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戰車後期量產型,第505重戰車營,1944年春於白俄羅斯維傑布斯克

love9050243 wrote: 

...(恕刪)

這輛戰術編號300的虎式戰車後期量產型隸屬第505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 505)三連連部。實車相片攝於1944年3月5日,在今白俄羅斯共和國鄰近俄羅斯邊境的維捷布斯克(Witebsk)進行整補。該車具1944年二月起配備的鋼製路輪以節約匱乏的橡膠、全車暗黃底色無迷彩。砲管似仍維持紅棕色底漆而與車身塗裝不同,異於一般德軍戰車的塗裝模式。也有可能是剛更換尚未塗裝的新砲管。



第505重戰車營於1943年1月29日以第3及第26裝甲師成員成軍(三連於1943年4月2日以第2裝甲師成員編成)。該營原預定派赴北非,但在1943年三月確定部署於東線戰場,七月即參與衛城作戰。本營的營徽原本是隻鬥牛,漆於車身左前緣。之後在1944年初更換為著名的中世紀衝鋒騎士。此處214號為虎式早期量產型,車身側面搭掛鐵絲網以防止敵步兵攀爬;312號為虎式中期量產型,砲塔及車身側面裝甲佈滿彈痕。這些都是激戰過後所留下的痕跡。




1944年後,因衝鋒騎士營徽繪在砲塔兩側前緣,實心黑字的戰術編號就往前噴塗於黃底的砲筒上。此衝鋒騎士馬衣(caparison)的顏色可能包括綠、紅、黃、白,但不同顏色是否用以區分營部及各連,抑或隨機使用則並無定論。然而此時期的300號虎式後期量產型應該是漆成綠色馬衣,而非此遙控戰車的紅色。






第505重戰車營於1944年九月換裝虎II式,衝鋒騎士營徽仍繼續以大面積繪於砲塔,而三碼戰術編號的首碼(連)與後兩碼(排/車)則分開噴塗於砲筒。



虎式戰車E型早期量產型,第502重戰車營,1943年五月於東線



這輛戰術編號323的虎式戰車E型早期量產型隸屬國防軍第502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 502)三連二排。

第502重戰車營的一連早在1942年八月下旬就因希特勒的戰略考量,率全軍之先接收四輛虎式戰車H-1型初始量產型(本預定配發即將部署於北非的第501重戰車營),並在九月中再接收三輛虎式後投入東線北方集團軍(Heeresgruppe Nord)列寧格勒戰場。而該連也成為虎式戰車在服役、實戰、獵殺、戰損、遭俘獲、戰地拖救皆首開紀錄的單位。日後的虎式戰車王牌,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Johannes Bölter(生涯獵殺139輛敵戰甲車)刻正在一連擔任上士車長。














在初期重戰車營還無法滿編虎式戰車之際,編制不足之數即由三號戰車J型(搭載5 cm KwK 38 L/42或長砲身5 cm KwK 39 L/60戰車砲)與N型(搭載與早期四號戰車相同的短砲身7.5 cm KwK 37 L/24戰車砲)補齊,作為對軟性目標火力支援之用。


根據德軍的編制,重戰車營下轄三連。第502重戰車營二連在1942年十一月間成軍,並於當年年底與第503重戰車營一同劃歸甫成立,由馮•曼斯坦元帥所統領的頓河集團軍(Heeresgruppe Don)節制,附屬於第503重戰車營運作。補強此連的第503重戰車營即用以緩解史達林格勒戰役末期冬季風暴解圍行動失敗、德軍第六軍團投降以迄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反手拍」的數個月之間,東線南方戰區幾近崩毀的危殆情勢。

繼1943年二月頓河集團軍承襲南方集團軍(Heeresgruppe Süd)的稱號後,第502重戰車營二連也隨之改隸第503重戰車營,成為該營的三連。改隸後,第502重戰車營懸缺的二連直到1943年四月才再次以第四戰車團四連為基礎編成,日後知名的虎式戰車王牌,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Otto Carius(生涯獵殺逾150輛敵戰甲車)也正於此時派赴二連擔任儲備少尉戰車排長。在此同時三連也以第三戰車團八連為基礎成軍。此兩連在1943年五月開始接收虎式戰車E型早期量產型。這輛323號虎式戰車即出現在此時間點之後。

