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16 讓台灣F16下達攻擊命令只要按一個鈕

戰術資料鏈終端機 link-16

Metal 教官的文章, 已經同意轉載

戰術資料鏈終端機 link-16

在戰場上,能夠掌握全般戰況是整體作戰成功的重要關鍵。單打獨鬥的機會很少了,個人英雄主義也不太派的上用場,所以戰鬥飛行開始重視小隊的戰術,最少是兩機的戰術,所以戰鬥機除了雙座飛儀器,很少有單機訓練的課目。視距內的戰術,只是在目視能力所及的空間飛行。可是武器的性能提升到視距之外,小隊的戰術也就跟著向外延伸,飛行的動作雖然還是一樣,可是空間變的更大了,戰術不能只靠飛行員的視力,小隊的每一個飛行員還要能夠報出空中的態勢,還要有戰管管制人員將所需的戰況適時的提供,以往飛行員的戰況掌握只能由長僚機間及戰管的戰術通話傳遞,每一個成員以語音的方式傳達戰場的戰況,聽到報出的戰術通話,在腦中構建出包含敵機的每一架飛機相對的位置。

戰機雖然也有雷達,不過距離、角度、範圍都有限,能夠掌握的資料實在太少。管制官提供的資料也會有延時,指管的能力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小隊之間也只有很簡單資料傳輸能力,所以在執行戰術動作時,還是很依賴戰術通話。飛行員、管制官運用這些語音的對話,是依據雷達幕上的顯示,轉換成術語報出。每一個人再依據所聽到的,轉換成整體的戰況,兩架飛機還好比較單純,可是在多機戰場時,這麼多的飛機在天上,這可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待清楚的,要是多問一句,就表示要佔據了其他人溝通的時間。哪一個人要是聽不清楚,就……慘了。

之前在空用武器介紹──視距外飛彈 提過飛彈防禦的概念,在空戰中由於視距外飛彈的作用原理,「飛彈的最大射程如果以對頭的情況說明:就是(飛機的動能+位能)+(飛彈的動能+位能)+(目標機的動能-位能)。飛機與目標的接近速度越快,可以增加射程,也就是對頭的目標射程最大,同航向的目標射程最小;飛機在較高的高度攻擊低位的目標,相互的高度差越大,射程就越遠;飛彈的燃燒時間長代表可加的速度越大,體積小重量輕也有利加速,這些是有關飛彈射程的因素。如果在最大射程發射飛彈,只要一點小小的改變就可以讓飛彈的射擊失誤了。

例如改變航向、高度、減速,都可能使小程縮短。」為了要執行視距外飛彈防禦,有些狀況時要轉離敵機。轉向敵機是所謂的熱邊,轉離就是冷邊,這個轉離的防禦操作就稱為「COLD OPS.」。在戰術上,當然是要能先求自保,才可以伺機求勝。可是COLD OPS.就代表飛行員的戰況資訊就只有從其他飛行員或是由戰管以語音的方式提供。這些戰況發展的極快,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達許多的資訊,講的要讓人聽的懂,聽的要能在腦中建構出一個空中戰況的圖像。這是要花很多時間、很多磨練、很多思考與訓練,很不容易學,但是這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在這個階段要花好大的功夫,也是很令人挫折的課目。

有了戰術資料鏈路,所有的戰況都可以顯示在座艙內的多功能顯示幕(MFD)上,戰術小隊各機的位置清清楚楚的,整體的戰況也是一目了然,下達攻擊命令也只要按一個鈕,戰術執行與戰果也能馬上得知,更進一步的是每一架飛機武器的情況也能掌握,戰場的管理能更有效率,多機戰術、多機種戰術甚至於是多兵種的聯合作戰都能有效的發揮。有了這個系統,簡直就是練成了全真派的北斗大陣,戰力大幅的提升了好幾個等級。

F-16將全機隊的飛機都安裝這一套「戰術資料鏈終端機」系統,雖然還是不能與美方及NATO成員國的LINK-16同步,但是,光是所有的F-16都能安裝,就能使空軍整體作戰的能力大幅的提升了。
好文章,多謝大哥分享.

