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造IDF的戰機引擎嗎?

奧林匹斯之劍ρρσ wrote:
聽你在唬爛,ws10...(恕刪)


ws10整顆就是抄襲al31的。
30年前的發動機,開發到後來竟然和俄羅斯乾爹的al31一樣。
有沒有那麼巧啊
笑死人 俄羅斯自己的發動機都沒那麼巧。。

有跪一個乾爹就是輕鬆,授權生產和嘴砲研發都分不出來。
台灣的材料科技 還沒辦法讓台灣的自製戰機引擎
完全達到西方一線引擎的水平

這是工業基礎能力 沒什麼可取巧空間
不可能一步登天的

然而中國的狀況也差不多如此
比較明顯的差別是: 中國可以大量製造以量取勝
良率再差不要緊
人家先進國家做出8成的葉片能用 你中國5%可用也沒關係
95%的零件做出來都是廢物 在台灣這種小國而言根本承擔不起
但對財大氣粗 敢砸大錢培養自家軍需產業的中國而言
卻可以辦到~

不過 就算這5%合格的零件 壽限與品質是否就等同西方先進國家水平~
仍是很難說的~

這也是中國為何始終"戒不了"購入俄羅斯引擎 維持戰機戰力原因~
ws10跟AL31的外觀跟結構都不同,你告訴我,怎麼抄?


TW Energy wrote:
ws10整顆就是抄襲...(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你需要去看看那個...(恕刪)


可以請您依照您的觀點從PO文摘錄出五項作為 summary 嗎?或是三項非數據類型加上三項數據類型

目前看您那個 PO 文以後,得到的心得是:自製與對美採購是假議題,大外宣的手法是要掩蓋與誤導實際的缺失與落後。
Charlie2020 wrote:


你需要去看看那個...(恕刪)


原來的疑問是:與引擎專案的同時期,有817公報與六項保證。

這對於引擎專案本身的決策 (decision making) 有什麼影響?有或沒有817公報的場合。
Charlie2020 wrote:


你需要去看看那個...(恕刪)


美國擔心臺灣武力強大造成鄰國的威脅,所設下種種機械與材料限制,卻意外地讓臺灣發展出電子數位控制系統整合管理技術。

身為美國大家庭的一份子,現實是臺灣還是有實用的引擎技術,也因此可以獲得充裕的美製武器。引擎到了臺灣手上更可發揮淋漓盡致的表現。

比照台積電的能力與表現,台積電沒有設計積體電路,卻是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製造工廠。對於漢翔的能力也不會有疑慮,充滿信心。

為何我們的生活要被這些假議題騷擾?
TW Energy wrote:
ws10整顆就是抄襲al31...(恕刪)


渦扇10其實是抄GE的F101,然後再加上AL-31的後段拼裝貨,並不是直接山寨整顆AL-31。全世界融合美俄系技術的拼裝引擎,好像就只有這一顆了,也算是獨樹一格吧。
JW75 wrote:


渦扇10其實是抄...(恕刪)

不囉嗦,上圖 F101


這樣可以看出什麼端倪嗎?
menatwork wrote:
美國擔心臺灣武力強大...(恕刪)


完全贊成......
01討論過很多次了,因為五毛沒知識又不願意去翻舊文,那就在Po一次吧,至少這已經在2014年以前就在中國新浪媒體一篇「從台灣渦扇發動機發展歷史看太行前進必經之路」報導過

針對近年來中國的戰機研發的內容提出質疑和批評,藉以台灣研發噴射引擎的歷史經驗,批評中國的太行發動機的研發問題。

報導指出,軍事專家說明台灣透過戰機引擎研發中,就是建立了應付美方對IDF研發推力上限制的對策。選擇與美國加雷特渦輪引擎公司合作,共同投資,設立國際渦輪引擎公司來研發和生產IDF戰機的渦輪扇噴射發動機。美國加雷特引擎公司曾與台灣航發中心合作生產裝置在AT-3高等教練機上的TFE- 731-21渦扇發動機。台灣航發中心的構想是藉用合作的方式,一面發展,一面增加自立研發的能量。而加雷特公司則是想藉著發展IDF戰機所用發動機的機會,向中型軍、民用發動機市場進軍。就在這樣互惠的原則下,雙方協議相等投資。以ITEC公司本身資金依據IDF戰機設計需求,先行研發代號TFE-1042型渦扇發動機。

