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慶祝淮海戰役勝利七十周年

話說明朝末年,李自成即將打進北京城崇禎皇帝坐立難安,夜不能寐於是微服出巡
  
經過一廟宇想問大明國運,於是從籤筒抽出一籤是個有字
  
崇禎皇帝大喜認為江山可保,於是號召文武百官奮勇抵抗
  
可是過沒多久李自成就打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好生奇怪分明籤中說自己能保有大明江山阿
  
於是馬上去找算命先生那算命先生看罷搖頭嘆息說:這大明江山難保了
  
崇禎皇帝急問:此話怎講
  
算命先生說:有乃大和月各一半組成,大少了一撇 明少了一日
  
這不是大明江山丟了一半嗎?
  
崇禎皇帝聽罷彷彿五雷轟頂,獨自走上煤山上吊殉國
  
三百多年後同樣的悲劇又重新在行將就木的中華民國上演
  
在淮海戰場上的陳官莊國民黨軍被解放軍團團圍困,士氣低落
  
這一天十六兵團的監察官尹天晶來到陳官莊徐州剿總司令部
  
邱清泉知道這位監察官會看風水 算命便半開玩笑問道
  
此宅風水如何?

尹天晶在院子裡轉了一圈,回到邱清泉的身邊,神秘地說:“邱司令官,說真的,這個院子還真不吉利啊!”

“阿?”邱清泉一愣。

尹天晶指著院中央的那一棵水桶粗的老槐樹說:“問題就出在這棵樹上。司令官您看,此院子四合,院中間有著一棵樹,

樹者木也。”他在手心劃了個“口”字,又在“口”中加一個“木”字,“這不是‘困’字嗎?”

邱清泉心頭一怔,暗想:這傢伙說得還有些道理,便到杜聿明跟前,指著尹天晶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遍

“哦?”杜聿明也迷信起來了,在勤務兵的剃刀下,轉頭打量著老槐樹好半天,最後悶聲悶氣地說:“砍掉!”

“砍,快砍!”邱清泉大聲地吼道。

“我來!我來!”尹天晶自告奮勇地指揮幾個士兵動鍬揮斧,連刨帶砍,一會兒工夫,樹就被伐倒了。

但是杜聿明 邱清泉 尹天晶等人沒想到的是,雖然樹沒有了,但是院子還住著人,這不就成了一個囚字了?

果然沒多久杜聿明被俘 邱清泉陣亡
夠了吧?!老是到這裡來撒野。你們也就只有內戰可以拿出來提了。打日本人你們毫無戰績可言。只能在抗日神劇意淫了。
chrischenslayer wrote:



話說明朝末年,...(恕刪)

Dirk168 wrote:
夠了吧?!老是到這...(恕刪)




哥忍不住笑了

台灣人自己也承認:

雖然到抗日結束,中共並沒有真正的實現對日總反攻的諾言

但他們在國軍撤退 遺棄百姓之後,至少是從日軍手中收回了不少失土

1945年初,國軍雖然展開局部反攻 但是輿論依舊難以忘懷

1944年遍及華北 華南的國軍大挫敗

國軍的局部反攻主要在西南地區 對中共活動的華北和華南地區影響不大

在大多數人看來國軍也沒有什麼反攻行動 抗日勝利便從天上落下來了

共軍反而因為1944年前後的種種活動,被認為對日反攻有具體表現

國共兩黨彼此力爭抗日民族主義的正統

這是一個開放的形勢,除非國民黨在抗日問題上有能說服人的充分證據

否則只質問共產黨是否二分應付國民黨,很難引起共鳴
笑死你爹了這種不知道哪來的狗屁文章估計是你們五毛黨為了洗白自己寫的。台灣有出版自由,你們愛怎麼寫怎麼寫。解放軍從日本人手上收復失地?!滑天下之大稽。這種文章拿去給大陸人看都沒人信。總之,抗日共軍死了幾個人?打死了幾個日軍?無論你怎麼狡辯都無法洗白共軍不打日本人的事實。
chrischenslayer wrote:





哥忍不住笑...(恕刪)

Dirk168 wrote:
笑死你爹了這種不知...(恕刪)


哥忍不住笑了

台灣不是廣設大學嗎?找材料對台灣人來說真那麼難嗎?

基於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您何不找出證據這是五毛黨的寫來洗白的呢?