感覺這篇會讓很多爭論劃下句點. 值得大家細讀

ericjean7 wrote:
好文章,多謝大哥分...(恕刪)


多謝, 另外這篇說 F16 如何做狗戰 BFM

F-16的換裝訓練一開始當然也是基礎的課目,起飛落地、性能、儀器、編隊,這個階段因為換裝F-16的人員都已經具備基礎操作的能力了,所以大約只有4架次意思意思就放單飛了。

然後,就開始空對空從BFM基礎攻防最多大約攻擊與防禦各有7架次,帶飛前2~3架次由教官帶飛,後面幾課都是單座。這個課目是最重要的基礎,內容分類的很細,從武器系統檢查、距離判斷(RANGING)、攻擊追瞄、光點控制、脫離動作、大G操作、能量操作、攻擊轉彎切入(TURN CIRCLE ENTRY)、相對位置判斷與操作、接戰規則與安全規定…等。

平常機場附近都會有航路的規劃,在離到場的航路,會有其他的航空器、民航機經過,所以,進出航的規劃一定要避開可以碰撞的危險,離到場就不適合做一些高度、方位變化比較大的立體大G操作的課目。但如果在離場時,只是做一些平飛轉彎,對戰鬥機訓練,實在沒有太大的戰術訓練效果,所以,在離到場的程序上,一些比較不會有太大高度變化的課目,可以利用這樣在進出航時就可以執行。LUKE基地的離到場就依照戰機訓練的需要,將離到場的航線規劃成一個2000呎的空層,並與民航機的航道做適當的隔離。戰機就可以在空層中,執行武器系統檢查、距離判斷(RANGING)、攻擊追瞄、光點控制…長機按出航操作,僚機就以長機為目標機做課目的練習。就不用將油量浪費在一些平飛大轉彎的簡單課目,相對的到空域就可以多飛上比較飛行訓練上就能有更好的效率。

BFM分為攻擊與防禦,課目在表定上各有7架次,不過一般都會多飛幾架次,有些是課目未完成,有些是不及格,大體上這個課目的內容跟T-38也沒有太大的區別,一樣的9000、6000、3000呎佔位攻擊。不過,F-16戰機的性能好得太多了,而且武器系統也複雜的多,G力也大,操作動作快,當然飛行的反應要求也得快速得多,戰況發展變數也多。所以,光是攻擊我就多飛了3架次才飛完,要是再有一架次不及格,就得打包回國了。

早期換裝,F-16執行對空可以攜掛的武器就只有AIM-9L/M及機砲,這兩種武器都是近戰才能使用,雖然,不是視距外的武器,不過,AIM-9L/M的射程與性能比早年使用的AIM-9P的性能好的多,尤其是能夠對頭發射,在射程上也大,如果能配合雷達將目標鎖定後發射,在空中近戰時,要是能夠有效的運用,還是非常犀利的。

武器的效能是否能夠有效的發揮,這就要看武器系統整合與人機介面的設計是否能適應複雜戰況。F-16發展出了抬頭顯示器HUD以及HOTAS武器整合系統,抬頭顯示器除了在航行操作時可以顯示飛行的姿態,還可以顯示重要的操作數據以及航行資訊。

以前傳統武器系統的設計,要發射飛彈,得操作好幾個電門及按鈕,有些電門不能太早開啟,否則可能造成意外。有時在大G動作時,想要一邊飛一邊去按電門,跟本不可能。有時有多目標的情況,也得一枚發射完成後才能轉換目標,要再發射武器,所有的武器電門還得而操作一遍,非常浪費時間,而且要是被敵人發現有武器發射,當然會採取防禦的動作,就很可能會延誤作戰的時機,無法獲得有利的戰果。F-16有了這個先進的武器系統,大幅的提升了多機攻擊的能力,在戰術上增加了許多優勢。

HUD在作戰模式,還有武器的參數,可以讓飛行員清楚的掌握飛行情況與武器參數,飛機有了這個功能,飛行員不但能有效掌握飛行的狀況,還能夠準確的掌握武器彈著,明確的判定武器發射是否有效,也就能夠使武器的可靠性與彈藥的使用更加的精確,不至於浪費寶貴的武器。領隊對於戰場管理與編隊成員的武器掌握,也能夠更有效率,相對的也能在戰術目標的達成能有更好的主導能力。

