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聯邦為什麽要每年進行紅場閱兵,慶祝衛國戰爭勝利?

一個1991年成立的國家,慶祝一場70年前結束的戰爭,搞笑嗎?
衛國戰爭是蘇聯打的,和俄羅斯沒什麽關系

胡青羊 wrote:
一個1991年成立...(恕刪)


青羊同志

因為他們死了2700萬人,其中可能很多是現在俄羅斯人的父輩或祖父。


白羊 上


0110101 1001010
衛國戰爭總共有2次

一次是1812年 圖庫佐夫將軍擊敗拿破崙,之後俄羅斯成為歐洲憲兵

另一次才是二次世界大戰 的第二次衛國戰爭

另外俄羅斯不是1991年才有的,是1200年前建立的

俄羅斯歷史上是西元800年左右北方的斯拉夫人部落,請來瓦良格人日耳曼雇傭兵統一東斯拉夫人部落

988年發生一件大事情佛拉基米爾大公受洗信了東羅馬帝國的東正教,這是在俄羅斯歷史上998年被訂為羅斯受洗

在17世紀瓦西里三世宣布莫斯科公國繼承東羅馬帝國

後來伊凡四世第一個自稱沙皇,意思為凱薩,莫斯科市第三羅馬繼承拜占庭帝國

莫斯科在886年前的今年是由基輔羅斯王子丹尼爾下面的一個大公叫尤里多爾葛魯基建立的,後來基輔羅斯滅亡後政治中心轉移到佛拉基米爾,後來是莫斯科,在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以後的時期是聖彼得堡,蘇聯時代再轉移到莫斯科




--------------題外話

莫斯科曾經被這些國家入侵-其實都有資格稱為衛國戰爭,只不過前兩次是最為人知道的

1327年蒙古帝國-脫脫迷思入侵 這背景是發生在基輔羅斯被金帳和滅亡後俄羅斯境內一個公國叫特維爾大公國,第一次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後來又被金帳汗脫脫迷思壓回去屠城

土耳其附庸國-克里米亞汗國 在莫斯科大屠殺數十萬後來被伊凡雷帝擊退

1612年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被波蘭占領
波蘭入侵俄羅斯長達300年時間,波蘭還連續扶植了三個假沙皇,後來在米寧和波查爾斯基起義推翻了波蘭人對莫斯科的統治
,然後波蘭逐漸被削弱最後被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三國瓜分,這過程長達300年

1812年的拿破崙也是統一整個歐洲最後兵敗俄羅斯,慘遭滑鐵盧,完成這一個業績的事庫圖佐夫將軍 在第一次衛國戰爭中貢獻非常大,莫斯科被人放火燒了

再來就是二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這段大家都很熟了我就不說了,主要指揮官是朱可夫,在第二次大戰的衛國戰爭中的影響很大


abc003 wrote:
衛國戰爭總共有2次
...(恕刪)

如你所說,拿破崙是沙皇軍隊打敗的,希特勒是蘇联紅軍打敗的,与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有關係嗎?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無人,漢道昌。 陛下之壽三千霜, 但歌大風雲飛揚, 安用猛士兮守四方。 胡無人,漢道昌。
往事越百年 wrote:
如你所說,拿破崙是...(恕刪)


那你要看法國第五共和國政權被推翻幾次了,和今日的法國有關係嗎?

為什麼叫做"第五"共和國 是因為他之前的政府被推翻過5次 最後一次是戴高樂建立的

查理曼帝國和法國人什麼關係?

同樣的道理中國和漢唐盛世有什麼關係?那跟今日中國也沒關係嗎?

說拿破崙是沙皇家軍隊打敗的,其實是錯的,因為亞歷山大一世在當時做了很多錯誤的決定,而且不斷干預介入軍事專業的判斷,導致在奧地利那些戰役都沒檔下拿破崙,最後是圖庫佐夫的指揮戰勝了拿破崙,還有每一個俄羅斯人民的參予和犧牲,這不能完全歸功於沙皇。

但是神聖同盟的盟主最後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騎著白馬在巴黎凱旋,大家沒想到圖庫佐夫才是整場戰役最大功勞

許多俄羅斯人的祖父或父親都在二次大戰衛國戰爭犧牲而死亡,做為兒子和孫子輩怎麼會沒關係?

