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7 10:13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IDF戰機竟然曾經被賦予核武攻擊中國的駭人機密任務!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美接受訪談時,揭露了驚人內幕,他指稱,台灣曾計畫在面臨危急存亡之際時,以IDF經國號戰機裝載經過小型化後的原子彈,對中國發動攻擊。
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1988年叛逃到美國,他在新書中揭露台灣曾進行驚人祕密計畫,迫使美國強行介入,並終止台灣的核武研發計畫。(圖:遠足文化公司提供)。
張憲義指稱,台灣曾計畫在面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時,以IDF戰機搭載小型原子彈對中國發動攻擊。圖為IDF戰機在澎湖進行緊急起飛攔截共軍軍機的演練。(記者羅添斌攝)
中科院曾對IDF機進行祕密改裝計畫,必要時可將小型原子彈裝入副油箱內。圖為軍方營區開放時展示的IDF戰機。(記者羅添斌攝)
中科院曾對IDF機進行祕密改裝計畫,必要時可將小型原子彈裝入副油箱內。圖為軍方營區開放時展示的IDF戰機。(記者羅添斌攝)
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所副所長張憲義,接受國內學者訪談出書,還將在一月九日新書發表會上,越洋進行視訊連線,接受媒體提問。(記者羅添斌攝)
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所副所長張憲義,接受國內學者訪談出書,還將在一月九日新書發表會上,越洋進行視訊連線,接受媒體提問。(記者羅添斌攝)
張憲義說,中科院計畫用經國號戰機裝載小型化原子彈的大膽做法,已經牽涉到有沒有踩到美方紅線的問題,「正因為我們有這種企圖心,美國知道以後便決定攤牌」。
這也就是美國在1988年派員到中科院核研所,強行拆除與核武發展相關的設施,並把重水式核子反應器的重水抽走,讓台灣核武發展計畫被迫終止的關鍵原因。
1988年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美接受中研院研究員陳儀教授深度訪問,訪問記錄已由「遠足文化」公司出版成書,週一(1月9日)將在台北舉行新書發表會,張憲義本人還將以越洋視訊方式發表談話,並接受媒體提問。
張憲義在這本「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記錄」書中揭露驚人內幕,他在書中指出,美國在1988年之所以強行介入,並且終止台灣的核武研發計畫,是因為台灣的研究發展,已經踩到美國所謂的「核武製造能力的紅線」,因此遭到美國方面大批人馬進入中科院核研所,拆除與核武發展相關的設施,並把重水式核子反應器的重水抽走。
台灣在1980年代,為了因應中國軍力及核武威脅,曾同時進行多項軍事研發計畫,包括中程的地對地彈道飛彈(天馬計畫)、核武研發計畫(桃園計畫),以及自製多功能戰機(IDF經國號戰機)。
張憲義在書中指出,當年雖然中科院第二所人員曾經明確告訴他們,在美方介入下,台灣被迫已經不能研發地對地中程彈道飛彈(可用以攜帶原子彈彈頭),但這不代表在研發完成核武後,台灣就沒有能力將核武投射到中國大陸。
張憲義書中揭露了驚人內幕。他表示,中科院當年曾經研究如何將原子彈小型化,以便能裝進IDF經國號戰機的副油箱裡面。張憲義說,「我們之所以選用經國號戰機,是因為那是我們設計開發的,我們能夠自行修改作戰半徑,我們當時希望將作戰半徑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這樣才有效配合核彈的射程」。
張憲義說,中科院計畫用經國號戰機搭載小型化原子彈的大膽做法,已經牽涉到有沒有踩到紅線的問題,「正因為我們有這種企圖心,美國知道以後便決定攤牌」。
張憲義叛逃》台灣核彈 當年只剩一步之遙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4-27
〔記者羅添斌、編譯陳成良/台北報導〕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接受學者口述歷史訪談,讓沉寂多時的台灣核武議題再次浮上檯面,一位熟悉台灣軍武發展的退休官員說,台灣過去距離擁有真正的核子武器,其實只剩一步之遙,我國現在仍具有相關實力,「但不再製造,也不會再擁有。」
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中研院學者陳儀深提供)
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中研院學者陳儀深提供)
國際認為 台仍藏有核武藍圖、數據