此前稍早的1943年2月18日,德國陸軍總部頒布新的裝甲車輛三色迷彩塗裝規範。此規範要求車輛出廠時為暗黃底色,並統一配發桶裝深橄欖綠及紅棕兩種標準塗料色漿,由各單位維修保養部門自行以溶劑調製塗料,並根據現地環境與氣候狀況以此兩色繪製迷彩條紋。因此從1943年起,德軍裝甲部隊車輛展現了林林總總各式迷彩。這輛323號虎式就是個實例。
虎式戰車中期量產型,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1944年春夏於法國北部

吉姆先生 wrote:
做的亂七八糟
.......(恕刪)

這輛131號虎式戰車中期量產型隸屬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schwere SS Panzer-Abteilung 101)一連三排。該營在1944年春夏於巴黎北郊博韋(Beuvais)整備,同年6月6日盟軍發動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於諾曼第登陸當晚,緊急以公路機動馳援諾曼第地區。本車由SS少尉(SS-Untersturmführer) Walther “Papa” Hahn指揮,6月7日由莫爾尼(Morgny)鎮的聖母教堂(L'Église Notre-dame de Morgny)前經過。莫爾尼位於博韋與羅恩(Rouen)的中途。一連在結束公路機動抵達諾曼第戰線時,戰力已由滿編十四輛虎式戰車減為八輛。



樓主模型在歷史考證上有下列幾項問題:
一、實車有防磁塗料(Zimmerit),且為暗黃底色上噴塗橄欖綠與紅棕色條紋的制式三色迷彩。德軍戰車的全車鐵灰色塗裝早在1943年二月即已廢止。
二、砲塔戰術編號131應為當時一連的白框橄欖綠字。使用白框紅字的是虎式戰車王牌SS中尉Michael Wittmann擔任連長的二連。
三、武裝親衛隊戰車組員除配發與國防軍相仿的黑色戰車服外,也大量配給迷彩戰車服(國防軍並無制式迷彩戰車服),並非清一色黑色服裝。




Feifel空氣濾清器

因考量虎式戰車引擎的空氣濾網無法應付俄國南部、希臘以及北非地區的粉塵環境而加裝外掛的Feifel空氣濾清器。


虎式戰車從1942年八月到1944年六月的各次大小改款中,Feifel空氣濾清器自1942年十一月成為出廠標準配備(前三),並在1943年三月改款(後四),而後自1943年十月起出廠時停止裝備,但車尾具空氣濾清器固定機構的車體構型仍持續生產數個月。若以初期、早期、中期、後期量產型來區分不同改款的虎式戰車,則初期量產型、接近生產末期的中期量產型與後期量產型皆未配備此外掛裝置。








此外,野戰部隊若作戰環境無空氣濾清需求,通常也會把隨車配備的Feifel空氣濾清器連同連接軟管一併拆除,只留下引擎室上方的V字導管與空氣濾清器固定機構。其中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三連的334號虎式戰車在1944年6月27日諾曼第戰役期間遭英軍俘獲,並後送回英國測試。該輛虎式屬於中期量產型,但出廠時也配備Feifel空氣濾清器。


虎式戰車砲塔戰術編號

三碼數字系統(連/排/車)是德軍戰車戰術編號最常使用的方式,但也有不少例外。

以虎式重戰車而言,裝甲師若配屬重戰車連,該連的編號有時會超過10,而此時就會變成四碼。例如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裝甲擲彈兵師武裝親衛隊戰車一團「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SS-Panzer-Regiment 1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第13 (重)戰車連。後來的虎式戰車王牌SS少尉Michael Wittmann在1943年五月成為該連三排排長,同年7月5日在庫斯克突出部的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首日即以1331號(13連3排1號排長座車)虎式擊毀13輛T-34與兩門戰防砲,並在衛城作戰中累計擊毀30輛戰甲車及28門戰防砲。第13戰車連也在衛城作戰結束後的1943年7月29日擴編為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





國防軍大德意志(Großdeutschland)裝甲擲彈兵師大德意志戰車團三營則在1943年夏季滿編三個重戰車連後,分別以A、B、C代表第9、10、11連。該師三營也是唯一直接隸屬師級單位而未視戰局轉調的重戰車營。






虎式戰車初期部署數量不足或戰損導致數量不足且暫未撥補時,配發單位也有省略連/排只留車號的單碼與二碼並行的編號方式。例如1943年初的第502重戰車營一連(上)與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大德意志戰車團第13 (重)戰車連(下)。



