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式IIB飛彈 與 標槍飛彈


陳小春2525 wrote:
美軍的悍馬車確實有...(恕刪)


IR 簡單可分兩種:
1. Wavelength < 1n . 用星光夜視鏡可看. 通稱 I2 Technology. ( Image Intensifier ).
2. Wavelength > 1n-8n , 俗稱熱像儀 (SWIR/MWIR/LWIR).

第一類的好遮蔽, 第二類的要遮蔽有難度. 尤其是機具排煙管.
兩棲登陸艇雖然半浮在海上, 但還是有排煙管, 引擎蓋部分. 這都是標槍的好目標. 尤其是目標又是慢慢游, 走直線.

對登陸方來說.
1. 撒花防身(熱焰彈), 但你必須沿路灑, 同時對地面熱像觀測人員來說, 灑花就像放煙火一樣, 行蹤暴露無疑.
2. 比較可行的是, 用柴油引擎大量產生煙霧, 前排犧牲打, 掩護後排, 不讓地面人員/空中標定.
一放煙, 守方全軍都看的到, 155/105 榴砲空炸彈, 120/81 空炸彈 一定如下雨般落下
一放煙, 攻方後排也看不到路況, 只能奮勇向前衝..

標槍 + Tow II 是反登陸絕佳組合. 加上將來的 大量的 M109 . 這登陸戰會死很多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jYnz2leoo


mark3 wrote:
.2. 比較可行的是, 用柴油引擎大量產生煙霧, 前排犧牲打, 掩護後排, 不讓地面人員/空中標定. 
一放煙, 守方全軍都看的到, 155/105 榴砲空炸彈, 120/81 空炸彈 一定如下雨般落下
一放煙, 攻方後排也看不到路況, 只能奮勇向前衝.. ..(恕刪)


我是看中科院的熱像儀,爆炸產生的濃煙確實可以遮住目標,應該是濃煙具有一定熱量,前面犧牲打掩護後方確實可行。


mark3 wrote:
標槍 + Tow II 是反登陸絕佳組合. 加上將來的 大量的 M109 . 這登陸戰會死很多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jYnz2leoo
..(恕刪)


打登陸戰一定要一氣呵成,而且一定要封鎖傷亡消息,巨大傷亡會嚴重影響軍心,最好攻防先吃大量嗎啡後再上。
seeker + pattern-->self control unit

or

seeker + dsp ----> gunner control unit

所以只有熱訊號對標槍的優勢來說是沒甚麼用的. 因為鎖定模式經由pattern unit
很單純換個模式自己導引就會跟TOW一樣, 但是沒辦法射後快速變換陣地. 那買標槍幹嘛?
標槍是上岸後補刀的!


兩棲登陸是很特殊環境, 攻守方都是直線對頭攻擊路徑

以此環境, 以gunner 導引飛彈來說, 若要增加視窗內面積, 必須增加高度俯視.
一個海灘能躲得地方就減少了!

況且TOW來說, 要減少在垂直刻線跳動在0.8mils之內, 所以最好辦法是導引位置與目標夾角越大越好
因為海面不適風平浪靜! 這樣能躲的地方又受限了!

所以大口徑直射武器 可以配置的地區絕對比飛彈多
大口徑精準區射武器也是一樣道理

不知道準則別亂說, 讓大家還沒上岸就把彈藥射完是非常沒良心或是根本的阿共同路人!
macross_sato wrote:
.不知道準則別亂說, 讓大家還沒上岸就把彈藥射完是非常沒良心或是根本的阿共同路人!.(恕刪)


射擊準則為:看不到不打,打不到不打,瞄不準不打。
你沒當過兵?當然實戰中就不知道了,有幾個人在實戰中還記得準則?
美軍實戰中也是瘋狂開火,地獄火像不用錢一樣的猛射。
呵呵~

還扯當兵是要比踢樹嗎?!

瞄不準不打, 現在是她還不讓你鎖,想打就換打屋子模式.
打屋子 模式只要浪一來就跑掉了~

過去準則為何這樣珍惜每一發的意義, 到現在要劈哩啪啦亂打
我想我太老跟時代脫節了, 你們自己去玩吧.

有玩過影像辨識的就知道
在一堆背景中要能找出正確目標,預設的比對pattern的獨特性很重要
這也是macross_sato大指出的教範中為何要選擇那些地方,因為背景中這些特徵是少見、獨特的

系統自動辨識不比人腦可以多重比對環境找出正確的目標
限於系統能力與接戰反應時間及操控容易度
飛彈系統不可能像CD-SEM一類自動量測儀器可以設定多重比對
即使硬體能力夠,戰況也大多不能允許射手慢慢設定目標特徵
這也是為何泳渡的裝甲車不適合以此模式接戰,因為此時沒有獨特的特徵讓系統識別

而若是選擇射手控制模式,那標槍飛彈射後不理的優勢就沒了
只要敵軍有人瞄到飛但飛行軌跡,就可以知道射手位置,那這組人員就算報銷了
難得在本版有這樣有水準的討論!讚聲一下!😊
陳小春2525 wrote:
我是看中科院的熱像...(恕刪)


熱影像儀的影像輪廓沒有可見光影像一般輪廓明顯
除非是對輪廓明顯的大目標或是用上高檔的陣列式高解析影像把小目標與背景區隔開來

用在人力控制的地方,受過訓練的人有能力在熱影像把目標從複雜背景找出來
但用在自動控制方面,不夠清晰的輪廓或特徵,AI找錯目標的機率會大增
標槍飛彈的固定目標模式與對熱源鎖定的攻頂模式已經用在無數次的試射。 以飛彈速度相對於老共05兩棲坦克在一級風浪下的25公里時速。我認為追蹤與鎖定根本不是問題。況且在三級風浪下,它的速度應該都掉到15-18公里。

戰場環境的煙霧與爆炸當然也會影響飛彈的鎖定能力,我認為既然漢光演習都把這個攻擊水上目標的科目做出來,我相信真的開打,也是會這麼作,這次標槍買了上千枚,當然是為了反登陸!
無意冒犯各位.....用漢光演習多場景濃縮成單一場景的"火力展示"作為土共登陸戰時國軍兵力、火力配置討論焦點,是否失焦了?

國軍軍事學術期刊不乏深入討論土共「關節癱瘓突擊」、「多維快速上陸」、「縱深超越打擊」的登陸作戰指導思想及「多層雙超」;包含「平垂多點登陸,多向機動殲敵」、「一點登陸突破,快差速捲分殲」、「兩端登陸突破,快速對進突擊」、「超越登陸主島,由內向外發展」等戰法的文章。

簡單的說,不會有用FGM-148、BGM-71打"泛水"中的兩棲戰車這個場景,而是打灘際的「裝甲突擊運載平臺」、氣墊船以及刺針打地效飛行器、直升機等...

依照土共目前的準則...大型登陸艦運送至距岸50浬地平線外(約92.6公里)換乘,裝甲突擊運載平臺、氣墊船、地效飛行器、直升機垂降等進行「多層立體」登陸。

國軍已公開的反登陸武器射程整理如下

萬劍彈 200公里
雄二飛彈 150 公里以上
雄三飛彈 150 公里以上
魚叉飛彈 140公里以上

雷霆2000
MK45 25-45 公里
MK30 15-30 公里
MK15 7-15 公里

M109A5 22.5公里
M115 16.8公里
M114 15 公里

AGM-114 8公里
FGM-148 75公尺~4.7公里
BGM-71 65 公尺~4.5公里

M60A3 105mm 2公里
CM34 30mm 2公里

如果各位是防衛軍指揮官...火力如何配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