HOTAS是將各種武器的選擇、設定、操作、發射,予以整合在駕駛桿及油門上,各種武器的操作,在地面要先完成設定,空中可能遭遇各種不同的狀況,光靠駕駛桿及油門上各有10個不同功能的電門,只用兩個手就能完全應付,這個程序當然就得非常的複雜,兩隻手的十根手指頭,個個都有不同的功能,這就得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熟練的運用在各種情況下。這個手指的動作還有一個特別的學問「SWITCHOLOGY」,以往傳統的電門大多是OFF- ON,有些還有NEUTRAL位置。F-16的油門與駕駛桿上的電門,大多是四個方向的,在油門上還有一個類似滑鼠的轉盤,由左手的大姆指操控,可以控制雷達天線的角度與位置。由於許多的功能是要兩手互相搭配才能完成,所以,不單是要花許多時間研究TO、教範、手冊,還要多利用模擬機,讓兩手的手指能相互配合,習慣各種功能的操作。

許多的戰機為了減輕飛行員的負荷,將任務功能由電腦負責辨識分類簡化操作。但是,F-16的設計並不是以電腦來替飛行員做決策,所以在武器系統的設計上飛行員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訓練,雖然系統設計的非常複雜,不過,對於複雜的戰場與多變的戰況,當然應該要有不同的對應方式,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例如在電戰的環境下,電磁波的功率、距離與時間是關鍵的因素,功率大就能形成優勢,使用雷達如果以大範圍的掃瞄模式,掃瞄時間會長,功率也不集中,效果當然不好,要是能夠把握在這個點上掃瞄,就能集中功率,也能比較快速的鎖定目標。

BFM的防禦其實真的比攻擊難的多,攻擊課目,目標就在前方,頭一抬,眼睛就可以看得到,座艙前還有個抬頭顯示器,所需要的操作數據,很輕鬆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的。防禦時,攻擊機的位置在後側方,操作時,防禦轉彎的企圖是擺脫攻擊機的機頭,對空武器的威脅,就是機頭的方向發射,也就是防禦操作的參考判斷依據。防禦又是被動的情況下,只能依據攻擊機的相對位置與飛行的姿態判斷對手的能量情況,再做出適當的處置。攻擊機的距離、方位、角度、相對姿態、能量情況,都只能從目視情況來判斷,相對操作的難度當然困難的多。

飛行時,飛行員一定要能掌握飛行的狀態,這就必須要從飛行的儀表或是抬頭顯示器獲得這些數據,才能成為操作的依據。當然,要是有本事,能夠做到人機一體,光靠感覺不看儀器也能夠知道飛行的情況,不過,這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就能做到的,這個關卡就跟練武一樣,有些人行走江湖一輩子,任督二脈也沒有辦法打通的,要想能夠做到人機一體,也不是人人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我們還正在換裝階段,飛這型飛機也不過2~30小時,這麼一點點的飛行時間,防禦的課目一定保証肯定是飛的一頭包。帶大G防禦轉彎,回頭盯著攻擊機,根據攻擊機的姿態,研判他的能量狀況,角度、位置、距離,以便決定採取適當的防禦操作。要防飛彈,也要擔心機砲攻擊,不時還要看座艙內的儀表與抬頭顯示器,然後,就把脖子扭傷了。這個課目戰損不小。哈哈哈!!

慢慢的就會發現,飛機在不同的情況下,是可以研判的出來能量操作的情況,在帶G時,機身會產生白色的水氣,這個水氣如果是在翼尖,防禦機就得小心了,這個對手的能量很好,而且是保持在最佳操作性能的情況下,他還可以持續這種操作一段長時間。要是水氣集中在機身,而且又濃又厚,就表示這個對手正在消耗飛機的能量,雖然立即能夠爭取到一些角度與位置的優勢,但馬上速度就會嚴重的耗損,接下來一定得用AB與高度來換取速度,才能維持操作。