其中第502重戰車營一連在1943年六月初滿編14輛虎式戰車時,改為使用省略連的二碼排/車編號。直到同年七月二、三連編組完成才換回標準三碼戰術編號。


比較特殊的是第506重戰車營。各連皆是由1開始的流水號,然後以不同顏色來區分。








1943年7月26日成軍的Meyer重戰車連(schwere Panzer-Kompanie Meyer)以連長Hans-Gery Meyer中尉為名,下轄兩排。配備的八輛虎式戰車使用由1至8的流水號。該連在1943年九月義大利投降後前往米蘭解除義軍武裝,同年十二月改稱Schwebbach虎式戰車群(Tigergruppe Schwebbach)。1944年二月派赴義大利安其奧(Anzio)對抗登陸的盟軍,並隨後在三月併入同樣派赴安其奧作戰的第508重戰車營以填補其戰損。




其他較常見的也有以S (schwere,重型)開頭的三碼,例如1943年七月衛城作戰時的武裝親衛隊帝國(Das Reich)裝甲擲彈兵師武裝親衛隊戰車二團「帝國」(SS-Panzer-Regiment 2 "Das Reich")第八(重)戰車連。參與此作戰的德軍裝甲部隊徽幟都暫時加以變化以混淆俄軍。帝國師虎式戰車在車身右前方及車尾採用橫槓上加兩直柱作為部隊識別,並在砲塔前側同時漆上著名的「跳動的惡魔」(Springender Teufel)標誌。此標誌的緣由據說是1943年三月配備虎式戰車的八連成員在卡爾可夫(Kharkov)街道上拾獲的裝飾品,隨即在四月成為該連的吉祥物。









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成軍初期也使用S開頭的三碼編號。該營的上級單位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裝甲師師長SS准將Theodor Wisch在1944年1月10日以66輛戰車獵殺戰績推薦SS中尉Michael Wittmann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但Wittmann在授勳前的1月13日又將紀錄推進到了88輛,因此在授勳典禮上出現的S04號虎式主砲繪上了88條戰車獵殺環。



營部與連部戰車編號就比較特別。第501重戰車營在1942年底至翌年初北非突尼西亞戰役時,營部使用01、02;一連部使用11、12、二連部使用21、22。




第503、505重戰車營部用羅馬數字、第507重戰車營部用字母、武裝親衛隊第102重戰車營部則用91、92、93三組數字。








諾曼第戰役期間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部使用007、008、009三組數字;連部則使用冠上連編號而以04與05結尾的三碼數字。二連連長SS中尉Michael Wittmann的座車即為205號。1944年8月8日已累計擊毀138輛戰甲車及132門戰防砲的Wittmann以營長SS少校Heinz von Westernhagen的007號虎式座車出擊,在桑托(Cintheaux)北方Gaumesnil附近遭遇英加戰車部隊伏擊陣亡。車體左後方可能遭加拿大第二裝甲旅第27裝甲團"Sherbrooke Fusiliers"A連的薛曼螢火蟲擊中貫穿,誘爆車內彈藥而吹飛砲塔。



1945年四月,六輛以戰損車輛零件拼裝而成的虎式戰車群由Rudolf Fehrmann中尉率領,編入由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Paul Schulze少校領軍,只有五輛豹式戰車的Schulze戰鬥群(Kampfgruppe Schulze),在漢諾威西方約50公里的比克堡(Bückeburg)與盟軍戰鬥。Schulze戰鬥群由當時第一裝甲兵學校(Panzertruppenschule I)的可用裝備編成。這六輛虎式即以虎式戰車群主官姓氏F開頭的三碼作為戰術編號。另有一說認為這些虎式戰車因是由第一裝甲兵學校所徵集,所以F為原始編號,代表駕駛學校(Fahrschule)。這也能據以解釋該虎式戰鬥群可能存在砲塔戰術編號111的拼裝虎式戰車。






第一裝甲兵學校因盟軍大規模空襲之故,於1943年八月受德國陸軍總部之命,由漢諾威西方約20公里的文斯托夫(Wunsdorf)搬遷至東北方約65公里的伯根(Bergen),並在1944年一月以可用裝備補充新成軍的裝甲教導師(Panzer-Lehr-Division)。裝甲教導師的教導編成營(Aufstellungsstab Lehrtruppe)則續留伯根西方約20公里的法靈博斯特爾(Fallingbostel)統籌第一裝甲兵學校訓練與撥補裝甲教導師事宜,其營長一職由Schulze少校於1944年9月25日從獨立第21戰車營營長轉任。該單位於1945年一月改稱裝甲教導師130裝甲教導團(Panzer-Lehr-Regiment 130)一營。
Michael Wittmann



