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S112式「近戰瞄準鏡」的規格真的適合台灣人拿去近戰嗎?

eanck wrote:
你一人很強沒有用,要整體國軍的素質上來才有用,


國軍有很強的只是你沒接觸到不瞭解而已,我要是沒說步槍用鐵瞄能打到這程度
一般人還以為國軍很弱....

175 坐射,臥射與300 臥射都是打這分數靶....左右2側x1與x0.....沒有分數...
當年要在全國賽拿到金銀銅牌..175不論坐射,臥射....20秒10發最少要48分
300m最少要45分以上....我2年拿了不同習會(175,300 )金銀銅牌各ㄧ
全國前10...10個習會總平均分數每發約4.3分
我有多次在訓練時打10發滿分~

瞄具有放大倍率能更清楚看靶...重點在穩定姿勢,,我們可以20秒精準打10發
完全是在穩定姿勢...後座力槍口位移極小,,,槍口位移小瞄準自然快,有瞄具也一樣
我之前留言說看175距離靶那是很大的目標了..視力不好就戴眼鏡矯正..我就是有戴眼鏡!
不然在300m打30*30cm鋼板,視力不行,鐵瞄怎麼打

這是我射擊臂章


現在與以前不同..以前沒有防彈背心,不會干涉抵肩,臥射也不會胸前多抗彈板
我給你的狙擊組比賽影片,他們就沒有穿防彈背心,
有一年我去打後備軍人射擊賽,穿防彈背心,整個射擊姿勢就很卡

你想的很多東西與實際操作都有不小的差異
eanck
我一直強調的"數量",你別老是拿特例出來嘴,我連涼山都去過,很強的部隊有多少人,我會不知道? 要廣域防守,數量與素質均是重點,而不是只讓少數菁英疲於奔命。既貽誤戰機,還造成大量的防守真空區。
henry999
我不是告訴你各軍團射擊隊100多位軍士官回到部隊就是測驗及射擊師資,要提升全體射擊水準要靠時間訓練,早期數次裁軍,部隊訓練成效不好,現在志願役役期長,訓練給裝備就沒問題
不論是鐵瞄還是倍數瞄具,適瞳距都只是基本調適
穩定姿勢才是重點
你用鐵瞄還是瞄具是在晃晃晃的狀態下對到目標,
還是能像我們射擊隊定住不動,擊發後座後槍口位移極小

你在扣板機當下會不會急扣,閉眼,突肩,這些都會造成失準,
步槍要打準不是裝了瞄具就可成神槍手,上述說的都是需要時間訓練修正

當然我只要將槍架在穩定不動的槍架上,裝6-8倍鏡,人人只要眼睛看扣板機,
人人都是神槍手,但是實際戰場狀況不是如此
Prelude wrote:
不好意思
有點令我啼笑皆非
個人覺得評價一個還沒有拿到手的鏡子說他非改尺寸不可實在有點太武斷,太少資料了,很多瞄鏡外表長的一樣但是透過鏡子看出去的影像品質是可以差很多很多的。

我請問你,台灣軍方產的狙擊鏡你是如何能入手並測試?
唯一的機會就是軍武展,2023年那一場你去了嗎?
我去了,所以我敢寫。增快反應的原理我一開始就全寫在首篇中。

幾天前我看到台灣政府決定隨著T112一併量產狙擊鏡,這是好事,
但不夠好用的東西在量產前一定要改進,難道等量產之後再來重新生產一批嗎?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必須"及時"寫出問題點,再不寫就來不及了。

近戰區=高傷亡區,沒人能有意見吧?
所以我專挑「近戰瞄準鏡」出來評論。

你對戰爭學有研究嗎?
根據雙方的人口比,一個台灣人要殺61個中共國人才算打平,
扣掉台灣人中有40%是共奴,一個台灣人要殺108個中共國人才算打平,
然而這樣的比例就夠了嗎?
要讓開戰方恐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擴大雙方的戰損比,
以人口來說,最起碼要2倍,也就是一個台灣人要殺216個中共國人才有"初步的"嚇阻力。

