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孝爺 wrote:
觀察勇鷹降落姿態..(恕刪)


莊爺,不問勇鷹。我想問T-34。以訓練角度來看,為什麼空軍不能增加一個提升T-34進場速度科目來銜接勇鷹?

初教機進場90nm,但是應該也可以用100甚至110進場吧?那換訓勇鷹,假設是120?那兩者之間的落差就沒有那麼大。

當然可能襟翼這些翼面控可能不一樣,但光就進場速度熟悉這點來看有什麼不可以做到的嗎?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莊爺,不問勇鷹。我想(恕刪)


我很贊成這樣的想法。

只是初教機這種沒有升力裝置的已經能飛這樣慢降落,

表示速度催一點可能就抬起來了。

而IDF與T5是不同問題, 有升力裝置卻不打滿。

有攻角餘裕卻不用。

所以我一直在想這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到這個速度, 所以不好繼續降。
TW Energy wrote:
我想問T-34。以訓練角度來看,為什麼空軍不能增加一個提升T-34進場速度科目來銜接勇鷹?

初教機進場90nm,但是應該也可以用100甚至110進場吧?那換訓勇鷹,假設是120?那兩者之間的落差就沒有那麼大。

當然可能襟翼這些翼面控可能不一樣,但光就進場速度熟悉這點來看有什麼不可以做到的嗎?

個人猜想......

各型飛機各有其 飛行 及 起降 操作範圍.

如果將 T-34C 90節降落的規範提高至 120節, 接近巡航的 154節 空速, 是否會下滑距離過長 或 地面效應強大而下不去 ? 或 相對高速下, 起落架觸地時增加負荷 降低使用壽命 或 損傷起落架及機翼結構 ?

參考 : 動能跟升力 公式 裡面, 速度 (平方) 佔有重要的因素.


一般, 觸地重飛 有重量的限制, 滿掛炸彈去觸地重飛, 一個不小心觸重了, 將是悲劇.


來看 DHC-4 表演 ( 鼻輪觸地滾行 ) :
但是TX 計畫中一句話 :
Program requirements focus on life-cycle costs rather than just purchase price.

生命週期(操作)成本考量大於購買成本。

這應該是各家拼命以『省油, 航程』,來做最佳化的原因。


維修也是生命週期成本一部分

波音提出的機身設計 除了機鼻之外都是金屬
雖然有違省油大前提 但降低製造和維修成本
謝謝,兩位大大的意思可以理解,稍微思考一下可能還有迎面側面風切等相對的外部因素。

就是如果初教機這樣去操作,還是需要評估。我對飛控技令這些想的還是太過單純。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勇鷹 高教機 將配備至空軍官校 .

部訓機 部份, 可能裝配 AESA 雷達...... ?!


NCSIST is developing an airborne AESA radar for the T-5 Brave Eagle but private Taiwanese firm Tron Future Tech has also bid their gallium nitride based AESA for the program. In 2019 it was announced that Pyras Technology would supply the radar and communications antennas for the platform.


NCSIST --- 中科院
Tron Future Tech --- 創未來科技公司
莊孝爺 wrote:
勇鷹 高教機 將配備(恕刪)


放話文化。台灣的一些企業怎麼想進軍工市場都這麼愛放話。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莊孝爺 wrote:
勇鷹 高教機 將配備(恕刪)


莊爺, 剛剛7:35,

兩批次升空, 好急啊!

去年才習慣幻象這個時候升空,

今年又恢復過去的聲音。

但是45分又繞回來,

50分再繞一圈。

聽聲音好像其中一批一架次是小朋友。

7:58 高音像煮滾水, 原航道回去。

到底是f16還是小朋友還是IDF我快起笑了!
macross_sato wrote:
我很贊成這樣的想法。(恕刪)

孝瑋談軍事有解答了這問題 就是 沉降率
單位時間內 垂直高度的下降率

IDF因為翼構型在低速時 升力不足導致沉降率過高
只好提高速度補足升力 降低沉降率

然後下降速度快 要急煞車 結果又把輪胎煞爆
莊孝爺 wrote:
NCSIST --- 中科院
Tron Future Tech --- 創未來科技公司


去年王董的FB有過這樣的聲明


前陣子「勇鷹」被網友拍到放上很可疑的鼻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