對於台灣核武能力評估,國際間也普遍認為台灣有相當的潛力,前美國國務院官員、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譚慎格(John Tkacik)就曾撰文指出,台灣仍藏有啟動核武計畫所需的全部藍圖及數據。國際軍武專家甚至曾向聯合國原子能總署(IAEA)建議,台灣和巴西、哈薩克等國未來都有能力發展並擁有核武,IAEA應加強對台灣民生用核能工業的監控,阻止台灣秘密發展核武。
前述退休官員指出,台灣發展核武的起因,在於中國在一九六四年試爆原子彈成功,讓蔣介石深受震驚及威脅,因此引進以色列經驗及技術,在台灣成立中科院。而中科院所屬的各個研究單位,都是為了要配合發展核武而成立,一九六六年中國又成功試爆核彈,更讓政府堅定發展核武的決心。
這位離開中科院多年的高階退休官員說,七○年代,我國的國際環境接連遭遇被迫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重大挫敗,加上中國核彈技術日漸成熟,中華民國台灣實際上是處於一個風雨飄搖的環境中,「台灣發展核武,絕非要擁核自重,而是希望擁核自保」,才會在美國的嚴密監控下仍執意要發展核武。
退休官員表示,在張憲義事件爆發前,我國其實距離擁有真正的核彈只有一步之遙,「電腦模擬數據都已完成,能攜帶彈頭的長程投射載具雖然不夠穩定,但也有了,只差沒有做核試爆…。」
他透露,政府當時有許多的備案,最優先的是以其他國家名義在海外進行試爆,但也有在台灣較遠的離島進行最低當量試爆的可行性評估。
對於曾有中科院退伍人員出書,提及中科院當年曾在桃園大漢溪畔設立一處地面固定式的測爆設施,並指一旦引爆,可能苗栗以北地區將全數化為灰燼,這位官員不予置評,僅稱「沒有人會在自己的土地上搞這種事」。
張憲義:要找未婚無家人飛行員出任務 因為…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1-07 10:55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驚爆內幕,指台灣曾計畫由IDF經國號戰機搭載小型化原子彈後,就可執行攻擊中國的任務。張憲義並稱,IDF在完成改裝後,「飛機燃料最多只能飛單程,飛出去很可能飛不回來」,也正因為如此,飛行員要挑的是「沒有結婚、沒有家人,而且要志願執行任務的人」。
判逃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右)在美接受陳儀深教授(左)訪談,揭露當年台灣核武研發計畫及諸多內幕。(圖:遠足文化公司提供)。
判逃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右)在美接受陳儀深教授(左)訪談,揭露當年台灣核武研發計畫及諸多內幕。(圖:遠足文化公司提供)。
張憲義驚爆內幕,指台灣曾計畫由IDF經國號戰機搭載小型化原子彈,執行攻擊中國的任務。他說,飛行員要挑的是「沒有結婚、沒有家人,而且要志願執行任務的人」。圖為IDF機隊。(資料照,記者羅添斌攝)
張憲義驚爆內幕,指台灣曾計畫由IDF經國號戰機搭載小型化原子彈,執行攻擊中國的任務。他說,飛行員要挑的是「沒有結婚、沒有家人,而且要志願執行任務的人」。圖為IDF機隊。(資料照,記者羅添斌攝)
1988年叛逃到美國的張憲義,在美接受中研院研究員陳儀教授深度訪問,訪問記錄已由「遠足文化」公司出版成書,下週一(9日)將在台北舉行新書發表會,張憲義本人將以越洋視訊方式發表談話,並接受媒體提問。
張憲義書中揭露驚人內幕,指台灣在1970年代已經進行原子彈小型化的研發工作。台灣更曾計畫,一旦台灣面臨危急存亡之際時,可由IDF經國號戰機搭載小型化原子彈,執行攻擊中國的任務。
他說,「我們考慮仿效『神風特攻隊』做法,利用自製的IDF經國號戰機,裝載小型化的原子彈發動攻擊」。張憲義說,所謂的「神風特攻隊」做法,是指以沒有結婚、沒有家人的志願飛行員,事先不知道要載運核武,只知道有一項任務是單程的,飛出去很可能再也回不來的情況下執行任務。
張憲義在書中說,中科院曾研究將小型化的原子彈裝進經國號戰機的副油箱內,藉由攜帶副油箱,經國號戰機才有足夠的燃料完成飛行任務,只是一旦改裝副油箱後,戰機的燃料最多只能飛單程,恐怕飛到800多公里後,執行完原子彈投擲任務後就回不來了。
張憲義表示,「飛行員是否以身殉國,這是政治作戰層面的議題,並不是由中科院來考量」。事實上,這種「神風特攻隊」的大膽做法,已經牽涉到有沒有踩到紅線的問題,「正因為我們有這種企圖心,美國知道以後便決定攤牌」。
在軍力與戰備都遠遠不如中國的情況下.....
台灣為求自保,只有好好發展核彈一途.............
台灣根本別無他法可以防禦
當初台灣科技水準高於中國,為何國防武力發展落後於中國?
原來原因出在美國.............
多年來,美國不是在保台,而是在保護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