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抗戰後期 國軍面對日軍也是處在劣勢的情況呢?

flyingmax wrote:
可是電視節目上,很...(恕刪)

"電視節目上講的"就不會是以訛傳訛道聽塗說?
您也真搞笑XD
那建議您可千萬別去看什麼東森關鍵時刻之流
裡頭那什麼名嘴講出來的大概各個都能嚇死你XD
所以"中天、東森的節目"都有訪問到"榮退的將士官兵"說他當年來台沒見過自來水直接把水龍頭插牆上了?
貼來我看一看
哈哈, 這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以前教官講過最早來接收台灣的部隊,政治人物、將領坐飛機所以沒差,
先發部隊要坐美軍登陸艦所以還特別給較好的裝備, 號稱500扁擔,
之後過來的部隊就一堆軍紀問題


JommyWoo wrote:
"上電視節目講的"就不會是以訛傳訛道聽塗說喔?
您也真搞笑XD
那建議您可千萬別去看什麼東森關鍵時刻之流
裡頭那什麼名嘴講出來的大概各個都能嚇死你XD
所以有"榮退的將士官兵"上節目說他當年來台沒見過自來水直接把水龍頭插牆上了?
貼來我看一看

yoshiyoyo wrote:
中國就是因為是盟國 所以順便戰勝了 沒有美軍在太平洋 中國戰場不知道還要打多久

甚麼叫做順便,打了八年苦戰,日本還贏不了,是日本太隨便了嗎?
所以英國也是順便贏了二戰,法國、波蘭…等歐陸國家也是順便贏了納粹?
這就是你的二戰史觀?
你的歷史課還真簡單,我應該買你的課本的。

盟軍就是盟軍,贏了就是贏了,戰果共享,人人有功。
我想,你可能是看到中國這個政治名詞就有反應,這個議題不是我討論的軸向。
本來就是同盟國中國戰區的勝利代表,就這麼簡單,讓歷史回歸真相吧!

看看受降書最後的署名吧!

沒阿,
我是說這些資訊是去國史館看展覽跟聽到的演講,
那年是張學良特展掛掉之後辦的展覽....
比如他在上海吸毒吸到變活屍那類的
當時覺得很特別才有印象

Funnyshow wrote:

所以國立編譯館不敢寫!獨眼龍也不敢寫!
那到底誰寫的?

所以生病的時候醫院開的處方簽不好!診所醫師給的藥單也不行!
地下電臺賣的藥粉最靈驗了!
是這樣的意思吧?
滿洲戰役的蘇軍和日軍是1:3


蘇日屢次邊境作戰 最大的幾場陣亡人數分別是
張鼓峰事件
蘇軍 792
日軍 526
諾門罕戰役
蘇軍 9,703 (+失蹤)
日軍 8,440
1945 蘇日戰爭
蘇軍 12,031
日軍 21,389
累計起來 應該沒到 1:3

更何況 1945 年關東軍只剩空殼子
進攻的蘇軍部隊 大多是歐洲調過去 身經百戰的精銳
不能反映二戰初期到中期 雙方戰力差異


flyingmax wrote:
沒阿,
我是說這些資訊是去國史館看展覽跟聽到的演講,
那年是張學良特展掛掉之後辦的展覽....
比如他在上海吸毒吸到變活屍那類的
當時覺得很特別才有印象


了解,稗官野史,鄉里趣聞,考據不夠嚴謹,就當小說八卦,配茶的,無從討論。
二戰法國一個多月就變自由法國到海外了

不就西方列強之後聯合國五常的嗎?
大家要注意:不要以偏概全

全部的面貌大概就是優點+缺點+好處+壞處+.......全部加起來就大約是約略的全貌:

1945年接收台灣的軍隊不是乞丐兵,可能沒錯!

這麼大的中國湊幾千個整齊服裝、紀律比較好的兵應該不是難事!

蔣介石應該也知道接收時的面子問題!

但是其中難免有落差,台灣習慣的是軍紀嚴明的強國日本軍隊,而來接收的軍隊可能是接近一流的軍隊而已,畢竟一流軍隊都忙著開赴東北打內戰,所以差距就更大了;

後來因為文化衝突、權力衝突,而內戰惡化所帶來的經濟崩潰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爆發228悲劇!


