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烏俄戰場大僵好棒棒後面講台灣的小無人機不能用?東西都沒確定呢,這麽早就說不能用標準在哪呢?盡是些五毛大外宣的講法嘖嘖嘖步兵雷達越戰期間就有了,不是啥新奇的玩意兒隨著時間演進台灣也替換到PSTAR這東西好不好用陸軍最清楚,現在早由蜂眼雷達替換掉了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有些事要講實話 去紅...(恕刪) 你真的以為你們匪區供應鏈很厲害嗎?世界工廠是會跑的,以前在台灣,後來在匪區,現在已經轉到東南亞去。龍頭大廠喊搬到那,就搬到那,那輪得到韭菜們多嘴。。。匪區科技水平怎樣,去過匪區的人都知道,說山寨王國是抬舉他。。。。專做外表很像,裡面完全不是那回事的垃圾。外表像汽車的垃圾。。。電子垃圾。。。家電垃圾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弱弱的問一下 台灣的高官們有想到"對抗雷射武器"與"逃避AESA雷達"的能力如何? 無人機和反無人機對抗技戰術提升的一大前提是。不論無人機一方還是反無人機一方都有成體系成規模成梯隊的產品和系統能夠支撐不斷升級換代的對抗演練。實踐出真知。老共在大漠裡年年拉上全軍和全國體制內外研發製造企業單位搞了多少年的對抗演練。為的就是這個目的。同一個科目,同一片場地,同一個目標,攻方參賽隊的無人機可能是比TB-2還大的戰役級平臺,也可能是單機重量比哈比小很多的電驅螺旋槳蜂群,或者不到30kg的EVTOL,甚至可能是小股人員地面滲透到近距離後放出來的FPV。守方更是硬的上激光、微波、甚至小型導彈,軟的干擾、誘騙、偽裝、捕捉無所不用,而應對突破這些軟硬殺傷又成了攻方參賽部隊和企業廠所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總會有一部分裝備、戰術戰法經過檢驗。最終通過提煉、迭代和磨合,成為整個部隊的作戰體系的一部分。有足夠豐富和成體系的軟硬件站在攻守雙方的角度不斷演練,是在非戰爭場景下迅速提升人員和裝備以及整個體系技戰術水準的唯一辦法。
什麼叫去紅色供應鏈,如果裡面都是紅色的話當然要想辦法自行研發。大疆的東西是這樣。什麼是紅色的,Rockchip?Hisilicon??FOG?MEMS?有紅色供應鏈可以出來代表嗎?好像也沒有。馬達??我是不知道現在怎樣,以前都是日本貨。中國的UAV廠商很多,然後裡面用的零件都是外國貨?對系統業者來說,紅色供應鏈代表的是低品質,低成本,除非是關注成本的消費性產品,不然誰要用中國製造?連大疆自己都不用。台灣一堆汽車電子業者,誰愛用中國製造?自從全球化以後,人類的產品就不代表高品質,高效能,和政府工程差不多,堪用的東西充斥著我們的商業市場。誰會說美國人不會造手機、筆電所以現在全部都給了中國製造?紅色供應鏈沒有很了不起。
對行業了解不足的人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拿DJI這個目標從來都是做全球消費和商用中小型多軸無人機龍頭的企業,來對整個中國無人機產業做管中窺豹。DJI佔了中國和全球七八成無人機市場份額這是不假。但一架頂配四五千到兩三萬人民幣的多軸機,和一架買飛機可以送SUV的固定翼或者復合翼無人機,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只因為俄烏戰場在UAV領域的的菜雞互啄以及美軍戰術單位的“抗命購買DJI”就以為DJI足以代表業界生態未免就太天真。體制內著名的各研究所和生產廠自不必提。即便要通過民營公司來看紅色無人機產業的樣態。參照對象也應該是類似滕盾、縱橫這樣的企業和產品。而不是人人都飛得起的大疆玩具。解放軍玩不玩大疆?當然玩。解放軍戰術單位還玩各種品牌或者組裝FPV甚至有部隊自己裝FPV。解放軍玩過的其他各類構型千奇百怪的無人機型號用A4紙打一整頁可能打不完。但這裡面的無人機絕大多數甚至不是用“裝備採購”經費買的。而是其他更靈活的經費項。甚至有些已經使用了好幾年並且陸續增購,對應的日常以及演習對抗戰術戰法都已經成熟的機型,卻還在用非裝備採購費來採買。這類例子在全軍實在數不勝數。而外人有可能到最後也只知道個大疆···
mangchaocs wrote:對行業了解不足的人經...(恕刪) 我還以為我寫的文章是在寫半導體,拆解到最底層的零件。原來對你來說我在寫的是大疆啊?海思,瑞芯微,韋爾,豪威,聽不懂就算了。不好意思我們層次不一樣。
TW Energy wrote:我還以為我寫的文章是在寫半導體,拆解到最底層的零件。原來對你來說我在寫的是大疆啊?海思,瑞芯微,韋爾,豪威,聽不懂就算了。不好意思我們層次不一樣。 阁下通過面向消費市場的大疆多軸機零的組件供應商,就能判斷所謂“無人機红色供應鏈”的成色。层次太高太高。小弟弗如
mangchaocs wrote:阁下通過面向消費市場...(恕刪) 閣下連全球晶片設計公司,中國晶片與感測器設計公司都不認識,還可以和我回嘴,真是欽佩欽佩。我一開始貼的TI、Ubox、RFMD、難道是系統公司??你拿系統和我說紅色供應鏈?台灣系統工程師像蟑螂一樣,走在路上都會踢倒一個,不值錢。別回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