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幾張是最早出現的版本:
筒身是前後兩段用4顆螺絲鎖在一起。




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物鏡、目鏡是一樣的尺寸,
按與槍身的比例來看,鏡片直徑可能只有25~30mm,偏小,
這種尺寸不可能達到"瞄得快"的地步。
風偏旋鈕和燈光旋鈕設計成擠在一起?
歸零時會很難操作。
下面這張疑似改良後的第2代版本: (知道詳情的板友請幫忙補充,謝謝。)

可以發現筒身前段的形狀變了,但物鏡有加大嗎? 看起來沒有。
目鏡同樣疑似沒變,
加大物鏡對瞄準速度能提升多少呢? 後面會描述。
筒身依然為前後兩段相連,非一體成形,
以可以發現國軍目前的製造水準就是這樣,但這也有好處,
兩段相連雖然會略重20克,也比較醜,但維修方便。
(我認為戰場上用的東西,美醜不重要,實用是第一位。)
內紅點的燈光旋鈕"轉"到另一側。
由於筒身為兩段相連,燈光旋鈕在後半段,將後半段轉個角度再鎖螺絲,
便可以改變燈光旋鈕的位置,可以選擇"左側、右側、上側",
選左側最佳,避開俯仰旋鈕、風偏旋鈕,操作上會直觀很多。
換個角度想,至少軍方願意試誤,願意給菜鳥機會,這是好事。
官方描述:
XTS112式「近戰瞄準鏡」擁有4倍的放大倍率及7度的大觀測視角,
可藉此觀測200-600公尺內目標,適合使用於中、長距離的觀測及射擊任務。
我的感想:
看的到600m,卻瞄不到600m,因為透過4X看600M處的東西實在太小了,
尤其是瞄人頭,這貨能讓150M處的人頭容易瞄就不錯了,
按美國一等射手的水準,也差不多拿去瞄120~130M處的人頭而已。
台灣基層士兵的眼睛問題多是公認的事實,不是近視就是散光,手機看多了還有青光眼,
眼睛問題太嚴重的就不論了,
近年來配眼鏡的思維轉變,因為看近處的時間多,配度數時不會完全矯正到1.0或1.2,
可能只配到0.7~0.8的度數,這樣看近處比較輕鬆。
那麼 4X鏡對於矯正過後仍差100~150度的近視者來說適合瞄多少距離?
========= 原 理 描 述 :=========
若實物的鏡片尺寸真的是25~30mm,我建議將物鏡增大至40mm,目鏡增大至35~40mm,
這才符合台灣兵使用;在"隨機舉槍射擊"時可縮短瞄準時間,
(隨機舉槍射擊練習 = 最貼近實戰的練習之一。 )
且這樣的設計也適用於m249機槍上,可謂一物多用。
有放大功能的光學瞄準鏡一直都有『找尋"適瞳距(Eye relief)"很花時間』的問題,
這除了靠練習來縮短時間,亦可以加大鏡面來縮短時間。
光線從物鏡進入,從目鏡出去,在目鏡之後形成景像,
觀看景像的最佳距離叫"適瞳距(Eye relief)",
由於鏡片是圓的,在適瞳距的成像範圍也是一個圓,其圓的直徑叫"出瞳直徑 (exit pupil)"。
你的瞳孔只要完全進入由出瞳直徑構成的圓中,就能看到完整的影像,
瞳孔不用完全對到出瞳直徑的中心。
成像範圍的圓愈大,人頭在移動時將瞳孔移進這個圓就愈簡單。
因此出瞳直徑大就可以有效減少瞄準時間,進而縮短兩次發射之間的時間間隔,
可減少喪失最佳開槍時機的情況發生。


出瞳直徑的計算公式= 物鏡的直徑 / 當下放大倍數。
出瞳直徑愈大,你的眼睛在槍枝震動後重新找回觀看位置就愈簡單。
以同樣4x瞄準150m遠處的目標,
根據出瞳直徑的計算公式,
40mm / 4= 10mm,所構成的圓面積為 78.5 (平方公厘)
45mm / 4= 11.25mm
別以為這1.25mm的差距沒甚麼,這值是要和你的瞳孔直徑作比較的,
瞳孔直徑會因環境的明亮度變化,多介於3~7mm。
你在抓出瞳直徑構成的範圍時,人頭或槍要上下左右移動,
你在抓適眼距時,人頭的位置要前後移動,
綜合時間上,有充足練習的人約差距1~2秒,練習量不夠的人會差更久。
在100m的交火範圍裡,你知道對方在哪,對方也知道你在哪,
早1~2秒開始瞄準就有明顯優勢,所以是很致命的時間。
物鏡30mm以下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夠強的肌肉記憶,台灣兵的訓練時長不足,
槍械都捨不得給兵摸,再加上台灣人的眼睛問題多,因此這個鏡片大小不能省。
30mm / 4= 7.5 mm ,所構成的圓面積為44.2 (平方公厘)
25mm / 4= 6.25 mm,所構成的圓面積為30.7 (平方公厘)
40mm與30mm相比,圓面積= 78.5:44.2。
若我軍真的摳門到做成25mm,
40mm與 25mm相比,圓面積= 78.5:30.7。
你們可以自行測試瞳孔在找尋這個圓的平均搜尋時間。
為啥美軍在單倍放大鏡上,大多採用物鏡30~35mm的款式?
因為人家練習量足夠,且他們有多年的實戰經驗,深知在 100m內交火是分秒必爭,
加上重量與體積的考量,所以折衷選擇30~35mm的款式。
台灣軍方做的物鏡規格 25~30mm,這麼小尺寸的根本是在惡整士兵,甚至為了省錢而不顧士兵死活。
軍方若認為我說的不對,大可以抓100個兵來做實驗,統計相關數據。
接著來談談"目鏡",
目鏡的尺寸愈大,代表你能看到的最大景象也愈大,
你無須找到最佳適眼距,只要景象大小足夠你用於瞄準目標就行了。
40mm的目鏡 vs 25mm的目鏡:
假如 25mm的目鏡要在瞳孔完全貼到適眼距時才有足夠大的畫面給你瞄準,
採用40mm的目鏡,你的眼球可前後誤差 2cm便能有等同 25mm的畫面大小。
那麼你用於瞄準的時間就縮短了。
要省錢,目鏡也別小於35mm。
不好用的東西,生產成本再低也是垃圾,更何況這東西與士兵的生存率高度相關。
要和共軍的2款5.8mm口徑的步槍對射,我軍的出手速度沒有比較快的話要怎麼存活?
結論:
配給我第2代,我也不想用,我寧願自己花錢去買鏡片尺寸夠大的。
理由1:我才不跟共軍玩近戰,離我200m我就要重新去找遠距離射擊點了。
理由2: 目前這規格在近戰是瞄不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