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

文雖長,但因難得見此多面向討論
故轉貼引用;

我個人認為,其實地面裝備選用,
關鍵在「佈署」與「運用」

在大戰場已經處於不發則已,一發至停的
限制條件下,其實裝備差異已不是焦點,

反而是文中幾個民心士氣,
等問題......

國軍「終戰指導」原則討論

據《亞太防務》雜誌1月號報導,陸軍編列20億新臺幣預算,由中科院研發四輛提升型M60A3戰車,計劃在民國111年由裝訓部進行戰測評選,之後對現役M60A3執行性能提升,升級過的戰車將服役至民國124年以後,屆時新一代「國造戰車」將可服役以取代提升型M60A3,M60A3至此將全數除役。

報導亦指出,中科院欲藉此專案累積戰車研發經驗,且配合政府「國防自主」政策,「中科院堅持能自己做的一定要自己做,若無法自己做的則要求記無視轉移在臺合作生產,以建立完整的後勤體系,避免日後落入缺乏零附件、待料維修的窘境」。

建軍缺乏系統性思考

截至目前為止,多年來國內媒體對國軍主力戰車汰舊換新的議題,報導的內容共同點是「見樹不建林」,也就是缺乏以全盤的角度來檢視如何建軍、籌獲裝備。

以《亞太防務》雜誌報導的M60A3性能提升專案時程,假設達到「100%如期、如質、如成本」完成,實際上以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並非易事,F-35戰機就是「時程延宕、多項性能缺失、預算超支」的代表性武器研發專案。但這並未徹底解決陸軍裝甲部隊的問題,因為除了目前澎湖、大臺北、中部、東部和海軍陸戰隊使用M60A3之外,其餘單位操作14輛M41A3華克猛犬式輕戰車、50輛M41D輕戰車、450輛CM11勇虎式戰車、100輛CM12戰車,有合計超過600輛戰車的延壽/性能提升/汰換問題依舊懸而未解(現役數量可能低於此數)。

據去年6月出版的《陸軍學術雙月刊》中「國軍M60A3主戰車 性能提升研改延壽之芻議」指出,CM11於民國104至 114年間全數屆壽期,CM12於民國111年全數屆壽期,M60A3於民國108至112年全數屆壽期。該文指出「現役主戰車均服役逾20年,過時的設計與面臨關鍵性料件商源的消失,影響裝備性能需求與妥善率」。民國88年M41A3性能提升而來的M41D戰車出廠,當時軍事雜誌稱計劃服役15年,而至明年就是出廠20年,顯然服役年限超過最早的規劃,而民國48年開始陸續引進的M41A3就更不在話下。

問題癥結—軍事戰略「終戰指導」不明

臺灣的政治人物在評論國家安全與國防議題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同時也是國人缺乏的知識是,國防要先有「大戰略」,上層是國家層級的「安全戰略」,其次才是「軍事戰略」。

而不論政黨輪替「軍事戰略」如何改,中華民國在民主化之後國防問題癥結就是「終戰指導」不明。即便是現在最新的作戰指導「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依然沒有交代「要不要打陸戰」、「陸戰要打到什麼階段」。這嚴重影響到部隊員額、裝備編制、國防預算分配、武器籌獲優先順序,形成「有限國防預算無法發揮最大效益」的惡性循環!

以海空軍的立場來講,應盡量將國防預算優先用於海空軍截擊敵軍,但以陸軍的角度來講,灘岸防衛「反登陸」就是陸軍負責。陸軍除了陸航之外,地面部隊編制最大的就是戰車部隊,如果不打陸戰,則裝甲旅的數量就有下調的空間。

超過15年的議論,不論是買M1A2、M1A1,還是升級M60A3,包含砲兵是要買M777牽引式榴彈砲還是M109A6自走砲,共同之處就是論述沒有「完整配套」。

例如雲豹甲車可發展類似日本16式的輪式戰車構型,但不同的終戰指導(陸戰要打到什麼程度),就會影響到所有戰車與雲豹105公釐輪式戰車的需求數量,像是僅能取代裝騎單位的M41D輕戰車,還是一部分機步旅,甚至是部分裝甲旅的戰車編制數量。自從雲豹甲車撥交部隊後,就衍生出戰車路速較低跟不上雲豹的問題。雲豹甲車可以靈活運用包含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在內的道路網機動,若有輪式戰車則可以有同樣速度的機動火力遂行快速打擊。但是雲豹甲車現在還在發展迫砲車的階段,要等迫砲車研發完成後才有可能研發輪式戰車,試問動輒十年的「過渡期」要如何維繫M41D和M41A3輕戰車的戰力呢?