而一般傳言的乞丐兵來台可能也沒錯!我強烈懷疑是時空問題,乞丐兵應該是內戰後期戰敗來到台灣的部隊?

==================

日本武器、人員【平均】素質在當時算很好沒錯,中國【平均】相當差也沒錯,有許多拉夫、乞丐兵、皮包骨兵沒錯!

但是中國就沒有戰鬥力比較強的久戰之師嗎?也有吧!

而中國依靠地利人和(畢竟日本是侵略而引發不少仇恨)也可以加不少分數,

國土大人口多+守勢再加一點分數,所以日本打中國也並不輕鬆!類似德國打蘇俄!

作戰勝敗有許多因素組成:武器、人員素質+意志力+國家資源+攻勢守勢+地形熟悉度+戰略智慧+局勢+民心支持度+運氣.......等等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
kantinger wrote:
二戰法國一個多月就...(恕刪)

二戰中 中國比法國有尊嚴多了
也另有一個看法 活該他倒楣 隔壁是德國
狗宏 wrote:
李良榮的二十二兵團9月3日就移防金門了,古寜頭戰役是10月25日,登島了五十幾天了,叫“剛登上金門島”,長知識了(筆記中)
...(恕刪)

10月22日,湯恩伯以當地最高長官身份,發布一道作戰命令:「所有金門島部隊,在十二兵團胡司令官未到達以前,均歸二十二兵團李司令官統一指揮。」
李良榮(黃埔一期)應居首功? 但李良榮卻非常低調? 也在古寧頭戰役後,以戰備不力被調回台灣,22兵團隨即解編?
李良榮不久後退役移居馬來西亞?

李良榮不敢居功,不敢說出這些布署? 直接指揮李良榮的人是誰?
李良榮曾在陳誠面前提出:
「此次金門保衛戰勝利因素:
一、戰鬥前……情報確實,主任湯恩伯對……登陸地點判斷正確,能夠予以適當的措施,制勝敵人。
(不是他的情報? 登陸地點不是他判斷的? 他可是當時文件上的指揮官)
二、友軍協同很好,不分彼此,加入戰場,使有足夠之兵力,發揮更大的效用。
(誰上達天廳,能居中調度? )
三、十八軍軍長指揮有方。(高魁元不歸他指揮?獨立指揮?)
四、戰車力量大,動作迅速,也是致勝因素。(步戰協同作戰是誰的主張?前一天還演習? 戰車確實不是22兵團的)

二十二兵團雖下轄單位規模眾多,但單位大部分戰力殘破,實際兵力僅萬餘人出頭,戰力還不如由孫立人在臺灣鳳山訓練的201師

古寧頭戰役成為國軍在國共內戰中極少數成功的三軍多兵種聯合作戰, 如果沒有根本博? 能讓周至柔/黎玉璽海空軍支援?

狗宏 wrote:
共軍原本是計畫在瓊林登陸,只是因潮汐、風向,被吹到了古寧頭。
莫非你的林半仙也事先算到了,雖然共軍計畫在瓊林登陸,但一定會被風吹到古寧頭


金門島形狀有如啞鈴,共軍選擇由中央最狹窄處登陸,想由中路突破,進而將金門島一分為二,使守軍東西不能相顧,進而攻佔制高點太武山。
共軍分三路上岸,因「遭逢強烈東北季風吹襲」,潮流向西漂流,使原定主力登陸地點湖尾——壠口一帶(瓊林)產生偏差,漂至壠口和古寧頭之間,不利原本的中路突破。

對於守方並無影響, 青年軍201師,本來就布署海岸 瓊林 - 古寧頭之間 的第一線陣地
原本就是要讓共軍登陸, 再斷其後路
況且在 後盤山、西山、觀音山、湖尾、湖南高地一帶還布署有第二道防線, 防止中央突破