俄羅斯人民才是最大功勞
abc003 wrote:
那你要看法國第五共...(恕刪)




毀掉拿破崙帝國--莫斯科大火改寫歐洲歷史
  19世紀初,法俄兩國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矛盾日趨尖銳。1804年拿破崙創建法蘭西第一帝國後,開始了同英、俄等“反法同盟”國家的交戰。拿破崙的主要目標是英國,但由於強大的英國難以一下被消滅,他決定先對俄國展開攻勢。在他看來,只要戰勝俄國,就會打掉英國的一隻翅膀,也將取得對英國的最後勝利。
  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率領近60萬軍隊侵入俄國。他沒從俄國首都聖彼德堡開刀,而是單刀直入,直取俄國心臟莫斯科。他想借助佔領莫斯科來孤立幾百公里外的聖彼德堡,然後等待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投降。戰爭一開始,俄國軍隊屢遭失敗,喪失大片國土。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處的博羅季諾,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指揮12萬俄軍同法軍展開著名的“博羅季諾會戰”,在戰鬥中俄軍死傷慘重,損失約4萬人。為保存俄軍有生力量,庫圖佐夫被迫決定放棄莫斯科向後方轉移,伺機再同法軍作戰。9月14日,莫斯科城裏部分居民隨同軍隊一道,撤離莫斯科。
  9月15日清晨,歷史性的時刻到了,拿破崙騎馬帶隊浩浩蕩蕩進入莫斯科城,但此時的莫斯科看上去卻像一座空城,除了趁火打劫的俄國農民,法軍在空蕩蕩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居民。法軍進城之後又展開另一輪“攻勢”,挨家挨戶搜索食物、財寶和女人。佔領了莫斯科後,法軍每個分隊都有了正規的營房,得到了充足的食物,法軍士兵都感到很振奮,認為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此時的拿破崙也認為可以靜靜地等待亞歷山大來投降,然而法國人的美夢才做了一天就破滅了。
  克里姆林宮陷入一片火海
  16日夜,拿破崙正在克里姆林宮休息,突然一名副官走到近前把他叫醒,神色慌張地說:“陛下,莫斯科全城都燒起來啦!”拿破崙匆忙穿好衣服,透過克里姆林宮的窗戶向外眺望,只見莫斯科全城烈焰騰空,一片火海。這位法國皇帝頓時驚得面如土色,連聲叫道:“多麼可怕的景象!”此時正趕上狂風大作,火勢更加猛烈。克里姆林宮附近、莫斯科河南岸一帶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風飛,煙焰滿天。最後,連克里姆林宮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
  在侍衛的攙扶下,拿破崙逃離一片火海的克里姆林宮。此時,莫斯科城內已經亂成一團。火焰聲、房屋倒塌聲、士兵的奔跑和尖叫聲夾雜在一起。當城中的法軍穩住陣腳,開始有組織地進行滅火時,他們才發現,全城所有的滅火器具都被破壞了。法國士兵們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在民房中翻箱倒櫃也找不到一個水桶。法軍指揮官只好組織士兵排成行,利用行軍提桶和每個人的軍帽遞水,但在熊熊大火面前,這點水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於是法軍乾脆動用炸藥,想用爆炸隔斷火路;但火從四面八方而起,斷了東路,來了西路,毫無辦法。法國人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大部分糧草、大炮和槍械,還有住所慢慢化為灰燼。
