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的主力戰車落後大陸太多,因為軍購預算排擠加上沒錢
陸軍本身看來也不想建置新一代主力戰車,所以一年拖過一年
至於台灣是否需要新一代的主力戰車(並不一定是重型戰車)
也是支持反對都有,我個人見解,陸軍想利用火力強大的武直來殺戰車
在戰術上有很大的疑問,試想老共戰車都登陸了代表海空軍玩完了
阿帕契眼鏡蛇能有多大機會接近
另一方面我方戰車又無法與老共主力戰車對幹
所以想來由單兵操作或車載的反坦克飛彈就能以小博大
不一定要求把坦克砲塔炸到半空中,讓坦克失去移動能力就不錯
反坦克飛彈屬防禦性武器,除了老美以外有些國家的性能也不錯
買這種武器存為自衛,軍購阻力會小一些,多買幾套尤其是單兵攜帶發射的
在高度城市化的台灣有較大機會威脅老共的坦克
目前台灣擁有的標槍反裝甲飛彈大約在五百枚左右
數量真的太少也不是所有地面部隊都能配發
話說咱的105如何打得過老共的120
敢在灘頭上等老共,那簡直跟自殺沒兩樣
機甲部隊 wrote:
買這種武器存為自衛,軍購阻力會小一些,多買幾套尤其是單兵攜帶發射的
在高度城市化的台灣有較大機會威脅老共的坦克,各位怎麼看...(恕刪)
當你只剩這種武器時 通常都已經全盤皆輸了
如果你想反登陸作戰 還是需要利用載具掩護步兵
當你只剩下這種武器 這表示你只剩下游擊戰的價值
在中東 你游擊部隊可以往其他國家逃 在台灣 你只能選擇沒加蓋的太平洋
八年抗戰 國軍可以玩游擊戰 因為土地很多 可以慢慢遊玩
游擊部隊可以打決定性的戰役嗎? 很難 而且台灣的戰鬥計畫是要撐到美軍支援
武器及戰術的選擇都是以美軍軍援為戰略前提
雖然這類武器對於坦克威脅很大 但是當你發彈的同時就等同曝露你的位置 你必須不斷移動
攻擊運補性質的部隊還好 但是攻擊正面部隊就得有一起死的覺悟
另一個問題就是彈數 通常單兵反裝甲武器能攜帶的彈藥不多
戰車 武直 機動性上都比反坦克火箭優秀 裝彈量也更大
更重要的是如果台灣想打反登陸 反陣地 勢必需要這類重型武器
另外 台灣已經有自製的紅隼反裝甲火箭
單兵反裝甲武器與機動武裝載具在戰術上的地位不同
單兵武器頂多起到騷擾跟延緩攻勢 但是起不了決定戰役勝敗的作用
就像八年抗戰 或許打了很多場勝仗的游擊戰 但是主戰役打輸就是打輸就是得後撤
如果對手是美國這種重視人命的民主國家還可以用傷亡數來逼他們撤退
但如果對手是不計代價的國家就沒用
----
美軍不是正義之師 只看誰對他有利 當台灣軍只剩下游擊隊性質的反抗軍
美軍甚至可能協助共軍剿滅台灣軍
要佔領敵國領土 必須要靠陸軍達成。所以強如美國 也是要由陸軍打地面戰 完成佔領。因此共軍要完成統一 除非台灣未戰先降 都要把部隊送上台灣打。面對國軍強大的防空、反艦能力 共軍必須先打擊壓制 取得制空、制海、制電磁權 才能確保兩棲登陸和側應的空機降能成功 取得灘岸港口 以利後續集團軍裝甲集群下卸。所以國軍部隊 可能缺乏空優 或暴露在敵空中打擊下 部隊機動 防禦 集結區 勤務區...都有受襲可能。
主戰車是陸軍的火力骨幹 美蘇都是如此。國軍在地面作戰也是依賴主戰車 遂行反登陸、反空降...等諸多任務。但面對明顯優於我軍之對岸主戰車 和未來有限的國防預算 國軍應如何?
1:預算或採購阻礙 無法取得新式戰車、甲車。將現有裝備 以性能提升方式升級 再戰很多年。
2:若無法升級 要抗衡共軍 只能退一步強化反裝甲戰力。營、旅級要有反裝甲編制編裝 以輪型裝甲車或悍馬車為載台 做為反坦克飛彈和野戰防空飛彈載具。強化反裝甲和旅以下野戰防空。
4:作為陸軍的主要構成份子 2條腿的步兵 只要有飯吃 槍彈扛上扒扒走 走那打那 。因此沒強猛的mbt 至少強化連級的反裝甲能力 配備能對抗共軍的反裝甲火箭。當沒有戰甲車援護 面對敵戰甲車時 至少能反撃 火箭彈也可做其他用途。
台灣這樣複雜多變的地形 陸軍都無視台灣橋樑道路品質 讓m60這貨四處跑。何況中共馬力更大 車重稍輕的新式主戰車呢?若台灣MBT無力對抗老共 好歹錢拿來搞反坦克飛彈、火箭彈 加強加量配置 不要MBT輸了 連地面部隊的火箭彈質、量都比伊斯蘭國之流的恐怖份子還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