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gQBRNCcZh-dQw9PleZrNBA
1996年台海危機時,考慮到當時全軍登陸艦隻數量有限(072/072II/III等大型登陸艦的數量不過十餘艘,一次運輸的部隊總數大約只有一個旅)的情況,我軍徵召了大批民船組成了一支龐大的登陸船隊,「千軍萬馬過海峽,萬里驚濤把路開」的氣勢甚是壯觀。但如果沒有港口,軍用登陸艦倒還好說,民船就確實只能直接一波流衝灘,讓登陸官兵在海水中向灘頭泅渡,不少重裝備甚至無法卸載,這顯然是非常低效的行為。
此時即使我軍具備俄軍等級的空運能力,也只能解燃眉之急,大船靠岸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所以為了加快運輸效率,渡海登陸作戰的首批部隊必然需要奪佔一個規模可觀、未被大規模破壞且在我軍海空火力保護範圍內的港口。然而台灣西部地區雖然經濟發達,沿岸漁港眾多,但可用於卸貨的大中型港口數量屈指可數。一旦台海戰事爆發,破壞這些港口幾乎就成為了台軍的必然選擇。

圖為高雄港。台灣本島的大中型港口並不多,除高雄之外,還有基隆、台北、台中、麥寮、左營、布袋、花蓮、蘇澳、安平和深澳,正好兩只手數完。而且我軍也會主動對個別軍港予以封鎖,甚至摧毀
當然,22年前的那段苦逼歲月,運輸能力不足僅僅只是對台軍事鬥爭準備中面臨的諸多阻礙之一。痛定思痛,有了1996台海危機的教訓,再加上國內外、島內外局勢的急速變化,我軍在東南沿海方向的戰備工作在之後二十年取得了長足進步。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後,一方面代表傳統登陸作戰力量的072系列坦克登陸艦進一步下餃子,一方面又有兩型新型登陸作戰平台——071型綜合登陸艦以及「野牛」級氣墊登陸艦的建造與引進,使得我軍的跨海運輸能力不斷增強。

同1996年時相比,我軍072系列的數量已經實現了翻番,這就意味著兩個合成旅的平面登陸運力;而可運輸一個加強營實現立體登陸的071型也已有4艘交付,官方業已公開正在舾裝的5號艦被命名為「龍虎山」的消息,該艦將於今年第二季度服役。

這樣再加上現役的3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艦(4號艦也已基本完工),即使不計算將於2020年前服役的071型6號艦和國產野牛3/4號艦(總第5/6條),到2018年年底,我軍僅靠這些新型登陸作戰力量也具備快速運送一個合成旅的能力。
當然,問題到了這裡並沒有結束:顯然不可能就靠這三個旅打遍全島,規模更大的後續登島部隊,以及向縱深發展所必須的大量後勤物資怎麼運上去?再考慮到戰損等等情況,這些軍艦足夠承擔繁重的往返渡海運輸任務嗎?這就回到了我們一開始聊的「兵民結合」問題了,在這個領域,實在也不是謙虛,咱們還真是有一套人生的經驗。

2012年8月8日,3.6萬噸級的「渤海翠珠」完成裝載首航。該船共建造4艘(翠、晶、鑽、瑪),於2015年全部交付。該型船不僅是亞洲最大最豪華的客滾船,更是在設計建造中就貫徹了國防要求,可成建制投送部隊人員和重型裝備的「軍民融合」產物。目前,這類船隻已經形成一個覆蓋戰時後勤支援工作的完整體系。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繁榮,國內的大型民用船隻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個體尺寸都越來越大。其中像大型滾裝船這類船隻的甲板載貨面積大、裝卸速度快、續航能力強,非常適合用來運送重裝備,完全可以勝任把成建制部隊送到海峽那邊的任務。正因如此,我軍就通過軍地合作這種形式,為東部和南部戰區相關部隊均專門指定了對口的地方民船,其中不少是近年來專門建造的軍民通用船隻。一旦需要,這些部隊隨時可以搭乘這些指定的民船成建制快速渡海。

從上到下的體制保證,是這套體系能玩得轉的根本。例如國家交通戰備辦公室(國家交戰辦)主任一職,就由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運輸投送局局長兼任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雖然這種軍地合作模式在宏觀層面上業已穩固,但落實到具體層面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陸軍近年來批量建造的小型滾裝運輸船,除了平時向邊遠海島運送物資之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職責就是讓相關陸軍部隊平時有更多的機會去熟悉滾裝船結構,磨練物資人員裝運技巧——地方的船平時可沒那麼多閒工夫陪著。
另外考慮到戰時瞬息萬變的情況,不能排除必要時由部隊接管地方滾裝船,自行操作的可能性。這樣一來,平時在這些船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同類船隻駕駛操縱經驗的「陸軍海戰隊」——陸軍船艇部隊就有大顯身手的地方了。總之,我軍跨海登陸的「軍民融合」可不是臨時湊合的把戲,而是有著完整預案的一套「組合拳」。