  在俄羅斯愛國詩人的筆下,這場大火被賦予了擬人化的色彩,它就像一個勇敢的戰士,把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大軍趕出莫斯科。但是俄羅斯人又不得不面對一個慘烈的現實:一個美麗的城市毀於一旦。大火一直燒了好幾天,直到一場暴雨來到,火才漸趨熄滅。這場大火幾乎使莫斯科全城的古代建築、古物、園林都化為灰燼。1812年以前,莫斯科有3萬幢房屋,火後剩下不到5000幢,全城著火面積有3/4。在大火中被燒死和燒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灰燼中隨時都能發現屍體。
  從莫斯科到巴黎,法軍一潰千里
  被大火趕出莫斯科的拿破崙仍沒有死心,他認為俄國軍隊所剩無幾,莫斯科已成廢墟,聖彼德堡唾手可得,亞歷山大肯定會來求和。他派了使者找沙皇商議停戰,亞歷山大斬釘截鐵地回答:只要俄國疆土上還存在一名法國士兵,就不議和!
  隨著嚴冬的來臨,加上大火使法軍補給嚴重緊張,拿破崙不得不決定撤退,而此時他的60萬大軍只剩下了10萬出頭。11月14日,撤退的拿破崙大軍被第聶伯河攔住去路,而此時庫圖佐夫的追兵逐漸逼近。由於橋樑已被俄軍破壞,拿破崙強迫士兵下水架設簡易橋,由於天氣寒冷,所有下水建造浮橋的人都凍死了,最後只剩下1萬多名士兵跟隨拿破崙狼狽逃回國內。拿破崙還沒來得及恢復元氣,1814年3月,亞歷山大率反法聯軍進入巴黎,迫使拿破崙下臺。
  大火改變了歐洲歷史
  大火之後留下的謎團至今一直困擾著人們,是誰點起這把火的呢?主流觀點認為這場大火是庫圖佐夫精心策劃的。他要讓法軍舒舒服服住到莫斯科,等法軍把所有的輜重都安頓到城內以後,再將它們一把火燒掉。那些打劫的“農民”就是縱火者,其中一部分是沙皇敕令赦免出獄的政治犯和刑事犯,為了立功,他們樂於執行這道命令。
  拿破崙認為,“放火燒城”是莫斯科總督羅斯托普金蓄意計畫和部署的“瘋狂做法”。因為當人們企圖救火時才發現,羅斯托普金事先把一切消防水龍和滅火器具都運走了。另外,全城各處同時起火,顯然有計劃有預謀;據說羅斯托普金本人也承認,是他親自下令放火燒城的。一些俄國人也認為這場大火是他們自己放的。在他們看來,這是一次勇敢的“焦土政策”,表明俄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抵抗外敵入侵。
  但也有人認為,法國士兵對莫斯科大火負有直接責任。拿破崙的士兵“夜進私宅,點起蠟燭頭、火把和柴火照明”,不慎釀成災難。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小說《戰爭與和平》中即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大火是喝醉了的法國士兵造成的。他的推斷依據是:莫斯科這座始建於1156年的俄羅斯古都,地處森林稠密的東歐平原,數百年來人們習慣以木結構為城市建築的骨幹,故有“木屋市”的別名。一直到17世紀末,全城除了克里姆林宮等少數石建築,木屋仍比比皆是,就連沙皇的其他宮殿也保持著傳統的木結構風格。當拿破崙率軍入城時,那些法國士兵並不瞭解莫斯科城內這些情況,因粗心大意而釀成火災。
  不管起火原因究竟如何,這場大火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它直接導致了拿破崙帝國的衰弱直至滅亡。正如德國評論家弗朗茨•梅林所說,“莫斯科的大火開始了一個時代”。





