思
馬達其實是DC直流馬達
經過讀取三軸感測器了解飛機姿態去修正哪一個馬達需要加電壓或減電壓
沒屋頂的就有賣無人機套件(diy四軸飛行器無人機),還教你程式如何寫(使用Arduino 單晶片系統ROM32k RAM 2K)
使用三軸陀螺儀+三軸加速計感測模組
這種飛控程式其實很簡單,只是要花時間調教
遙控飛機也是類似做法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玩玩看
真正的飛機飛控程式只是比較嚴謹,其實做法都一樣
niaba wrote:
PWM 是調整頻寬不是頻率
也就是 1跟0 的時間(或 有電跟沒電的時間)
經過積分後,就是調整電壓高低的意思

經過讀取三軸感測器了解飛機姿態去修正哪一個馬達需要加電壓或減電壓
沒屋頂的就有賣無人機套件(diy四軸飛行器無人機),還教你程式如何寫(使用Arduino 單晶片系統)
這種飛控程式其實很簡單,只是要花時間調教
遙控飛機也是類似做法

真正的飛機飛控程式只是比較嚴謹,其實做法都一樣


你這不是抬槓嗎?調整0與1的時間也就是占空比或是脈波週期然後可以控制電壓,那你單位時間內幾個脈波不是頻率是啥?我重點又不是要講這個簡單帶過不就好了?

Arduino 單晶片?用那個估計是電子科系交作業或是電子狂人又吃很飽才買這種套件玩。那是泛用型晶片除了能飛以外很多功能沒有(而且程式那真的是要用寫的),市面上有很多針對穿越機或是多軸機的控制晶片組還能搭配針對的飛控軟體。

像這個
http://www.holybro.com/product-category/fpv-flight-controllers/

非常小一塊然後整合了所有需要的東西,有興趣都有連結的說明書可以了解
waffe
waffe wrote:
你這不是抬槓嗎?調整0與1的時間也就是占空比或是脈波週期然後可以控制電壓,那你單位時間內幾個脈波不是頻率是啥?我重點又不是要講這個簡單帶過不就好了?



單位時間內幾個脈波不是頻率是啥?是頻率
但是 調整0與1的時間也就是占空比 頻率根本沒變

所以
講人話就是變頻,頻率高轉的快反之則慢這句話是錯的
關於勇鷹前後座沒有高低差,用螢幕來顯示前座狀況的問題,我們可以看一下M-345以及PC-21這兩款前後座有高低差的教練機,他們的後座也有顯示器來顯示前座的狀況,他們稱為Repeater,除了前座影像外,也有前座HUD的顯示

飛機降落到跑到前時機首上揚,跟開車從地下道上到平面道路一樣是看不到路面的
不只後座,是不是連前座也看不到?
早期的噴射/螺旋槳教練機前後座都是基本一樣高度的座位設計,產量最大的T-33就是長這樣。但由於T-33是衍生自P-80戰鬥機,想在後面墊高座位估計也是相當困難。但產量最大而且是針對性設計的教練機捷克的L-29(生產該譏的捷克沃多喬迪航空也是全世界專業教練產量最大的公司)也是前後基本沒有多大的落差。而對岸的土共在1994年教練8服役前全部都是使用現役機加一個座位的教練機,前後座基本差不多高。

所以這種構型是"足夠"使用的構型。

但隨著飛機速度越來越快,訓練難度越來越大後就會發現教官需要對飛行中的學員錯誤動作的直接干預並且幫助手忙腳亂菜鳥的機會大增,而且降落速度大增的情況下容錯範圍減小也需要教官與學員擁有相同的前向視野。最早出現的針對設計型教練機主要是併排雙座的,這樣其實最為直接而且視野相同。但編隊飛行時會比較麻煩因為教官與學員的視角這時候反而不一樣,而且那個大頭也比較耗油。

最早墊高後座的教練機應該是英國的蚋式T1,破爛貨的戰鬥機沒啥人要結果後續生產的都是雙座教練機。後座稍有墊高,老美的最早是T-38後座高了25公分,而從阿爾發教練機後差不多起跳都是30公分以上了。

後座高絕對是教練機的最佳構型,但前文說了後座沒有比較高也是可以用,只是效果有差的情控下要想辦法彌補。當年土共的殲教7落地速度估計在250-300公里(因為早期型的MIG-21落地速度就差不多300公里,所以它們降落常常看到開傘估計跟這有關係,但後續有改翼型就沒那麼快了),殲教7落地估計真的要尖叫,而且前後座一樣高以外保證沒有螢幕可以看,哥玩的就是心跳。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殲教7雖然理論上落地速度高但它由於起落架是安裝在機翼上的,所以具備有相當寬的輪距,高速落地時可以彌補一些安全性。

可以從T-38的實際教學影片l了解降落速度與教官配置的相對關係,大約18分鐘開始進入降落階段。由於這是儀表飛行所以學員不看外面


有看完可以很清楚的認知如何在ILS的帶領下完成降落,而進場速度只是眾多整個流程中需要照顧到的一項,但如果進場速度高那表示你要完成上述動作的時間會縮短容錯率會降低,所以對於飛行員的要求會變高。而後座教官座的高在平常的訓練中教官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前面的學員如何忙的心跳加速、六神無主(因為光保持速度、高度、航向就很容易一頭汗了)。
waffe
niaba wrote:
單位時間內幾個脈波不是頻率是啥?是頻率
但是 調整0與1的時間也就是占空比 頻率根本沒變

所以
講人話就是變頻,頻率高轉的快反之則慢。 這句話是錯的





看的懂?

你是吃太飽純心抬槓還是不懂裝懂?想扯這些東西歡迎你開個樓另外講,不要在這裡硬凹跑題。謝謝
waffe
waffe wrote:
看的懂?

你是吃太飽純心抬槓還是不懂裝懂?想扯這些東西歡迎你開個樓另外講,不要在這裡硬凹跑題。謝謝

好吧!
我們所學的交流直流頻率果然是不一樣的不抬槓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