單純的守方優勢根本達不到這境界,幸好美國、日本公開聲明願意協助,
才能將這個比例拉到接近有嚇阻力的傷亡比。

烏俄戰爭,兩國的人口比是 烏1 : 俄4,
但兩國的死亡人數約 烏1 : 俄1.8,
難怪普京沒在擔憂人口不夠用的問題。

戰時,外國不會在台灣島內駐軍,島內的敵軍只能靠台灣人自己解決,
我今天主張提升裝備的適應性,有啥問題嗎?
如果你今天跟我爭辯我提出的『參數項目不對』,我會欣然接受。
你今天說要等到入手後才有資格評論,我同意啊,否則怎會等到現在才寫文評論?
但請問等到眾人有辦法入手是甚麼時候? 會不會為時已晚?
所以我也覺得啼笑皆非。

Prelude wrote:
不如說說以你的經驗(用過或是手上有的光學瞄鏡),哪一種你最推薦適合你所謂的近戰。雙鏡大小尺寸為何? 為何可以讓你有最快的反應?
還有你750公克的鏡子是哪家哪種鏡子鏡座? 然後是放在哪種槍上? 還有別的瞄鏡嗎?你都打多遠的靶? 精度如何?可以附張照片更好


我在美國時最早是接觸DMR,後來接觸了幾款性能貼近65K2、T91的槍,
才逐漸知道台灣國軍用的槍有哪些缺點,
因而寫下『民眾拿到65k2絕對是送死』那一篇,除非要歸零,
否則一般不打200M以內的靶。

理由很簡單,在啥距離下,你有把握達到『敵死、你不死』的情況?
你要知道台灣人的命若不能 1 換 108,那都是虧的唷。

然而一直跑國外去練習有用嗎? 又貴又沒效率,維持手感的頻率也不足,
所以我也發文力推『政府對民間開放付費的實彈射擊』。

你問我用過甚麼鏡,那多囉,實際體驗過的20種一定有。
因為我很清楚我要的產品要有啥助益,所以"全息影像、3~4倍鏡"都是體驗過即可的產品。
凡是不適用於 200M以上瞄人頭的產品,都不在我的評選清單中。

鏡座(MOUNT)我一定是挑輕的,前後分離式的最輕,也最泛用,
前後連成一體式的鏡座對狙擊鏡的"尺寸、夾位"侷限太多,也較重。

至於精度成績,我過去還真沒想過要拍,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我練槍不是練來炫耀的,也不是練來紀念的。
henry999
給後備軍人用的是現役退下來的舊槍,除非每把都有經過槍架驗證彈著密集度,再經過持槍者確實歸零,不然一定打不準,這種磨損槍給我們用,裝瞄具也是打不準
eanck wrote:
我在美國時最早是接觸DMR,後來接觸了幾款性能貼近65K2、T91的槍,
才逐漸知道台灣國軍用的槍有哪些缺點,
因而寫下『民眾拿到65k2絕對是送死』那一篇,除非要歸零,
否則一般不打200M以內的靶。

理由很簡單,在啥距離下,你有把握達到『敵死、你不死』的情況?
你要知道台灣人的命若不能 1 換 108,那都是虧的唷。

然而一直跑國外去練習有用嗎? 又貴又沒效率,維持手感的頻率也不足,
所以我也發文力推『政府對民間開放付費的實彈射擊』。

你問我用過甚麼鏡,那多囉,實際體驗過的20種一定有。
因為我很清楚我要的產品要有啥助益,所以"全息影像、3~4倍鏡"都是體驗過即可的產品。
凡是不適用於 200M以上瞄人頭的產品,都不在我的評選清單中。

鏡座(MOUNT)我一定是挑輕的,前後分離式的最輕,也最泛用,
前後連成一體式的鏡座對狙擊鏡的"尺寸、夾位"侷限太多,也較重。

至於精度成績,我過去還真沒想過要拍,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我練槍不是練來炫耀的,也不是練來紀念的。