哥等你舉證

你又顧左右而言他了。那是你提出的內容,你自己證實咯!總之,你還是無法說出共軍打死多少日軍。共軍一個高階將領都沒陣亡,真是厲害。唉,你們最愛意淫了,也不怪你,你們皇帝也只能說是「中流砥柱」,至於抵住了啥就說不出了。
chrischenslayer wrote:



哥忍不住笑了
...(恕刪)
他说国军垃圾,内战被吊打
你起头说中共不打日本人,这不是你挑事吗?
這裡也緬懷 皖南事變 78年紀念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9A%96%E5%8D%97%E4%BA%8B%E5%8F%98

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又稱為新四軍事件,此間的「皖南」即指事變發生地區——安徽南部,而新四軍則是指共產黨轄下;分別由葉挺和項英擔任正副軍長袁國平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該事變發生於民國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數萬人規模的中等衝突事件。事件中,新四軍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嚴重的損失。范力沛認為,此事件起因為此前黃橋事件,是國民政府對黃橋事件的報復行動


皖南事變前的新四軍部隊

國共摩擦
根據國共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協定,新四軍在編制上屬於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領導。但是新四軍事實上只聽命於延安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堅持要求部下「不受國民黨的限制,超越國民黨所能允許的範圍,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放手地擴大軍隊,堅決地建立根據地」。由此與毗鄰戰區的留守國軍屢有發生摩擦,互有數百人規模的小型武裝衝突。毛澤東曾指示新四軍所在的中共東南局「在江蘇境內,應不顧顧祝同、冷欣、韓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評、限制和壓迫,西起南京,東至海邊,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儘可能迅速地並有步驟有計劃地將一切可能控制的區域控制在我們手中,獨立自主地擴大軍隊,建立政權,設立財政機關,徵收抗日捐稅,設立經濟機關,發展農工商業,開辦各種學校,大批培養幹部。」當時中共認為,要開闢蘇北,最大障礙是「頑軍」韓德勤部。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建議從華北調八路軍一部南下,並令江南陳、粟部隊北上,進入蘇北。

所以新四軍在擴大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不時與處於同一戰區的國民革命軍發生武裝衝突。蘇北地區徐州失守後,由6萬正規軍防守,韓德勤擔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省府設在阜寧,徐州群眾動員委員會李明揚也留下來,1939年2月和3月間,日軍佔領海州,主力轉移後國軍立即收復,4月日本人宣布蘇北游擊隊得到八路軍增援;蘇南地區是顧祝同第三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許多游擊隊包括新四軍在此活動,而新四軍控制著長江以南從南京到常州一帶地區。1940年7月,江南新四軍突然渡江,占領原何克謙駐守之黃橋。1940年10月初,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集結26個團(兵力3萬餘人)意圖奪回黃橋,與陳毅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兵力7000餘人)發生交戰。因國軍各部相互之間另有矛盾,黃橋地區陳太運、李明揚、李長江部抵制韓的進攻命令,在戰役中唯有韓部嫡系部隊約15000人孤軍深入,而共軍約5000戰鬥人員則以逸待勞,致使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中將軍長李守維戰敗溺水身亡,中將旅長翁達戰敗自殺,國民革命軍萬餘人傷亡或被俘。10月11日,新四軍與八路軍在東台縣白駒鎮會師.

1940年,陳毅與粟裕在黃橋戰役前夕

移防命令
同月19日,因為擔心類似黃橋事件的再度發生,蔣中正命令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長的名義,向八路軍正副司令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發出「皓電」。電報在細數1940年的國共衝突後,指責說:

綜觀過去陝甘冀察晉綏魯蘇皖等地歷次不幸事件,及所謂人多鋼少之妄說,其癥結所在,皆緣於第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所屬部隊:一、不守戰區範圍自由行動;二、不遵編制數量自由擴充;三、不服從中央命令破壞行政系統;四、不打敵人專事吞併友軍。以上四端,實為所謂磨擦事件發生之根本,亦即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非法行動之事實,若不予以糾正,其將何之成為國民革命軍之革命部隊?除蘇北事件委座已另有命令希切實遵照外,茲奉謝將前經會商並奉核定之中央提示案正式抄達,關於第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之各部隊,限於電到一個月內,全部開到中央提示案[a]第三問題所規定作戰地境內,並對本問題所示其他各項規定,切實遵行,靜候中央頒發對於執行提示案其他各問題之命令。