其三,胡璉第十二兵團,本來就正在金門島後方的料羅灣上岸,持續增援當中。

胡璉著、王禹廷校:〈泛述古寧頭之戰〉,原載《傳記文學》第三十一卷第五、六期
我(胡璉)聽此話,突覺千鈞在肩,湯(湯恩伯)、羅(羅卓英)所談何事,竟無所聞。車到即行,不二十分鐘已到湖南高地前線,急問匪我狀況,始知我軍(國軍)克復安岐,正向林厝進迫中。當以責任所在,並未顧慮形式上之交接,迅即實施指揮權,告訴高(高魁元)、劉(劉雲瀚)兩軍長:①前線攻擊部隊一一八師附十八師五十團及十九軍四十一團,統歸高軍長指揮。②一一八師師長李樹蘭即推進至安岐。③十九軍軍長劉雲瀚則以所部在虎尾高地、湖南高地及一三二高地,布成一線防守陣地。經親與五十四團團長文立徽、三五二團團長唐俊賢、三五三團長楊書田、三五四團團長林書嶠等(四十一團團長廖先源尚未能取得聯絡,該團已入古寧頭西北海邊),通電話後,前方士氣大振。尤以裝甲兵旅之戰車營為甚,紛紛要求與我通話。上述官兵,久與我共同馳騁疆場,今茲彼輩在徐蚌戰後,得在金門殺敗敵匪,愉悅之情,不覺流露於其長官之前。當勉以再接再厲,滅此朝食。黃昏入暮,各團合圍,殘匪遁入古寧頭村內。此際我始回顧,但見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將軍,二十五軍軍長沈向奎將軍、湯恩伯將軍的日本籍顧問根本博等,都在此處
胡璉根本不知道金門島上發生何事? 是到了湖南高地之後,始知我軍(國軍)克復安岐,正向林厝進迫中。
胡璉證實"根本博"直接參戰 ,地位高到可以和李良榮,沈向奎並列, 一般的參謀人員胡璉會提嗎?

2009年10月舉辦的古寧頭戰役戰死者追悼會上,中華民國國防部常務次長黃奕炳中將在媒體前以「國防部代表」聲明:「當年古寧頭戰役,感謝日本友人協助,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knknknknknas wrote:
說起來日軍真無能,面對乞丐般國軍還打了8年,有飛機,坦克,大砲還打成這樣。

戰爭後期, 國軍得到美援, 飛機P51,戰車M5A1 都比日軍優良

抗日名將張自忠(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就是死於台灣軍波田支隊(舊稱重藤支隊,依指揮官姓氏命名)的包圍。

JommyWoo wrote:
這段文章還真是很好.
這就叫道聽塗說 , 以訛傳訛 , 人云亦云
..(恕刪)

有查清楚嗎?
中國方面的報告有說清楚嗎?

元泉馨是日本第1軍獨立第十四旅團旅團長,取中國名字為「原泉福」,任命為「太原綏靖公署中將顧問」。
日本軍改稱為「暫編獨立第十總隊」,元泉馨調任太原綏靖公署中將副司令直轄其日軍「十總隊」。參加了13次對中共的「勦匪」戰爭。
1948年3月,「十總隊」改稱「太原綏靖公署教導總隊」,習慣仍稱「十總隊」。
晉中戰役, 元泉馨腹部被炸成重傷,命令副官將自己槍決,其他7名日軍高級軍官也紛紛自殺。

今村方策原日本第1軍獨立混成第三旅團旅團長,取中國名「晉樹德」,在查無此人的太原500完人當中, 有沒有"「晉樹德」"。
中國的報告當然查無此人,因為他是日本大佐"今村方策"

閻錫山在共軍入侵前,曾向美國記者展示毒藥~表示要死守山西的決心, 但他還是逃走了,到了台灣。
沒走的是"今村方策",率領最後的十總隊與太原共存亡。城破兵敗後,保全屬下,自己服毒自殺。

「太原500完人」是偽造的。太原500日本兵是真的 。
太原戰役有1100餘名日本兵,戰死600餘人,500餘人被俘。
由於這是終戰後, 還有日本兵參戰, 違反波茲坦宣言, 日本政府是絕不承認 。
「蟻の兵隊」紀錄片,就是講述了殘留的日本兵他們明明是向"蔣委員長"投降了! 卻仍在中國山西像螞蟻那樣被戰爭踐踏。

其實, 台灣兵的處境不惶多讓, 被國府徵兵前往大陸作戰被俘,反過來穿共軍軍服,進攻古寧頭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