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信號!!央視正在重播施琅大將軍


重大信號!!央視正在重播施琅大將軍




重大信號!!央視正在重播施琅大將軍




重大信號!!央視正在重播施琅大將軍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原為明總兵鄭芝龍部下左衝鋒。

施琅長期轉戰于東南沿海,熟悉海上作戰,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而且,他喜讀經書,熟悉兵法,精曉陣法,尤善水師,是一名有勇有謀的帥才。

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海上抗清,招徠施琅,施琅便跟隨鄭成功抗清。

後來鄭、施失和,鄭成功抓捕施琅及其眷屬。施琅用計逃脫,但其父、弟及子侄等都被鄭成功殺害。

施琅于順治八年(1651年)背鄭降清。

1667年(康熙七年),孔元章赴台招撫失敗後,施琅即上《邊患宜靖疏》,

次年又上《盡陳所見疏》,強調不能容許鄭經等人頑抗,盤踞臺灣,而把五省邊海地方劃為界外,

使得東南地區賦稅缺減,人民愈加貧困;必須速討平臺灣,裁減當地的軍隊,恢復地方上的經濟,

增加賦稅,使得民生得以安定,邊疆可以安穩。他分析雙方的力量,

指出臺灣兵馬總計不滿二萬多,船兵大小不上二百號,他們之所以能佔據臺灣,

因為汪洋大海為他們提供了保障。而福建水師官兵共有一萬多人,

管制的陸上兵馬和投降清朝的官兵也有不少,只要從中挑選勁旅二萬,

足以平定臺灣。他主張剿撫兼施,從速出兵征台,以免養虎遺患。

施琅這一主張,受到以鼇拜為首的中央保守勢力的攻擊,

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藉口,把他的建議壓下來。

施琅的議諫被束之高閣,甚至裁其水師之職,留京宿衛,

長達13年,但他仍然矢志平台報仇,實現自己的意願。

在京之日,他密切注視福建沿海動向,悉心研究風潮信候,每天在府內耐心等待朝廷起用。

在康熙皇帝啟用施琅平台前,曾經有過多次的談判

縱觀明鄭與清廷的談判歷程,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時間越早,鄭成功及其兒孫的談判籌碼越多,

清廷的善意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的形勢,越來越不利於臺灣方面,談判時清廷給的議和條件越來越差。

中間,清廷作為了爭取臺灣,曾做出許多讓步。


比如,最早清廷與鄭成功談判時,是否剃髮可以由鄭成功自行決定。但是到鄭經時,剃髮就成了雙方談判的焦點。

在1677和1680年的兩次談判中,清廷做出最大讓步,給予臺灣和朝鮮一樣的藩國待遇,

連“剃髮”也不強求,要不要稱臣亦可以由其自行決定,

但是,很可惜鄭經強硬拒絕了。此後,鄭軍在與清廷的軍事交戰中失利,

連失在大陸的七府兩島,水師精銳盡失,只好於1680年退回臺灣。

後來,僅僅一年之後,即1881年,清廷開始強硬起來,收回了“比照朝鮮藩屬國關係”的讓步,

康熙皇帝直接說“臺灣賊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如果悔罪,剃髮歸誠”。

不但不能做藩國,而且又還是要求剃髮。

到1682年,鄭氏第三代鄭克塽認不清形勢變化,繼續誤判清廷,還妄想要求臺灣主權,

不要剃頭,只願“世襲為清屏障”。這時,清廷已經放棄和平統一,於是拒絕了鄭氏的和談要求,啟動武力統一

1682年康熙皇帝授予施琅專征權,負責指揮統一台灣的作戰

並向割據在台灣的南明東寧流亡政權發出了最後通牒

福建總督姚啟聖,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致書於 台灣承天府鄭克塽閣下:

朝廷頻頻招撫,乃憐台灣黎庶皆我漳、泉、惠、潮同根骨肉,亦緣台灣文武官員,多為不忘故明、

不忘舊君、不忘桑梓、不忘華夏列宗列祖,大義在於同根,大是在於同源,血濃於水,同大於異,

故朝廷懷德以待,懷誠以求,企盼化解隔閡,同心攜手,共書統一大業,振興華夏,造福海峽兩岸黎庶。

然台灣分裂叛國者,上欺天心,下逆民意,冥頑不化,一意孤行,陰懷沐猴之惡,背棄故主鄭成功收復台灣、

金甌無缺之願,恃海割據,欲自立乾坤。喪心病狂,莫此為最,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軍揚帆陣列,將行討伐,此舉矛頭所指,唯台灣分裂叛國者,非對台灣思鄉愛國之士和骨肉同胞。

分裂叛國者,若能幡然悔悟,收心就安,我將容其自新,不作追究,且依功行賞;

彼若執迷不悟,自立乾坤,我將萬船齊發,犁其巢穴,絕其孽種,斷不留情。

正義在我,民心在我,勝利在我,特致通牒,勿謂言之不預

最後通牒無效,1682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終於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