博羅金諾戰役

博羅金諾之戰 (俄語: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 法語:Bataille de la Moskowa) (1812年9月7日[1]) 是所有拿破崙戰爭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單日戰鬥,超過二十五萬士兵投進了戰場,造成至少七萬人死傷。由法皇拿破崙一世所領導的法軍對陣俄羅斯帝國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率領的俄軍。

戰鬥發生在莫扎伊斯克鎮以西的博羅金諾村附近。法軍雖然奪取了各個重要據點,俄軍也因戰略考量和差劣的軍隊素質被迫撤退,戰果卻沒有讓拿破崙有半點高興。這次戰鬥是拿破崙在俄羅斯境內的最後一次攻勢,是侵俄戰役中的轉捩點。
當法軍於1812年6月進攻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宣告發動一場衞國戰爭來保衛祖國,俄軍便向著波蘭邊界集結,但因法軍快速挺進而後退。俄軍統帥巴克萊·德托利伯爵數次嘗試建立一條防線,都因為法軍的快速進軍而失敗。 拿破崙從維捷布斯克率領軍隊出發,打算在開闊地上一舉殲滅俄軍。但是法軍離他們的補給基地考那斯已有九百二十五公里遠,這讓俄軍有機會攻擊法軍過度延長的補給線。儘管如此,拿破崙還是希望打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拿破崙一世於博羅金諾高地,作於1897年

法皇親自領導的中央法軍在渡過尼曼河時有著將近286,000人,但在戰役開始之初這個數字卻只剩下161,475人,大多數的士兵死於飢餓和疾病。 俄軍不斷地後退,使沙皇認為巴克萊·德托利伯爵無心應戰,便把他撤換。新任俄軍統帥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終在距離莫斯科約125公里處建立了防禦陣地。他在博羅金諾村旁選了一片非常適合防守的土地,從9月3日起加強各樣工事,防線中央徧右處構築了Rayevski堡,左方則建立三個 V 字形狀的「巴格拉基昂突角堡」。

俄軍投入180個步兵營、164個騎兵營、20個團的哥薩克騎兵,和55個砲兵旅(共673門火砲),總共103,800人。但七千人的哥薩克騎兵和一萬人的俄羅斯民兵並未直接參與戰鬥,而是在戰後被分編到已耗損的正規步兵營當中。在637門火砲中,有300門只被當作預備火砲,而且其中大多數從未在實戰中使用過。 法軍兵力有214個步兵營、317個騎兵營,和587門火砲,總共124,000人。然而,有著30個步兵營、24個騎兵營,和109門火砲,總共18,500人的帝國近衛軍卻沒有上陣作戰。
戰前序幕
博羅金諾戰役,作於一八四三年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於1812年8月29日接管俄軍。這位高齡67歲的老元帥缺乏對現代戰爭的經驗並且他的軍事才能也不被當時的人們認為能跟拿破崙一較高下。但是,他卻比前任指揮官巴克萊·德托利更受到歡迎,因為他是個正統的俄國人,沒有日耳曼的血統,而且被認為更能勝任防禦作戰。或許庫圖佐夫最大的優點在於軍隊對他是完全的忠誠,而且有著眾多的副官來提供意見。接掌帥印的隔天,也就是8月30日,庫圖佐夫下達了另外一個撤退命令,要求軍隊退守至格夏特斯克。於那時法軍和俄軍的軍力之比已從原先的三比一降到了五比四。之所以選擇博羅金諾則是因為在莫斯科之前它是最佳的防守地點。俄軍最初部屬在新完工的斯摩棱斯克公路(拿破崙預計用於前進莫斯科的道路)的南邊。在部隊的左邊,鄰近舍瓦爾金諾的一個小山丘上,聳立著一個五角形的防禦工事。儘管法軍是從村莊的西面和南面發起進攻,卻也不免遇到血腥的抵抗。

於9月4日當若阿尚·繆拉帶領的法軍遇上Konovnitzyn率領的俄軍時,戰鬥正式展開。當右翼受到威脅時,俄軍最終被迫撤退至Kolorzkoi Cloister。戰鬥於5日繼續進行著,但是Konovnitzyn的右翼因歐仁·博阿爾內親王所率領第四軍的到來而再一次地受到威脅。俄軍只好後退至舍瓦爾金諾多面堡,在那裡一場激烈的戰鬥展開了。繆拉帶領南索蒂(Nansouty)的第一騎兵隊和蒙布隆(Montbrun)的第二騎兵隊,以及支援他的康龐(Compan)第一步兵師進攻多面堡。同時約瑟夫·波尼亞特夫斯基的步兵也從南面向多面堡發起進攻。法軍損失了將近4,000人才將舍瓦爾金諾多面堡拿下,俄軍也有7,000多人的傷亡。