如果攻擊機已經進到2500呎以內,大部分的飛行員會進行機砲攻擊。飛彈只能攜帶2~6枚,打了一枚就少一枚,必須節約使用。機砲經濟有效直接,機砲的發數多,可以多次使用,最重要的是,用機砲感覺更像高手,就像那部電影,真正的高級殺手是用小刀就行的。當攻擊機接近至機砲射程內時,就要注意,不能再保持相同的操作軌跡,一定要開始變換動作,可以用90∘的坡度改變再帶G以脫離目前的飛行路徑,或是以滾轉180∘向反方向反轉,也可以快速的脫離機砲的追瞄。

反轉不是簡單的操作,不只因為改變坡度G力會放鬆,會喪失一些角度,還可能因為發動機的熱源角度擴大,可能會造成攻擊機有機會發射飛彈,要是面對的是AIM-120這種又可以長射,也能短射的武器,還是有很大的風險,如果已經是在機砲攻擊的威脅下,反正不動作一定會後悔,那麼這個操作,就只有快速動作,讓攻擊機來不及反應,才能減低危害,至少先防禦一項當前立即的危機,這才是最重要的。
newshunshan wrote:
多謝, 另外這篇說...(恕刪)


看完,雖然很多需要再去找資料才能更進一步了解,但還是受益良多,感覺狗戰,其實涉及的因素實在很多,尤其是人員的素質與經驗. 之前很多大哥都只是用機身的一些結構就去判斷那種飛機誰贏誰輸,真的要看看這篇
如何躲 S300

先要了解S300的電磁頻段,將該頻率輸入RWR尾警器,在被S-300雷達鎖定時就會有警告,執行任務時也要利用地形掩護,低空出擊可延遲被發現。如有ALQ-184自衛式電戰筴艙,就會在火控雷達鎖定時發射反制的訊號,也可以用外掛式的ALE-50拖式誘標,引S-300飛彈攻擊誘標。飛彈的推進火箭燃料的燃燒時間有限,而且遠操縱面很小,一點動作就要消耗很大的能量,追縱方式是前置追縱,飛機變換方向,飛彈也要相對的轉向,每一次轉彎飛彈的射程就會大幅的縮短,速度也會減低,沒有速度更會影響飛彈的轉彎性能,只要了解反制對策,能早發現、能看到地面發射的濃煙,能沈著應變,最後的手段就是與飛彈做BFM,飛機操作大G動作,脫離飛彈的操作區域,剩下的就聽天由命了。
ericjean7 wrote:
看完,雖然很多需要...(恕刪)


教官的部落格在這裡, 不過以前很多在 Yahoo 的文章像武器的部分都沒有貼, 但我都有在 01發表過, 像是主動空對空飛彈與紅外線飛彈都很精採, 更重要是我看的懂才厲害, 你也可以去那邊學一些基礎的飛行課程, 謝謝.

Metal飛行員說台海上空不能太多戰機, 是真的會撞機的, 但他沒說幾架是上限. Top Gun 的片尾花絮裡面的教官有說, 空戰都會分的比較開, 我個人猜應該是20海里, 電影不能這樣拍因為不好看, 所以這些教官就把飛機飛的近些

Metal的飛行部落格


這裡是我以前的舊文有關教官發表主動與紅外線飛彈, 他說連目前台灣的新IR飛彈都有10海里, 18公里的射程, 連IR彈都是試距外飛彈, 基本攻防也從目視提前到進入武器射程之前就要開始作為, 那主動飛彈一定需要的範圍更大. 基本上戰機發自己發射飛彈後, 在地心引力讓飛彈見上帝前, 飛機都會用固定的角度離開戰場免生意外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7&t=2711093&p=1#35512824

閃主動飛彈的操作概念在空用武器介紹講了,請再看一下吧!RWR是電子情報重要的一環,平時情報部門就要搜集好,要是情資不對,飛行就得靠自己了,但也不是就死定了,還有自衛式的電子反制裝備ALQ-184、ALE-50,這些都是很好的防衛裝備。再則,飛行員也可以依空中敵對的行為研判可能的威脅,採取相對應的戰術作為。戰場上要能掌握整體戰況,這就是組合甚至是聯合作戰的範疇了。

