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報導稱台軍電子和指揮控制系統更新不及時電子對抗能力遠落後於解放軍


台灣向後退 wrote:
幹嘛戳破陸蛙的神話...(恕刪)


因為關鍵字蠻明顯的,聽過一次就會發現

這類對話航空迷其實大概都聽過不少,比如航管與空域內機組人員對話(22:30附近有中文對話)

聽到初級雷達(PSR)及次級雷達(SSR),一般對民航有點接觸的應該會聽得懂是指什麼,算是基礎知識...
nomo333 wrote:
對國產有源相控陣微波毫米波大功率芯片的自主保障需求

鬼扯。既然有此能力,為什要多家大陸公司還要混入矽谷設法移轉美國技術?
騰訊於矽谷開設自動駕駛研究團隊,吸納美國科技人才

中國背景的電動車初創企業蔚來汽車公司(NIO)在美國上市,募集了10億美元。蔚來的首席財務官謝東螢(Louis Hsieh)稱該公司將在矽谷研發自動駕駛汽車。“中國現在沒有自動駕駛方面的人才,”謝東螢說。“實現4級自動駕駛需要鐳射雷達。大部分這方面的人才都在矽谷。”
得益於政府的稅收抵免措施,中國的汽車廠商獲得了電動車領域的競爭力。如今,這批同樣的企業,再加上中國海外的科技公司,正在矽谷有限的自動駕駛人才庫裡撈人。這將對通用和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等美國車廠帶來壓力。

中國最好的無人駕駛技術在矽谷


以前大陸號稱的AESA研發和生產能力原來得自工業間諜挖角和對穩懋下單,這一次GaN 不知從哪邊弄來的。建議台灣政府對境內幾個廠商好好清查幾遍GaN產品終端都流向哪邊。
自由工作者 wrote:
蘇翻譯不是女的吧!...(恕刪)


其實是不是我也不知道,但是有很多大陸網軍罵他婊子
eclair_lave wrote:
因為關鍵字蠻明顯的,聽過一次就會發現


就跟兄臺說,有蛙沒看過海,更不知洋;結果該蛙看到洋興奮往洋衝,想說解渴了,結果翻肚了,因為洋是鹹的。
nomo333 wrote:
殲20裝的是

Ga...(恕刪)

真的強!就是沒有火力!哈哈!

nomo333 wrote:
你看不懂嗎IDM廠...(恕刪)


然而你貼出來的圖是2013年的設備市佔而不是製造市佔,就像處理器市佔名單上不會列出台積電,魚目混珠得太嚴重了。

nomo333 wrote:
殲20裝的是GaN...(恕刪)


然而有消息說川普要封鎖你們55所,請節哀


lordtaco wrote:
然而你貼出來的圖是2...(恕刪)


我貼給你看的是穩懋2017年公司年報的內容

~~~~~~~~~~~~~~~~~~

另外


產業小百科:砷化鎵產業

   2017/03/09 14:34

整體而言,砷化鎵產業可區分為三大區塊,分別為:

(一)上游的晶圓磊晶。

所謂磊晶Epitaxy,講得就是透過在原有的晶片上,再長出新結晶的過程,達到強化半導體晶圓工作效能的目標。

目前國內的主要廠商為全新(2455)、元砷、高平(IQE的台灣子公司)、巨鎵、翔名(8091)、IET-KY(4971)等,而國外廠商則包括:IQE(全球最大廠商)、Kopin、Emcore、Picogiga。Hitachi cable等。

(二)中游的晶圓製造。

又可分為一條龍式的IDM廠,以及專業分工的模式,前者國內有漢威、全訊兩家業者,國外則有Skyworks、AVAGO與QORVO三大廠商,其中SkyWorks為全球第一大,而AVAGO在2016年合併Broadcom,也更名為Broadcom。

至於專業分工的模式,從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到測試,國內上市櫃公司分別有立積(4968)、宣昶(3315)、宏捷科(8086)、穩懋(3105)、環宇-KY(4991)、菱生(2369)、同欣(6271)、全智科(3559)、矽格(6257)。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分工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在IDM廠本身產能不足時,所釋放的委外訂單,例如宏捷科的代工訂單來自於Skyworks,穩懋則來自於AVAGO,環宇-KY則來自於Qorvo,不過一旦IDM廠本身的產能足以消化訂單時,代工廠就必須得面臨被抽單的困境。

~~~~~~~~~~~~~~

有看懂了嗎?
lordtaco wrote:
然而有消息說川普要封...(恕刪)


大陸人都不擔心了

我又有什麼好擔心
alanchentw wrote:
鬼扯。既然有此能力,...(恕刪)



氮化鎵襯底晶片實現「中國造」

分類\ 科學時間\ 2018-01-30

一枚看似不起眼,「又輕又薄」的晶片,卻能做出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寬頻譜,長壽命的器件,是理論上電光,光電轉換效率最高的材料體系。這個「小身體大能量」的晶片叫作氮化鎵(GaN)的襯底晶片,是蘇州納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納維)的主打產品。



蘇州納維生產的4英寸GaN單晶襯底

「不會游泳的時候就跳下了水」

蘇州納維依託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而建。作為中國首家氮化鎵襯底晶片供應商,團隊從氮化鎵單晶材料氣相生長的設備開始研發,逐步研發成功1英寸,2英寸,4英寸,6英寸氮化鎵單晶材料,實現了氮化鎵單晶材料生長的ñ型摻雜,補償摻雜,研製出高電導率的和半絕緣的氮化鎵單晶。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所長特別助理,蘇州納米所測試分析平台中心主任,蘇州納維董事長徐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通過10年努力,我們在氮化鎵晶體結晶質量與塊體材料電子遷移率等綜合指標方面均步入國際第一方陣,2英寸氮化鎵產品開始批量生產銷售,2017年在國際上率先推出4英寸氮化鎵單晶襯底,用戶覆蓋了國內外80 %以上的研發機構和企業。」