民國97年,馬政府研擬「國安報告書」,其中包含擬定「終戰指導」,結果遭到民進黨強力抹黑成「投降戰略」、「投降白皮書」!中華民國缺乏終戰指導,導致三軍的編制和武器籌獲「無所適從」的問題,據《中央社》報導,2月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政策主任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訪華,立委羅智政表示「軍購問題,從國會角度講,美方是希望台灣能『更大膽提出軍購項目,要有全盤的東西,不要單獨來談(個別軍購項目)』」。明顯可見國軍多年來無法向美方提出「全盤」的採購項目,癥結就是出在沒有「終戰指導」,不知道要戰鬥到什麼階段,因此編裝無法對應調整、裝備現代化的速率也在「無所適從」中嚴重內耗。

不止一位高階退役將領曾點出這個核心問題。前陸軍副司令(曾任參謀本部作戰及計畫參謀次長)吳斯懷去年11月強調

「國防部長馮世寬說李天羽部長撐兩周,他不止兩周;戰爭不只是兩岸軍力對決,戰爭是總體國力的投入,臺海戰爭是牽動國際局勢的大風暴;當大家問國軍能守幾天時,我要先請問政府高層,國家戰略的啟戰指導何在?終戰指導又為何?你們希望國軍守幾天?就應該給出足夠的條件。民主國家的運作應該是以民意為依歸的,再請教國人同胞們,當戰爭無法避免時,你們要求國軍守幾天?前國安局蔡局長說:若全民沒有抗敵意志,政府軟弱無能,可能幾天就垮了!」

馮世寬稱國軍能打 吳斯懷:挺獨準備為國犧牲?

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曾任聯三作戰次長室少將執行官)帥化民在去年三月指出

「戰略有大小有層次之分,不容混淆,亦不容胡亂引用。大戰略是國家層級的『安全戰略」。『重層嚇阻』只是軍事戰略的一小部分。軍事戰略之下為戰術、戰鬥的層級。國家大戰略往下要有指導,而各下級戰略要能往上支持,否則就是空談,只是囈語。

『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所謂『重層嚇阻』,只是舊略翻版,迎合蔡政府的話術而已,蔡政府默許之。孰不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今天這種軍略,就顯示蔡政府國安團隊,對國家安全缺少認知,亦沒有大戰略規畫。」

關於「終戰指導」,帥化民指出「大家都知道,國軍現有武器裝備面對大型作戰是不具嚇阻能力,國防部所謂『水泥森林城鎮作戰』,這種類似日本的玉碎式嚇阻,塞班島、硫磺島5萬日軍全數犧牲,雖然壯烈,卻換來2枚核彈,廣島、長崎數十萬百姓傷亡,日本投降了。國軍將士縱然有赴死決心,有壯烈犧牲氣概,打到全民參加城鎮巷戰,那2300萬同胞可就玉石俱焚。請問這種戰略值嗎?能嗎?願嗎?

所以政府國安團隊、國防部必須要有「終戰指導」。以前大家忌諱終戰,那是有「降」的意味,故避而不談,其實止戰未必是降,降未必是亡。 18世紀奧地利軍力嬴弱,面對法、德、俄諸強,戰而必敗,但戰敗後外相梅特涅卻以卓越外交談判,利用列強之間矛盾,簽訂合約,確保奧地利既未受戰火之摧殘,奧國的國祚亦得保存而未亡。這是繼終戰指導後續非常積極的作為,成就一代名相。滿清末年李鴻章在甲午戰敗,背負一身罵名下,以『門戶開放』之策,讓侵華各國列強相互制衡下,免除清廷立即覆亡之危。可見終戰指導在國家安全大戰略中是非常重要,而必須精心鑽研,這才是保國衛民的大戰略。終戰指導對外可以祕而不宣,但對內不可無知亦不能無備。臨事無為,那人民就要萬劫不復了。