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二連連長SS中尉Michael Wittmann在1944年6月13日上午以212號虎式單騎突入波卡基村,而他所指揮的二連其他四輛虎式(211、221、223、234)則攻擊村外東方兩公里處213高地的英軍第七裝甲師第22裝甲旅第四倫敦義勇團(4th County of London Yeomanry)A連的裝甲車輛。該役Wittmann可能自力擊毀一輛薛曼螢火蟲、七輛克倫威爾、三輛斯圖亞特、一輛薛曼、九輛半履帶裝甲車、四輛輕裝甲輸送車以及兩門六磅戰防砲。他的二連部屬也可能在213高地擊毀另外的三輛薛曼螢火蟲、十三輛克倫威爾、兩輛薛曼、五輛半履帶裝甲車以及十二輛輕裝甲輸送車。德軍紀錄中Wittmann在此役擊毀21輛敵軍裝甲戰鬥車輛(Kampfwagen),也因此功勳在1944年6月22日為其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加上佩劍,然而他在此役實際的擊毀數至今仍無定論。

當時二連可能尚有一輛231號虎式於Wittmann衝入波卡基村時在路旁隱蔽處以砲火支援,但隨後遭英軍戰防砲擊損,駕駛陣亡。該車在翌日以222號虎式拖救回收修復,並作為數週後Wittmann拍攝波卡基村戰鬥宣傳影片時的座車。


在Wittmann的虎式遭英軍戰防砲擊中棄車後,他與組員逃向村外北方七公里處的裝甲教導師(Panzer-Lehr-Division)師部簡報狀況。當日下午裝甲教導師的十五輛四號戰車及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一連的九輛虎式即集結再攻波卡基村以驅離英軍,但遭已有警覺的英軍擊毀五輛虎式及兩輛四號戰車。此役Wittmann與他的二連並未參與。稍晚英軍也由此地撤離。

Wittmann在波卡基村雖然戰果輝煌,但並非單日最高戰車獵殺數目的紀錄。1945年4月19日,朱可夫元帥所指揮的蘇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發動柏林侵攻行動數日後,終於突破德軍在施勞弗高地(Seelow Heights)的防線往柏林挺進。此方面軍所屬的某旅級戰車部隊與一支IS-2重戰車連共百餘輛各式戰車在Bollersdorf附近休整補給油彈時,遭武裝親衛隊第503重戰車營二連的三輛虎II式伏擊,損失約百輛戰車。此虎II式戰鬥群指揮官SS一級上士Karl Heinrich Körner以車上的39發砲彈擊毀39輛敵戰車,直到彈藥用罄才撤離。這才是單日最高戰車獵殺紀錄。雖然這紀錄有些匪夷所思,也與波卡基村戰鬥的模式類似,但以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發起柏林侵攻行動四天內就折損743輛各式戰甲車的程度來看,似乎也與事實相去不遠。


Körner生涯共擊毀102輛戰甲車及26門戰防砲,且他的紀錄在短短三個月內即達成,比其他戰車獵殺王牌一年半到四年才擊毀百輛的累積速度快很多。

再回頭看Wittmann的戰車獵殺歷程。他在1940年二月至1942年六月服役於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LSSAH)機械化步兵團的突擊砲兵連。當時的SS下士Wittmann曾在1941年7月12日於烏克蘭基輔地區以座車三號突擊砲A型"Buzzard"擊毀六輛T-34/76,並因此戰功獲頒二級鐵十字勳章。他以突擊砲總共擊毀25輛敵戰甲車,但並未計入其生涯戰績。這或許是因為初期的突擊砲不論任務編組或使用方式都屬於砲兵系統而非裝甲兵系統的緣故。


經歷單位轉換與軍官學校訓練後,SS少尉Wittmann在1942年底成為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裝甲擲彈兵師LSSAH戰車團第4(重)戰車連的一員,擔任三號戰車J型輕戰車排排長。他在1943年四月換裝為411號虎式H1型,並在五月第4(重)戰車連改稱第13(重)戰車連時成為三排排長。



Wittmann在1943年7月5日衛城作戰首日即以1331號(13連3排1號排長座車)虎式擊毀13輛T-34與兩門戰防砲,並在衛城作戰中累計擊毀30輛戰甲車及28門戰防砲。第13戰車連也在衛城作戰結束後的1943年7月29日擴編為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