TFE-1042型發動機
TFE-1042型發動機的設計推力受了美國政府的限制,其最大推力(使用後燃加力器時)是8350磅,中級推力(基本引擎)是5000磅,IDF 戰機裝置了兩具TFE-1042發動機,所以其最大推力是16700磅,中級推力是10000磅,TFE-1042發動機經過設計、製造、裝配,以及累積 50小時以上功能驗證測試與空中飛行測試,證明是一具性能非常優異的先進型發動機。1988年依照預定時程裝置在第一架出廠的IDF戰機上,1989年2月初步飛行合格完成,1990年3月全步飛行合作完成,開始進行量產。TFE- 1042發動機的設計耐久度:高溫組件是2000飛行小時,低溫組件是4000小時。

TFE-1042-70發動機不但用在了IDF戰機上,1998年曾出口77具到捷克,1996年捷克和台灣所合作生產的L-139及L-159「信天翁」攻擊教練機,所使用的兩具F-124-GE-101的發動機即為TFE-1042的無加力版,2005年還外銷了4具到意大利,供M-346原型機使用。1998年4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獲得了無人機先進技術概念驗證機(ATD)合約。1999年4月,波音公司被選中發展無人作戰飛行器第2階段驗證機。第一架飛機選用的就是TFE-1042-70/F-124發動機。2002年5月,該 發動機裝備驗證機X-45A上首飛,後面的X-45B尺寸比X-45A更大、重量更重。 2002年初,美國空軍才決定發展尺寸更大的UCAV,於是這才選擇了F404用於X-45B的動力。

超越中國各戰機種類
2009年台北航太展,漢翔公司的工作人員稱TFE-1042-70發動機自製率已達9成必要時可以100%自製但關鍵部件的可靠性不能保證壽命將會降低到1500小時(目前的壽命是4000小時),IDF在正式裝備台灣空軍後對TFE1042-70進行了重大改進(改型編號是 TFE1088-12),改進的結果是使TFE1088-12的加力推力提高約5512公斤,提升幅度高達26%,新的F-CK-1C/D(IDF經國號 戰鬥機改進型)的發動機得到了顯著提高。

TFE1088每具推力12500磅,兩具就是12500*2*0.454=11350公斤推力。而IDF戰機最大起飛重量12530公斤,正常起 飛重量9072 公斤,推重比1.25。改進後F-CK-1C/D推重比高達1.2,IDF空戰推重比性能已經達到第三代戰鬥機中的高水平,甚至超越亞洲各國機種。

太行發動機的研發問題
在2005年12月28日,中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太行」就在瀋陽誕生,然而10年過後,這款在當初受到無數美譽的太行發動 機,仍然前途不甚明朗,迫使大量中國產戰鬥機「有身無心」,只能轉而向俄羅斯大批購買發動機甚至整機,太行發動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首款大推力高性能渦扇發 動機,在中國發動機研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到目前為止,太行發動機仍然不能滿足中國空軍對高性能發動機的全部需求,太行發動機搞了近20年,還要購買 昂貴的俄製發動機,這多少顯得有些尷尬。

計劃在2003年底首飛的殲-11B戰機其原型機也不得不適用了AL-31F發動機進行試飛工作。然而待太行發動機裝上殲11戰鬥機後,出現了一系 列技術問題,導致了這個型號的戰鬥機根本無法適應戰鬥力的要求。2009年,大量新生產的發動機仍然處於排出故障階段。同年,大量照片顯示02批殲 -11B和殲-11BS戰機因無發動機可用而停在沈飛的停機坪上、和沈飛工廠大院。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稱,中國空軍也購買國產太行發動機,但其可靠性無法令人滿意。平均工作不超過300小時就需要大修,而俄羅斯同類產品的飛行時間要高出幾倍。中國又從俄羅斯訂購了123台發動機,這說明中國國產WS-10A發動機性能仍不夠好。


太行發動機其可靠性太差,平均工作不超過300小時就需要大修,而TFE-1042發動機的設計耐久度:高溫組件是2000飛行小時,低溫組件是4000小時,台灣自製發動機的壽命要高出大陸的十倍,甚至比俄羅斯的同類產品還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