你都沒有用過試過,就說人家鏡子不合適快瞄
有沒有去哪個展覽又如何
鏡片大跟”瞄的快”關係在哪裡?
鏡片尺寸大一定等於bigger eye box?
不容易找到eye relief?
這些都是很”想像”,”想當然爾”,或是”感覺應該會這樣”的說法,但實際不是
找一些瞄具的spec sheet看一下就知道

如果你說戴耳罩,鋼盔,防彈板戰術背心,甚至戴防毒面具的狀況下使用瞄具比較受限還說得過去(就像上面有位大大的經驗),糾結於鏡片大小多個幾mm,就可以增加多少反應餘裕,真的很”想像”。

回到你發文的標題
你要說這瞄具不合適近戰使用,BAC兩眼開開瞄看四倍鏡,就是ACOG的用法啊,國軍可能就是要這樣搞(抄)啊,搞不好教範就會寫出來了,就算教範跟訓練都沒有發生,不管第一代第二代上面都有軌道可以加紅點,絕對可以應付近距離的戰鬥需要。

問你用過那些瞄鏡的經驗也是想找一些共同的語言(拿一些例子來討論),畢竟美國這裡受歡迎的瞄鏡大廠也就是那幾間,一般喜歡射擊的玩家要談啥麼瞄鏡適合近戰啦或是打遠距離的產品線是可以很容易”如數家珍“說出很多瞄具使用經驗的,很可惜你也說不上來。

幾個月前的討論發現你連一個瞄鏡上很常見的BDC跟打移動目標的標線都不知道,就很令人驚訝了。你說你不打200M以內的,而且還只瞄頭,所以問你打靶的精度,其實跟炫耀或是紀念都無關,美國熱衷射擊的玩家很多,很多人會分享自己的射擊精度”配方”或是經驗,因為那是一個相當程度可以複製的東西,哪種槍哪種口徑哪種槍管哪種彈藥大家都可以參考學習或嘗試複製,要吹牛的話很容易被拆穿的。

話說回來,你說國軍應該加強使用瞄具的訓練論點我是贊同的。
Prelude wrote:
你都沒有用過試過,就說人家鏡子不合適快瞄
有沒有去哪個展覽又如何
鏡片大跟”瞄的快”關係在哪裡?
鏡片尺寸大一定等於bigger eye box?
不容易找到eye relief?
這些都是很”想像”,”想當然爾”,或是”感覺應該會這樣”的說法,但實際不是
找一些瞄具的spec sheet看一下就知道


在現場是可以讓一般民眾舉槍觀看的,只要負責解說的軍官同意,
但他不會告知太深入的東西。

下圖是3款acog在"黑邊最小"時的目鏡景像大小,eye relief 並非官網寫的距離值。




Trijicon的產品的尺寸規格算是相對詳盡、好查的,但acog也像其他牌子一樣從來不標示目鏡尺寸,
寫信去問也沒有回應。
有些人總是簡單地告訴我說:"目鏡尺寸不重要。",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此,我一直認為這是他們一知半解的說詞,自己找答案可能比較快。

Trijicon在官網寫的eye relief 值也不見得都是對的,
若要抓目鏡景像中黑邊最薄的觀看距離,
ta31的eye relief 大約是20mm,不是官網上寫的38mm。
其他兩款的黑邊最薄距離也都僅約官網上寫的一半。
(20mm,若配在後座力大的槍枝上,開槍下去會有啥結果?)
從上圖這3款的比較可以發現若加大目鏡尺寸,在抓eye relief 時就不用抓得那麼精準便能有效瞄準。

=====關於我自己找到的答案=====
Trijicon在官網寫的eye relief 值應該是成像最清晰的距離,而非"黑邊最小"的距離,
會造成這個差異,理論上應該是"視差 (parallax) " 設定的關係。