法軍突然從西面進擊並拿下舍瓦爾金諾多面堡使俄軍陷入一片混亂。俄軍的左翼被擊潰,只好向東撤退,在一個名為烏季扎(Utitza )的村莊重新設立替代據點。然而此時俄軍左翼已完全被清空等待敵人來包抄。
戰鬥
軍隊部署

俄軍陣地包含了幾個位於莫斯科河東岸互相不連貫的防禦工事,沿著支流科洛恰(Kolocha)的河岸直到烏季扎。在俄軍的左翼和正中有著濃密的森林,這對俄軍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它加大了法軍在此佈署和調度軍隊的難度。俄軍的正面是Raevsky多面堡,一個巨大的防禦工事,架著19門12磅加農砲,有著對科洛恰河良好的視野。

庫圖佐夫打算從博羅金諾的北部跨越科洛恰河去攻擊法軍的左翼,然後從後方包抄法軍本部。這解釋了為什麼最具攻擊力的第一軍被派至已經夠強大的右面。巴格拉基昂率領的第二軍預計是要守住脆弱的左面,但不得不讓他的左翼暴露在敵人的砲火之下。儘管元帥的部下不斷請求重新部屬軍隊,但是庫圖佐夫並不因此改變他原本的計畫。因此,當俄軍的戰鬥從攻擊性質轉變成防禦性質的時候,早先駐紮在右面的眾多火砲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實力。反觀法軍,他的火砲部隊恰恰是贏得戰鬥的關鍵。
巴格拉基昂凸角堡

也許是拿破崙進入俄羅斯後常常發病,影響了他的判斷力,當他面對俄軍防線時像失去了往常在戰場上的能力。儘管陸軍元帥路易·尼古拉·達武建議他從俄軍相對較弱的左翼包抄,皇帝命令法軍從正面強攻俄軍,把攻擊俄軍左翼的事交給了波尼亞特夫斯基親王和他相對較弱的第五軍。法軍最初的攻勢是想拿下三個稱為巴格拉基昂凸角堡的俄軍據點。這些防禦工事守護著俄軍沒有地形優勢的左翼。而這些凸角堡本身也有來自後方Semyanovskaya村的砲兵支援。
南索蒂率領騎兵隊進攻俄國擲彈兵,作於1912年.

戰鬥開始於0600時,102門軍火砲隆隆地向俄軍中央發射砲彈。達武元帥命令康龐進攻最南方的一個凸角堡,和讓德薩耶(Dessaix)在部隊的左翼列隊。當康龐從科洛恰河岸的樹林裡率領軍隊出來時,他的部隊遭受到了俄軍猛烈的砲火,以至於康龐自己和德薩耶雙雙負傷。 當達武元帥看到部隊陷入一團混亂時,親自帶領第五十七旅向前突擊,直到自己的座騎在他腿下中彈倒下。索爾比埃(Sorbier)將軍看到元帥如此重地墜落下馬,認為他已經陣亡了。然而當瑞普(Rapp)將軍前來接替達武的職務時才發現他還活著,並且再次帶領部隊往前衝。瑞普自己則是在他軍旅生涯的第22次受傷前,率領第六十一旅向前推進。 於0730時,達武元帥已經控制住了三個凸角堡。俄軍的巴格拉基昂親王隨即發起一次反攻,卻被米歇爾·內伊元帥的第二十四團給瓦解,而宣告失敗。巴格拉基昂雖然對德托利不太欣賞,但是還是跳過庫圖佐夫,直接向德托利求援。德托利沒有拒絕巴格拉基昂的請求,用最快的速度傳令下去,要求6個防衛團、8個擲彈兵營、24門12磅砲以全速去支援前線。