現在公司的發展蒸蒸日上,而回想起自己剛剛「下海」開始做科研成果轉化時的情景,徐科直言「不會游泳的時候就跳下了水」。

徐科從1995年年開始做氮化鎵材料生長研究,2004年回國後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他說:「當我回國的時候,氮化物半導體的產業發展非常快,當時回來的定位就是瞄準產業發展瓶頸選擇方向。」

憑著精準的觸覺和創業的夢想,徐科毅然辭去北京大學的職務來到蘇州,成為最早加入蘇州納米所的幾個研究員之一。「氮化鎵單晶材料生長難度非常大,那個時候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大的企業能夠拿出樣品,只有日本住友能夠提供產品,我們一開始也沒有絕對的信心一定能夠研發成功。」徐科說。

作為蘇州納米所開始籌建後成立的第一家產業化公司,所長楊輝當時非常關心公司的研究進度,經常在上下班路過實驗室的時候與研發人員討論問題。

「創業公司的一個研發問題,最好能夠在三個月內解決,否則會影響士氣。」徐科至今都記得楊輝對他說的這句話。在研發過程中,他們也這樣實踐著。

徐科說:「遇到問題就集中攻關,經常就一個問題討論到凌晨三四點鐘,終於花了不到三年的時間,我們拿出了第一片完整的2英寸氮化鎵單晶材料。」一鼓作氣,敢於攻堅克難逐漸成為蘇州納維員工的做事風格。

集中攻關推進產業化

從成立至今,蘇州納維已經走過10個年頭徐科說:。「在創業的前兩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熱血沸騰,感到無所不能的階段當時有資金,有精力,有想法,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

兩年之後,當研發進入實質性的技術攻堅階段,他們卻發現「困難總比想法多」。「一方面是對氮化鎵生長的很多基礎科學問題理解得還不夠,另一方面是一些看似簡單的工藝過程,很難穩定實現,或者發現實現的成本太高,無法在生產中應用。不僅如此,我們還有一些「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卻引出後道工藝的其他新問題。」徐科告訴記者。

從第一個樣品到用戶願意試用的產品階段,往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這個階段裡,很多的細微技術環節要不斷地改進和優化,需要大量的設備,人力和資金投入,研發模式完全不同於一般的科學研究,資金需求量也與前期研發有數量級的差別,這也是很多科研人員出身的創業者不擅長的階段。

「這個階段我們花了6年時間,曾多次面臨資金鏈斷裂。」徐科坦言,「不過我們非常幸運,從早期的蘇州工業園區領軍人才項目,蘇州市姑蘇人才項目,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到科技部的「863」項目,中科院的STS項目,發改委的戰略性新型信息材料產業化項目,一路支持下來,每次都救我們於水深火熱之中,終於熬到了有銷售收入,風險投資機構能夠看得上並願意投資的階段。」

對於當前的蘇州納維,公司主要精力集中在提升良率,降低成本,提升產能,提高客戶服務能力上徐科說:「我們的產品在技術水平上已經站到了國際先進行列,2016年12月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組在“應用物理”雜誌(應用物理學報)上公開評價了國際上2英寸氮化鎵單晶產品的質量,蘇州納維的2英寸氮化鎵名列第一。

雖然產品已經逐步走向成熟,但氮化鎵單晶襯底的價格仍然很高,全球企業用戶數量有限,企業級客戶主要被日本的住友和古河機械壟斷徐科說:「現在我們的主要客戶在研發市場,大概佔領了國內研發市場的60%左右,國際研發市場的10%左右。2016年公司開始逐步進入企業客戶的試用階段,預計2020年能夠獲得20%左右的企業客戶市場份額。」

目前公司用戶數量有300多家,基本上包括了國際上所有的氮化鎵單晶襯底應用研究機構和企業,未來這些領域都將形成千億量級的應用市場。

基礎研究不能丟

「我記得郝躍院士有一次和我們講,「一件事情的成功,10%取決於經費,40%取決於團隊,50%取決於堅持」,這個話很適合我們。取得這樣的長足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研究所的支持,蘇州扶持產業的優越政策環境。」徐科表示。

公司在創業初期,得到了中科院聯想之星的培訓,預先了解成果轉化的難點,從思想到戰術上都有了準備徐科說:「我在工作中體會很深的一點是,在半導體行業,要做成果轉化,基礎研究不能丟,而且更要做深,做透,然後才能真正駕馭產品性能,才能說服客戶。」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們的研究成果2016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優秀成果彙編。

「我們能夠堅持下來,主要是一直相信氮化鎵單晶材料是氮化物半導體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要在新一代半導體技術上赶超別人,一定要把材料做好,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攻下這個山頭。」徐科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公司有個叫作「加油的GaN」的口號徐科解釋:「氮化鎵的元素符號是「氮化鎵」,正好是「幹」的漢語拼音。」

對於未來發展,蘇州納維公司也作好了「藍圖」規劃徐科說:「我們未來三年的重點是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佔有率,以高質量的氮化鎵單晶襯底推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向縱深發展。公司長遠的目標是產品水平持續保持國際前兩位,市場佔有率達到30%以上,逐步夯實在氮化物半導體材料生長裝備,工藝技術,應用開發等方面的系統創新突破能力,成為一家在新型半導體材料和應用技術發展中持續作出貢獻的偉大公司。」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