你自己可以找一個固定距離的目標,用固定倍數觀察,單單調將"視差 (parallax) "的遠近,
就會發現 "黑邊最小"的eye relief 距離改變了。

目鏡這麼小,清晰度上"黑邊最小 vs 成像最清晰" 是真的很難看出差異的,
在快速瞄準時,『目標的尺寸夠大但略顯模糊 vs 目標的尺寸偏小卻較清晰』,
哪一個比較有利? 我認為是前者。
如果你的答案和我一樣,那是不是應該要加大目鏡?

acog的視差 (parallax) 既不給你調,也不告訴你,消費者只能去適應Trijicon的設定。

Prelude wrote:
幾個月前的討論發現你連一個瞄鏡上很常見的BDC跟打移動目標的標線都不知道,就很令人驚訝了。你說你不打200M以內的,而且還只瞄頭,所以問你打靶的精度,其實跟炫耀或是紀念都無關,美國熱衷射擊的玩家很多,很多人會分享自己的射擊精度”配方”或是經驗,因為那是一個相當程度可以複製的東西,哪種槍哪種口徑哪種槍管哪種彈藥大家都可以參考學習或嘗試複製,要吹牛的話很容易被拆穿的。


很驚訝嗎? 我倒認為沒甚麼,因為刻線有數百種,你不可能知道所有刻線的"設計意圖",
如果原廠沒有特別解說,你很難完全知道該怎麼充分應用他的刻線。

過去看到左右兩邊有距離較遠且突兀對稱的標線時,我只是疑惑它的用意,
以為是標示某個特別的距離,沒有很在意,
所以我一直沒有問過這線的含意,也沒有人主動告訴過我那是"打移動目標的標線"。
幾個月前的那篇文確實是第一次有人告知,我才有機會精進對刻線的認知。

了解了之後,新的問題又來了,
每一款擁有"打移動目標的標線"是對應移動速度多快的目標?
原廠如果不告訴你,難道我要用該標線距離準心的距離去慢慢換算"可能"的速度嗎?
另外,物體的移動有快有慢,一番嘗試之後,發現用直覺去抓前置量反而比較快,
但命中率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提升。
總是遷就那個標線在瞄準移動物體時實在太慢了,或許是我還沒習慣吧。

反過來問你,你第一次知道"打移動目標的標線"是在甚麼情況下?
Prelude wrote:
如果你說戴耳罩,鋼盔,防彈板戰術背心,甚至戴防毒面具的狀況下使用瞄具比較受限還說得過去(就像上面有位大大的經驗),糾結於鏡片大小多個幾mm,就可以增加多少反應餘裕,真的很”想像”。

你去槍店,找老闆借目鏡最小和目鏡最大的款式,通通調到一樣的倍數來比較,
應該就有心得了。

Prelude wrote:
回到你發文的標題
你要說這瞄具不合適近戰使用,BAC兩眼開開瞄看四倍鏡,就是ACOG的用法啊,國軍可能就是要這樣搞(抄)啊,搞不好教範就會寫出來了,就算教範跟訓練都沒有發生,不管第一代第二代上面都有軌道可以加紅點,絕對可以應付近距離的戰鬥需要。

雙眼同時睜開瞄,我的心得是視力矯正到1.0,50m內在視野上有不錯的幫助,
對於視力有問題、比1.0更低的人來說,這個有幫助的距離只會更近,
當目標的距離到了100m,雙眼同時睜開瞄的助益就不大了,
目標的距離愈遠,輔助眼的視野愈不重要。

然而這又回到我前述的問題,在啥距離下,你有把握達到『敵死、你不死』的情況?