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攻。守台灣的鄭家軍和攻台的清軍人數相差不多,但士氣遠不如攻方的清軍,

兩軍一經接觸勝負立見,鄭軍死傷6,000餘被俘逃亡者1萬多人,清軍陣亡僅392人。

被打敗的鄭克塽終於1683年7月19日率眾歸順清政府。鄭三代統治台灣二十二年的「東寧流亡政權」就此結束。

施琅的捷報傳到康熙帝御前,正好是八月仲秋之夜。康熙帝高興地作《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七律一首:

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清朝接收台灣後廢鄭氏對台灣的稱號「東寧」,依施琅提督之建議正名為「台灣」。

解決了台灣的清政府終於完成統一中國最後一環的大業,使台灣和祖國大陸完全融為一體。

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將台灣及其屬島歸於福建巡撫統轄,為福建省台灣府,分全島為台南、諸羅、鳳山三縣。

多好?!

正好激勵台灣反共民眾團結!
果然“勿谓言之不预”是有历史传承的啊!
chrischenslayer wrote:
施琅(1621~16...(恕刪)
chrischenslayer wrote:
施琅(1621~1696...(恕刪)


共匪怎麼不重播走向共和??

聽說這部是由匪區內部的知識分子拍出來的。

但內容太過敏感,刪了一大堆。

共匪連歷史都無法面對,還播什麼施琅??

播了看完之後,現實開戰去侵略也打不贏台灣。

倒是赤壁之戰可以多播幾次,要匪軍好好愛惜自己生命。

共匪和國軍的態勢比較像赤壁之戰。
連內政主戰主降的情況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共匪=曹賊

台灣=東吳

再看看東吳悶不吭聲、韜光養晦的孫權。

像不像現今台灣執政者面對在共匪不斷耀武揚威,
卻低調安靜的令對手發寒,而且找不到施力點去加壓。

到時共匪的"百萬大軍"被國軍火葬台灣海峽。

歷史是有傳承。

共匪還是不要不信邪。
不要整天想當反派搞納粹。

歷史嘛。。總是不停的重覆。

鄭成功收復台灣-》施琅收復台灣-》老蔣收復台灣-》

好像分割的局面總是要等個幾十年才能解決。

chrischenslayer wrote:
施琅(1621~1696...(恕刪)
你的歷史錯的一蹋糊塗

terrylaw wrote:
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是從荷蘭人手中奪下台灣,台灣在荷蘭人之前是歸西班牙菲律賓管轄,明朝從未管過台灣哪來的光復

terrylaw wrote:
施琅收復台灣

這更是好笑,不是清朝的土地那不叫收復,那叫佔領。以兄臺的史觀,那滿人入關算是收復中原了。

terrylaw wrote:
老蔣收復台灣

這也是莫名其妙,民國元年到34年中華民國地圖是不包含台灣的,倒是有外蒙古收回才叫收復。台灣是老蔣跟美國要回來的,老蔣可沒為收復台灣跟日本開過戰,說收復太可笑了。


所謂光復、收復都必須是原本的國土丟掉再拿回才可以用,不要中文不好來這丟臉了。

chrischenslayer wrote:
施琅(1621~1696...(恕刪)


施琅攻台灣有幾要素
1.清聖祖.
a.要先除敖拜.
b.平三藩.
c.重用前朝官員
d.重啟姚啟聖.
2.姚啟聖,福建總督. 退海令的落實. 讓鄭經無法"搶人,搶糧,搶女人.

3.姚啟聖重用施琅為攻台水師提督.

4.先拿下澎湖.

5.施琅受媽祖的保佑(那台灣的媽祖角色就會很尷尬).

6.海邊接應的人.


所以歷史能重演,但是每齣內容都不一樣.因此中國無法copy 施琅攻台情節.

只能說兩岸關係不如2韓.因兩岸關係是"有男方是恐怖情人".只要一出手,就是分手的開端. 最差就是女方被GG.次中是2敗俱傷. 最好的是掛採分手.


chrischenslayer wrote:
施琅(1621~1696...(恕刪)


因此施琅對台灣的統治構成當時兩岸往來的最大障礙,此政策在雍正放寬海禁後才得以緩解。此外施琅還霸占了鄭家在台灣的經營,侵吞台灣貢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過是一個貪汙犯


施琅如果生在台灣會關到漏尿

千年之夢 wrote:
因此施琅對台灣的統...(恕刪)


施琅是降將喔

所以中國之前找了台灣那麼多降將過去面試
有找到適合的嗎???

難道你們真的要找吳思懷這種的??
台灣向後退 wrote:
你的歷史錯的一蹋糊...(恕刪)


說得好。是侵略不是收復台灣,在施瑯之前台灣並不是清國的故有領地,清國也不曾統治過台灣。

另外,把戲劇創作當作正史是很可笑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