據了解,美軍曾私下詢問國軍的終戰指導,但是國軍「無法回答」,這表示即便是美軍願意冒著犧牲美國人性命的風險,或多或少介入臺海戰爭,當不知中華民國的抵抗底線時,美軍如何能擬定計劃有效支援國軍呢?若要國軍成為「有嚇阻力」,讓中共武力犯臺縱使戰勝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難道開口閉口「愛臺灣」、當年污衊馬政府的民進黨政府,還要繼續拿2,300萬人的生存「開玩笑」,迴避定出「啟、終戰指導」嗎?
文章關鍵字
我主張

在現有大量裝備上

盡力昇級;

適量購進M1 ,

但須「縝密安排」 其它配套裝備

以及

「慎選決戰」運用場域
要 驗證民心士氣的唯一方法

就是

儘速重整後備軍人系統;
重新發放後備軍人識別卡,
自行主動申領;


採「就近報到」制

都會區周邊廣設陸軍虛級 預備部隊編組。

目前陸軍精銳,打破建制觀念,
跨軍種融合,

重新集中編成 第一時間接戰 陸戰旅。
避免「打陸面戰」的最最最最源頭

是 國境淨空

也就是 盡一切力量,

將敵人先遣兵力 先潛勢力

徹底預防 與 殲滅。

成立「 國土安全部 」

下轄國防部 與 國安局等情治體系

刻不容緩!
拿到M1
對於裝甲部隊,步兵,國軍,乃至於人民,都有鼓舞士氣的最基本作用.


原來有"終戰指導"這種東西,長知識了.

天災人禍我們避免不了,但車輛主被動安全,我們可以有選擇的權力!!!
美,俄,中,英,法的終戰指導不知為何?
法國,應該不用,投降最快
去對岸唱國歌的在呼籲,好奇怪

yum1692 wrote:
美,俄,中,英,法...(恕刪)


現任行政院長都能呼籲:親中愛台了!

人家只是去對岸唱個國歌有什麼問題?
台灣的政客在這上面是不會務實的看待的,只會用他來修理對手,KMT要提,PPT要咬,現在PPT當政更不敢提了!
另一個問題是這個終戰指導原則一但提了,老共就知道我方軍事底線是甚麼,可以說是正中下懷!

現在的國防部長哪個不是總統任命的聽話牌,面對可以守多少天這個問題,就算心中有底也不會講實話。
另一個問題是,國防部長應該要問總統,你希望我守幾天,在這個前提之下,國防建軍的經費與順序由國防部提,國家要負擔,可是換總統,這個前面擬定的計畫又要大修的話就變成類似核四錢坑問題了。

所以現在是國防部規畫未來的仗怎麼打,由歷任的作戰參謀提案給國防部長,然後小修計畫後看錢怎麼跟行政院長要,總統通通不懂就盡量支持,可是3%的國防預算依舊是撥不下來? 每個總統與行政院長就是顧選票比較重要,錢要花在產生GDP的地方,問題是產生了嗎? 一堆飯桶! 真懷念以前那些工科專長的行政院長!

終戰指導原則在每個國防部長心中,他本身就當個不會曝光的計畫吧!
小弟我是待防空飛彈部隊的去年剛退伍,以我對防空飛彈戰備狀況人員配置指揮體系的了解。
我只能說台灣的軍隊全部能不能有一半活過第一波導彈攻擊值得研究一下。
對於台灣高官解放軍是不會執行斬首的,畢竟那麼智障的高官哪裡找?
Leetian wrote:
(長文....)文...(恕刪)


國家面臨侵略哪需要什麼終戰指導....

只有擊退侵略者,沒有什麼打到什麼程度問題。

如果被侵略者有一個投降底線,那麼就是一頭待宰的羔羊。

要嚇阻共匪敵人侵略,唯有死戰到底,敵人才會膽寒,考慮是否輕舉妄動。

國軍不需要什麼終戰指導,只需要記住四個字。

面對共匪的侵略,只有"死戰到底"。

不只為了打退侵略者,更間接有機會可以救中國。
甚至讓亞洲恢復和平秩序。

共匪是亞洲的大毒瘤,讓共匪併吞中華民國,只會造就出另一個希特勒。
台灣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對共匪的侵略戰扮演多大的角色,根本是妄自菲薄。

如果能在共匪侵略戰時硬擋下來,那麼亞洲就會多一個人人敬畏的以色列。
共匪只要吃敗仗或久攻不下台灣,內部政權必定動搖。

而且會讓匪區那些反共匪的人和軍隊有了信心,推翻共匪這邪惡政權。

中華民國的存在,就是那些內部想要改變中國的人的希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