根據德軍紀錄,Wittmann的累計戰車獵殺數在1944年1月7日為56輛,1月9日增加為66輛。當時的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裝甲師師長SS准將Theodor Wisch即在1月10日以此戰績推薦他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但Wittmann在授勳前的1月13日又將紀錄推進到了88輛,因此在授勳典禮上出現的S04號虎式指揮戰車主砲繪上了88條戰功帶。


按這裡檢視網頁

Wittmann與其組員在授勳典禮的合照中,最右邊的駕駛SS上兵Eugen Schmidt據信即波卡基村以砲火支援Wittmann但遭英軍擊損的231號虎式駕駛。英軍戰防砲命中此車左前方的駕駛處以致Schmidt陣亡,而他也是當日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二連的唯一喪生者。

此後半個月內Wittmann又再擊毀了29輛,使他在東線戰場戰車獵殺紀錄累計到117輛,並於1944年1月30日在兩星期前才獲頒的騎士鐵十字勳章加上了橡葉。總計Wittmann由1943年七月至1944年一月止,七個月內即締造了117輛戰績。而這117輛中有61輛是在1944年1月8日至29日短短三個星期內所達成。

而後他的部隊由東線撤下前往比法整補,在盟軍登陸諾曼第後馳往戰區,在波卡基村戰鬥後紀錄推進至138輛戰甲車及132門戰防砲,獲頒橡葉佩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1944年7月13日因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營長SS少校Heinz von Westernhagen頭傷赴柏林休養而暫代營長一職。同年8月8日以營長007號虎式座車出擊,在桑托(Cintheaux)北方高梅尼爾(Gaumesnil)附近遭遇英加戰車部隊伏擊陣亡。車體左後方可能遭加拿大陸軍第二裝甲旅第27裝甲團(Sherbrooke Fusilier) A連的薛曼螢火蟲擊中貫穿,誘爆車內彈藥而掀飛砲塔。

redshoulder wrote:
虎式戰車後期量產型...(恕刪)


簽到 版主神人也
Michael Wittmann:諾曼第戰役之初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由於鐵路運輸受阻,因此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只能從巴黎西北方的駐紮地博韋(Beauvais)藉由道路自力機動西行前往諾曼第戰區。在316號國道上的系列宣傳照中,該營二連連長SS中尉Michael Wittmann就在205號連長座車上。此連編制十四輛虎式,道路機動六天經歷空襲與機械故障後,在6月13日波卡基村伏擊戰之前只有六輛堪用,包括連長座車205也故障待修。因此Wittmann在波卡基村創造傳奇時,用的是屬下的車。



虎式戰車在設計階段為因應車重而在輪軸外側增加路輪,故履帶隨之向外延伸而呈不對稱形狀。以同條不對稱形狀履帶串接左側與右側輪組,視覺上只要將履帶塊間A字型排成左側正放、右側倒置就差不多。虎式戰車生產的前廿輛也裝備左右不同樣式的履帶,但攜帶不同樣式的備用履帶並無實質意義,因而取消。
虎式戰車戰防彈種

虎式戰車主要戰防彈種8.8 cm Panzergranate (PzGr.) 39是APCBC-HE-T (armor-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high explosive-tracer,彈道穩定披帽實心穿甲彈附高爆裝藥曳光),高爆裝藥理應在穿甲後才在敵車體內爆炸。雖然並非每次命中貫穿都會擊中適當位置以誘爆敵車內彈藥,但依然對車內乘員有殺傷力。



而PzGr. 40 APCR (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硬芯穿甲彈)因為鎢的嚴重缺乏,僅有極少量配署。德軍也曾嘗試用鋼或鐵取代鎢做為彈芯,但效果不盡理想。

嚴格來說PzGr. 40是APCR-CBC,亦即以CBC (彈道穩定披帽)構型為主體的實心高速穿甲彈。與APCR相異處在於彈芯附加軟質彈帽,以便在著彈時取得較佳穿甲角度並防止彈芯碎裂;與APCBC相異處在於使用次口徑高硬度彈芯,以減重增速並提高貫穿力。