在這混亂的戰場上,法軍和俄軍衝進伸手不見五指的濃煙中,然後恐怖的火砲和步槍子彈重重地擊落在他們身上,就算是以拿破崙時代的眼光來看,都是一場極為血腥的戰鬥。步兵和騎兵得要艱難地越過成堆的屍體還有一大群中彈的士兵。繆拉親王跟他的騎兵在凸角堡的周圍前進,想要攻擊巴格拉基昂的步兵,但卻遇到了由杜卡(Duka)率領的第二胸甲騎兵和支援他的內維羅夫斯基(Neverovsky)的步兵。德托利的援軍則是被送進了斷垣殘壁之中,被法軍的火砲給粉粹,使得法軍在1130時佔領了俄軍的前線陣地。沙塵、煙霧、混亂,還有疲勞,都讓法國的元帥們(繆拉、達武、內伊)無法正確掌控戰場上的情況,以至於沒人曉得在俄軍撤退前法軍有大好機會一舉殲滅已經無力再戰的敵軍。 下午,由繆拉率領的步兵和騎兵聯合攻擊,突破俄軍防線,兩奪Raevsky堡。俄軍只得投入預備隊作戰,法、俄兩軍就陷入了一場血淋淋不斷消耗的混戰中。眼看俄軍漸漸不支,拿破崙卻沒有讓他的皇帝近衛軍出戰,因為他怕戰事會延續至第二天。俄軍最終的反擊遭到法軍火砲所粉碎。到了晚上,雙方都收兵重整。當晚庫圖佐夫與他的幕僚商議後,決定撤退,第二天不再與法軍作戰,讓拿破崙奪得莫斯科,因為他認為俄軍已無力再戰,不惜代價的保衛莫斯科,還不如保存戰力來得重要。從事後看,這是個明智的決定。
統計

歷史學者 Adam Zamoyski 推算法軍有約2萬8千人傷亡,包括48名將領。有些學者估計傷亡人數更高達5萬人。俄軍的損失估算約3萬8500人至5萬8千人,但廣受學者們接納的是4萬5千人。如果取最小的傷亡數合計(法軍2萬8千和俄軍3萬8500),兩軍共有6萬6500人傷亡。這足以讓博羅金諾之戰成為人類歷史中最血腥的一天戰鬥,超過了坎尼會戰(約6萬5千人傷亡)。雖然還有其他戰事結束時有更大的傷亡人數,但沒有像博羅金諾一樣,一天戰鬥後,有這麼多士兵傷亡。

據 Adam Zamoyski 計算,法軍步兵共發射了1,400,000發彈藥,每分鐘約2千3百發。砲兵也發射了6萬至9萬1千枚砲彈。
怎麼好像沒人看出樓主在嘲諷。


這麼說好了,俄羅斯直接繼承蘇聯的母體,而且並不受其他國家質疑,那麼他繼承蘇聯的法統應該不存在問題。

但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始終未正視台灣(中華民國政權)仍存續的事實,故意把你當空氣,裝做沒看到。
或是歪曲歷史,把明明沒出什麼力,大部分時間在「養精蓄銳」和「扯後腿」的新四軍、八路、東北抗聯吹捧的比天還高。

這就是俄羅斯版的「對法西斯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版的最大差異所在。

rrcorp wrote:
怎麼好像沒人看出樓...(恕刪)


說得好
在我們看來,中國慶祝紀念抗戰70週年有點不倫不類的
因為他沒消滅中華民國
假設中華民國被滅了
就真正繼承了中國母體,這時也不必爭論是誰打的這場戰役
這時以一個中國名義,來慶祝紀念才真正名正言順。

又假設
如果台灣成獨立國,,照獨派說法
台灣根本沒抗戰也就不必慶祝紀念抗戰勝利了
台灣歷史要重寫
神話+原住民史+移民史+反抗異族統治史等
wanga wrote:
說得好在我們看來,...(恕刪)


真搞笑,我们明明纪念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又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不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胜利,不知道有些人有什么可酸的。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国民党共产党,毛泽东蒋介石,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不管谁抗日都是我们的英雄,历史自有定论,为什么我们庆祝会不伦不类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