導引模式大致如此,但數據是不好講的,所以用一個概念說明一下:飛彈最後的導引時一定要將彈頭的主動導引雷達開啟,搜索目標如果只用3~4個行程、然後再鎖定、之後再比對飛彈的飛行軌跡、調整位置、再次比對相對位置以計算更精確的目標是否正確,也可以運用計算判定是否為真正的目標、再對正目標,後面這些動作會一直進行至命中目標,但是最少要有一個循環,也就是再好的電腦也需要一段距離,不會是10秒的。

是有UNLOCK SHOT 的能力,但是Pk值低很多,這麼高價的飛彈,不知道有那個人願意用low Pk值的方式發射。而且預警機的精準度差的驚人(2海里),要是目標差了幾浬,飛彈的搜索會更早就得開啟運作才不至誤擊。

飛彈只要發射了就一定是百發百中,這是不正確的。

newshunshan wrote:
教官的部落格在這裡...(恕刪)


以把metal 的部落格加入我的最愛,感謝你的分享,有空慢慢來爬文.

想到自己在別的貼跟一些中國網友聊政治,就覺得自己很幼稚. 來這網站,就是要看這種文章. 希望其它網友一起來看看專業文,別再聊一些有的沒的.

newshunshan wrote:
...飛彈的推進火箭燃料的燃燒時間有限,而且遠操縱面很小,一點動作就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恕刪)


一般人在討論飛彈的時候提到的性能數據大多是速度跟射程,但是很少提到以數馬赫的速度飛行時,到底飛彈在燃料耗盡之前能撐幾分鐘呢?

1馬赫約1200公里 ( 取整數 )

A. S400 速度 12馬赫 1200*12 =14400公里/小時
射程 400公里
400公里 /14400 =0.028 *60分鐘=1.68分鐘走完400公里 射程
B. AIM120 速度 4馬赫 1200*4 =4800公里/小時
射程 120公里
120公里 /4800=0.025 *60分鐘=1.5分鐘走完120公里 射程

把以上數據寬放一倍,所以上述兩款飛彈約在三分鐘之內一定燃料耗盡,也就是說飛行員必須在這三分鐘之內想盡辦法爭取時間等飛彈燃料耗盡 。

光是用想的就會知道這兩三分鐘對飛行員來說真的像度分如年 。
newshunshan wrote:
導引模式大致如此,但數據是不好講的,所以用一個概念說明一下:飛彈最後的導引時一定要將彈頭的主動導引雷達開啟,搜索目標如果只用3~4個行程、然後再鎖定、之後再比對飛彈的飛行軌跡、調整位置、再次比對相對位置以計算更精確的目標是否正確,也可以運用計算判定是否為真正的目標、再對正目標,後面這些動作會一直進行至命中目標,但是最少要有一個循環,也就是再好的電腦也需要一段距離,不會是10秒的。
是有UNLOCK SHOT 的能力,但是Pk值低很多,這麼高價的飛彈,不知道有那個人願意用low Pk值的方式發射。而且預警機的精準度差的驚人(2海里),要是目標差了幾浬,飛彈的搜索會更早就得開啟運作才不至誤擊。
飛彈只要發射了就一定是百發百中,這是不正確的。


美國雷神原廠新聞稿 2013年8月7日(現在2015都快過完了)

http://raytheon.mediaroom.com/index.php?s=43&item=2392

用JLENS飛艇預警機搜尋貼近地面飛行的巡弋飛彈,獲取目標之後再透過LINK-16傳輸目標資料給F15E,再發射AIM-120C7擊落飛彈

這種空中砲兵的觀念就是將觀測指揮與實際射擊分開,如同地面砲兵射擊時並不需要直視目標才能瞄準。透過不同觀測位置的偵測系統與數據傳輸鍊,將射擊目標參數傳送給最適合的武器載台進行攻擊,甚至可以中途導引飛彈進行任務轉向,不需要發射單位看得到才能打得到。這種隔山打牛比起傳統空戰的射後不理要更高一級~~~

科技會進步,觀念要改變。給你狙擊步槍就不要當成長矛用,還想拚上刺刀決生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