PzGr. 40在1943年底即已停產。可以比較確定的是配發給豹式戰車7.5 cm KwK 42 L/70以及虎式戰車8.8 cm KwK 36 L/56兩種主砲的PzGr. 40應該都在1943年底前就已回收。因為PzGr. 39已足以展現虎豹兩型戰車主砲的威力,且發射時對砲管的耗損遠比PzGr. 40小。但似乎有部份7.5 cm PzGr. 40 (W)配發給Jagdpanzer IV/48以彌補其7.5 cm PaK 39 L/48主砲威力之不足。5 cm以下的PzGr. 40 (Hk/St/W)在1943年底生產結束時總共還有一百五十萬枚之譜。

德軍與APCR (英軍稱謂)/HVAP (美軍稱謂)具有同樣發展思維的穿甲彈種稱為Hartkerngeschoss (hard-core-projectile)或Hartkernmunition (hard-core-ammunition),著眼於次口徑高硬度彈芯。PzGr. 40似乎只有5 cm口徑以下的彈種才有如同蘇聯P-type高速穿甲彈標槍狀彈頭的設計,虎豹的PzGr. 40都是APCBC構型。

全口徑實心穿甲彈(armor-piercing, AP)雖然在韓戰後開始設計的主戰車已不再採用,但20 mm口徑以下的槍砲至今還是繼續流用,並未消失。

電影「怒火特攻隊」的時間點設定在終戰前幾天。因PzGr. 40在1943年底即已停產回收,這時的虎式戰車應該沒有此APCR的庫存。本片中被虎式戰車命中以致彈藥誘爆砲塔吹飛jack-in-the-box的薛曼戰車,包括縱隊行進中的最後一輛以及正面對戰中的一輛,應都是以PzGr. 39 APCBC-HE-T所擊毀。

PzGr. 39具有曳光裝藥;M4A3E8戰車搭載的76 mm M1系列戰車砲使用的M62披帽穿甲彈(APC)/披帽高爆穿甲彈(APC-HE)、M79穿甲彈(AP)以及M93次口徑實心穿甲彈(APCR/HVAP)也都有曳光裝藥的選擇。因為曳光裝藥成份不同,德/俄/中系曳光彈會呈現綠色或黃色;美系曳光彈會呈現紅色或深橘色;日本也用過藍色的。

美軍M4薛曼戰車雖然有Ronson打火機的諢號,但在1944年初之後的生產型號改以溼儲法儲放彈藥,遭貫穿後誘爆的機率改善不少。根據電影設定,主角的座車是裝備76mm M1A2戰車砲的M4A3(76)W HVSS (M4A3E8),與敵戰車對戰能力有所提升,然而還是不及裝備十七磅砲的螢火蟲。直到幾年後在韓戰裡大量使用HVAP穿甲彈,才終於搆上了俄製T-34-85的穿甲能力。

至於Ronson打火機(Ronson - lights first every time)的諢號,則是英國人取的: The M4 Sherman Ronson: "Lights First Every Time"
虎式戰車早期量產型,武裝親衛隊「髑髏」裝甲擲彈兵師武裝親衛隊「髑髏」戰車團,1943年五月於烏克蘭



砲塔戰術編號932的虎式戰車早期量產型隸屬武裝親衛隊「髑髏」裝甲擲彈兵師(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Totenkopf”)武裝親衛隊「髑髏」戰車團(SS-Panzer-Regiment “Totenkopf”)二營九連,1943年五月間在烏克蘭某處偏遠的鄉村地帶整補,準備參與七月初於庫斯克突出部發起的衛城作戰。本師在衛城作戰時隸屬南方集團軍第四裝甲軍團武裝親衛隊第二裝甲軍。

九連在1943年5月9日由四(重型)戰車連更名,同時補充數輛嶄新出廠的虎式戰車與戰車組員。此輛932號虎式戰車即為新近補充車輛之一;車長Beneke士官亦由其它單位轉隸。

本車搭掛偽裝網,旨在混淆敵方飛機俯瞰時所見的車輛外形輪廓。然而偽裝網的應用在德軍極為罕見。





相形之下,可同時混淆俯瞰(敵機)及平視(敵地面部隊)角度對車輛外形輪廓判斷的枝葉,才是德軍最常應用的偽裝方式。在大戰後期亦常於車輛上銲接鐵鉤或鐵圈,以利枝葉佈設。照片中為1944年八月諾曼第戰役法萊斯包圍戰(Falaise Pocket)期間,武裝親衛隊第102重戰車營二連的虎式戰車中期量產型。 此輛虎式戰車前方為德軍虜獲使用的大英國協Daimler裝甲偵察車「澳洲野犬」(Dingo)。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