我也認為"雙眼同時睜開瞄"是必須要練的項目,以備不時之需,
但若將"保命"視為第一要務,勢必會延長交火距離,
100m以上的射擊訓練反而更重要,此時不可能強求射手要怎麼利用輔助眼。

Prelude wrote:
問你用過那些瞄鏡的經驗也是想找一些共同的語言(拿一些例子來討論),畢竟美國這裡受歡迎的瞄鏡大廠也就是那幾間,一般喜歡射擊的玩家要談啥麼瞄鏡適合近戰啦或是打遠距離的產品線是可以很容易”如數家珍“說出很多瞄具使用經驗的,很可惜你也說不上來。


我認為我對每款scope的看法不值一提,
以刻線來說,每一個人習慣的都不同,要怎麼評定好壞?

再來拿FFP、SFP來說,該用幾倍數去劃分兩者的優勢區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幾倍數以上必須擁有調視差 (parallax)的功能?
調視差的功能鈕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和物鏡結合? 放在FFP?
狙擊鏡內建紅綠燈的必要性如何? 內建紅綠燈就是增加30~50g,不內建又怕某些環境下看不清楚。
如果只有一種燈色能選,啥色最適合你的需求、偏好?

上述都和個人習慣、射擊環境的需求息息相關,因此非常主觀。
eanck wrote:
Trijicon的產品的尺寸規格算是相對詳盡、好查的,但acog也像其他牌子一樣從來不標示目鏡尺寸,
寫信去問也沒有回應。
有些人總是簡單地告訴我說:"目鏡尺寸不重要。",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此,我一直認為這是他們一知半解的說詞,自己找答案可能比較快。

Trijicon在官網寫的eye relief 值也不見得都是對的,
若要抓目鏡景像中黑邊最薄的觀看距離,
ta31的eye relief 大約是20mm,不是官網上寫的38mm。
其他兩款的黑邊最薄距離也都僅約官網上寫的一半。
(20mm,若配在後座力大的槍枝上,開槍下去會有啥結果?)
從上圖這3款的比較可以發現若加大目鏡尺寸,在抓eye relief 時就不用抓得那麼精準便能有效瞄準。

=====關於我自己找到的答案=====
Trijicon在官網寫的eye relief 值應該是成像最清晰的距離,而非"黑邊最小"的距離,
會造成這個差異,理論上應該是"視差 (parallax) " 設定的關係。

你自己可以找一個固定距離的目標,用固定倍數觀察,單單調將"視差 (parallax) "的遠近,
就會發現 "黑邊最小"的eye relief 距離改變了。

目鏡這麼小,清晰度上"黑邊最小 vs 成像最清晰" 是真的很難看出差異的,
在快速瞄準時,『目標的尺寸夠大但略顯模糊 vs 目標的尺寸偏小卻較清晰』,
哪一個比較有利? 我認為是前者。
如果你的答案和我一樣,那是不是應該要加大目鏡?

acog的視差 (parallax) 既不給你調,也不告訴你,消費者只能去適應Trijicon的設定。


我有困難理解你寫的關於ACOG的這些文字,all of them
So help me out.

無法理解你對eye relief 的定義

請問你如何得知TA31的eye relief應該是20mm而不是官網上的38mm?

“你自己可以找一個固定距離的目標,用固定倍數觀察,單單調將"視差 (parallax) "的遠近,
就會發現 "黑邊最小"的eye relief 距離改變了。”
所以你eye relief的定義是”黑邊”最小?

“黑邊”在實際使用瞄具上的意義是啥麼?

請問你”黑邊”的英文是什麼? 官網上怎麼寫啥麼黑邊最薄距離?

如何在ACOG上造成”成像不清晰”這個現象? (眼睛問題除外)

視差在這裡沒有太多討論的意義,尤其是這麼小倍數的鏡子身上,然後你要專注討論的是近戰是吧。
然後目鏡大小跟你說的這一堆有何關聯?
Prelude wrote:
我有困難理解你寫的關於ACOG的這些文字,all of them
So help me out.
無法理解你對eye relief 的定義

我對eye relief 的定義= 眼睛看到最佳影像的距離。
但這個"最佳" 可以是黑邊最薄時的距離,也可以是影像中的物體的邊緣銳利度最佳的距離。

Prelude wrote:
請問你如何得知TA31的eye relief應該是20mm而不是官網上的38mm?