陸軍船艇部隊裝備的3500噸級滾裝運輸船,同型船還在陸續建造。其噸位雖然無法與真正的大型滾裝船相比,但結構相似
回到前面說的那篇問答,該文認為由於「台灣西海岸在戰時必然缺乏港口」,所以在渡海登陸作戰中,這些參戰的民船隻能進行衝灘這種「一次性使用」,這也成了問答結論中認為我軍渡海登陸運輸能力至今仍然有限的重要依據。
那麼在類似情況下,外軍的解決方案是什麼?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中,英美聯軍在奪佔灘頭後用3天時間,搭建成功了「桑葚-A」和「桑葚-B」兩個人工港。在此後的10個月內,「桑葚-B」幾乎承擔了西線盟軍所有的補給任務,250萬人、50萬部車輛、400萬噸物資由此登上歐洲大陸。

這張航拍照片中可見上方的人工港和右側由舊船搭建的防波堤。搭建人工港需要對當地水文條件有著充分的瞭解,因此長期以來,對台灣西海岸水文情報的蒐集更新是人民海軍的一項重要任務,連最高首長機關對這類信息都已了如指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考慮到反台獨軍事鬥爭的需要,用3天時間搭建一個人工港,耗時明顯太久。華總查閱了大量資料後發現,早在從2005年左右開始的反台獨應急作戰準備中,我方多家相關科研單位就開始為此積極攻關,很快就攻克了人工棧橋、人工碼頭、人工防波堤建設的一系列難題。
2008年3月馬英九上台後,我軍反台獨應急戰備轉入常態化,但這並不代表相關準備有所放鬆。到了2014年前後,廣州軍區、南京軍區都舉行了民船成建制實兵裝卸演練。在不少此類演習中,均有快速搭設人工港這一共同科目,那麼現在搭建這種人工港需要多久?1個小時就可以了。按照官方說法,這樣的人工碼頭可以大規模成建制卸載包括步兵戰車、裝甲指揮車、「東風」載重卡車、裝甲搶修車、自行火炮、乃至96系列主戰坦克等裝備。

聽說民用滾裝船用於渡海登陸作戰需要衝灘?

當這樣的人工港搭建起來的時候,制海空天電權毫無疑問都在我軍手裡
除了1小時快速搭建人工港等技術,我軍同樣還對無碼頭、滾裝碼頭、吊裝碼頭等條件下的裝卸載作業進行了研究,多項技術還在由實戰化演習推動的戰法研究中得到了實踐。有了這些技術的支撐,我方船舶總噸位數量大的優勢就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我軍的運輸能力也得到了極大解放。

10多年前南京軍區在組織登陸演習時,模擬奪佔吊裝碼頭後運送人員及重裝備的場面。注意為防止碼頭路面被大量履帶車輛碾壓後產生損壞,使用了稻草鋪設的簡易防護帶
所以當三軍跨海聯合登陸戰役進入到搶灘登陸階段,以海軍陸戰隊各合成旅為主的第一梯隊登陸部隊,在鞏固登陸場時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便是在支援火力的掩護下,為人工港的搭建和通車爭取幾個小時的時間。而在初期的人工港搭建完畢之後,我陸軍合成旅成建制登島就只是個時間問題——這同避免強敵直接介入,或至少降低其介入概率有很大的關係。
隨後,我軍就有條件圍繞著這些人工碼頭展開擴建,在登陸場就地建立後勤基地。屆時,台軍還能拉得出來的「聯兵旅」和臨時被動員起來的「草莓旅」,就將面對心中有底、重裝上陣的我軍新型合成旅,而其鼓吹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已不復存在了。


從「陸炮上船」到「九江」號火力支援艦的誕生,客觀條件再艱辛,也不能丟掉那顆初心
作為長期以來最為重要,也是只能勝利不許失敗的假想作戰方向,我軍為解決跨海登陸戰役中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外人難以想象的。在「軍民融合」思路下,被很多分析認為決定戰役成敗的運輸能力瓶頸問題,自然被排在極高的優先度予以解決。經過了兩代人的努力,如今初步讓跨海運輸難這個「老大難」,已經不再是那塊短得最為顯眼的木板。
除此之外,依託「軍民融合」思路,我軍在這一時期還解決了諸如火力支援等一系列能用於渡海登陸作戰實踐的問題,這些具體成果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曾在海軍「世昌」號國防動員艦上測試的H/HJP-3型集裝箱式8管300mm遠火模塊,全系統均可用標準集裝箱裝載,戰時可迅速加裝到民船上,2003年設計定型

如今這些技術也被用於出口創匯。而對海峽那邊來說,如今還有一個更可怕的東西,恰好和當時放在這堆東西一旁展示的一個大傢伙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