“你自己可以找一個固定距離的目標,用固定倍數觀察,單單調將"視差 (parallax) "的遠近,
就會發現 "黑邊最小"的eye relief 距離改變了。”
所以你eye relief的定義是”黑邊”最小?

“黑邊”在實際使用瞄具上的意義是啥麼?

請問你”黑邊”的英文是什麼? 官網上怎麼寫啥麼黑邊最薄距離?

早先我在試用ACOG時,就覺得官方寫的eye relief怪怪的,
因為目鏡太小時,我的eye relief 定義會採用”黑邊最小”的距離,
但我當時沒有辦法精準測量,後來上網發現原來有人也有相同的疑慮,
並做成非常有價值的分析影片,可惜他在影片中並沒有提到這現象的原因。



Prelude wrote:
如何在ACOG上造成”成像不清晰”這個現象? (眼睛問題除外)

你眼睛前後移動,改變眼球到目鏡的距離,
會發現影像中的物體的邊緣銳利度會隨距離而改變。

Prelude wrote:
視差在這裡沒有太多討論的意義,尤其是這麼小倍數的鏡子身上,然後你要專注討論的是近戰是吧。
然後目鏡大小跟你說的這一堆有何關聯?

我提到視差是為了解釋原因。
eanck wrote:


我對eye relief 的定義= 眼睛看到最佳影像的距離。
但這個"最佳" 可以是黑邊最薄時的距離,也可以是影像中的物體的邊緣銳利度最佳的距離。



早先我在試用ACOG時,就覺得官方寫的eye relief怪怪的,
因為目鏡太小時,我的eye relief 定義會採用”黑邊最小”的距離,
但我當時沒有辦法精準測量,後來上網發現原來有人也有相同的疑慮,
並做成非常有價值的分析影片,可惜他在影片中並沒有提到這現象的原因。




忽然發現,你最大的問題可能在於搞不清楚傳統瞄鏡與菱鏡瞄鏡之間的差別,這讓你一直糾結於目鏡的尺寸。
而且,你對於“眼距”(eye relief)的定義也有些誤解。


正確的眼距能確保你能看到整個視野。對於使用TA31 ACOG的用戶來說,保持NTCH(nose to charging handle)的姿勢,可以確保你每次都能獲得相同的cheek weld/sight picture (entire field of view),從而從鏡子中看到整個視野。
有那個黑邊是因為照相的關係
在NTCH的情況下,TA31的眼距正是官方網站上所列的距離,這個距離下你能看到完整的視野。不是什麼20mm

eanck wrote:
你眼睛前後移動,改變眼球到目鏡的距離,
會發現影像中的物體的邊緣銳利度會隨距離而改變。


建議你借用一個ACOG來試試,你會發現你所提到的這個狀況根本不存在。
eanck wrote:
我提到視差是為了解釋原因。


解釋了什麼呢?
視差與你所說的這一切並無關聯。
某人一直喜歡糾結瞄準鏡如何云云,殊不知戰場上面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如何保命,有一把能正常操作的武器和適當的防護具才是最優先的事項,你呆在300米外瞄打的很準又如何?去糾結瞄準鏡的目鏡多大又如何?美軍打個仗有這麼磨磨機機的嘛?要不要去看俄軍烏軍怎麼打仗的,守方的戰術和兵力配置才是要考慮的事情,整天糾結瞄準鏡對打仗只是一個輔助的作用而己。
eanck
你這外行人還是別出來現醜了,美軍打仗對裝備才真的是錙銖必較,全世界對單兵武裝改變最快就是美軍,不斷的加入人因工程,加多設備的測試項目。你還是先去想想怎麼討習包子的歡心吧。
神氣保
eanck我繳稅給中華民國政府幹嘛需要給習包子繳稅?[笑到噴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