命令新四軍接電報後迅即將全部撤到舊黃河以北。11月9日,毛澤東以上述受令者「朱彭葉項」四人名義答覆:「中央提示案內所列辦法,七八月間,經周恩來同志傳達後,德等以中央意旨所在,唯有服從,而下屬苦衷,亦宜上達。」「德等再三考慮,認為執行命令與俯順輿情,仍請中央兼籌並顧。對於江南正規部隊,德等正擬苦心說服,勸其顧全大局,遵令北移。仍懇中央寬以限期,以求解釋深入,不致激生他故,重增德等無窮之罪。對於江北部隊,則暫時擬請免調,責成彼等嚴飭軍紀,和協友軍,加緊對敵之反攻,配合正面之作戰,以免操之過激,轉費周章。」11月1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擬定了《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劃》。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葉挺任總指揮,劉少奇任政委,陳毅代理總指揮。

毛澤東覆電後,新四軍並未如「皓電」及中共中央所言隨即移防。另一方面,因遲遲未見移防,同年12月3日,蔣介石致電葉挺:「新四軍應在繁昌、銅陵渡過長江,在無為附近集中,然後按規定路線北上。」此電且仍受中共中央認同。不過此軍令一出,前往換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師與新四軍紛爭再起,華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猛攻曹甸,國軍損失慘重。國民政府方面大為惱怒,轉而拒絕皖南新四軍東進從蘇南渡江的方案(怕皖南新四軍與蘇北新四軍會合後再打韓德勤),重新命令皖南新四軍必須直接北上,從安徽銅陵、繁昌間北渡長江,並延長最後期限至1940年12月31日。但中共方面認為國民黨規定的直接北渡方案是陰謀,皖南新四軍最終堅持走東進再由蘇南北渡的路線。此外,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兼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卻仍駐雲嶺,並不按中共中央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所指示的路線北渡移防前進,新四軍和國民黨軍隊在有關行軍路線、安全措施以及撤離經費和給養問題方面糾纏,未能迅速達成一致。12月初,東南局副書記曾山等新四軍皖南非戰鬥人員1700餘人開始經國軍52師和108師防區向江北轉移,後陸續安全到達蘇北。

12月7日,蔣介石正式批准了軍令部的《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劃》,但表示應「暫緩下令」,「待本月下旬再定實施時間」。8日,何應欽、白崇禧向朱彭葉項發出「齊代電」,除了繼續「皓電」的論調外,要求迅即遵令將八路軍、新四軍部隊悉數調往河北。國民黨高層此時在八路軍、新四軍北移問題上,態度比蔣介石更為急切。9日,蔣介石親自下令,要求八路軍和新四軍必須在12月底和明年1月底分別移防到黃河以北,新四軍必須在12月以前先開到長江以北。次日,蔣介石更進一步命令顧祝同:「該戰區對江南匪部,應照前定計劃,妥為部署。如發現江北匪偽竟敢進攻興化,或至期限該軍仍不遵令北渡,應立即將其解決,勿再寬容。」同時還批准了軍令部關於實施《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劃》的要求.

自從11月9日朱彭等發出「佳電」之後,中共中央便明確指示:對皖南採取讓步政策,對華中取自衛政策。同時還指示新四軍必須在12月31日前全部北移,北移中要提高警惕,做好充分的自衛準備[21]。25日,蔣介石面見周恩來,「以極富感情的神情」要求八路軍新四軍開到河北,稱新四軍如不遵令北調則「必定失敗」。26日,中共中央又電項英,對他們一再拖延、遲遲不北移提出了批評,要求項英立即撤離。12月28日,項英召開會議,決定遵守中共中央指定的北移路線: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寧國,迂迴天目山到溧陽。並確定1941年1月4日,新四軍部隊開始轉移。同時,12月27日,第三戰區和第三十二集團軍在徽州召開秘密軍事會議,研究新四軍不從北移命令後的進剿計劃。29日,上官雲相在寧國縣萬福村召開軍事會議,確定集團軍圍剿新四軍部隊的部署,限定各部隊於12月31日前秘密完成作戰準備[。1941年1月1日,新四軍領導將「全部移蘇南」的決心電告中共中央,但未說明具體路線。1月3日,毛澤東、朱德回電:「你們全部堅決開蘇南,並立即開動,是完全正確的。」

新四軍副軍長項英

1月4日—7日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餘人由涇縣雲嶺地區出發,準備分左、中、右三路縱隊,經江蘇南部向長江以北轉。由於連日陰雨,道路泥濘,加上夜行軍,部隊行軍緩慢。5日,部隊行至茂林地區時,軍部下令休整一天。顧祝同以新四軍「違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襲圍攻國軍第40師」為由,將新四軍軍隊包圍和攻擊。當日下午,葉挺、項英在潘村召開各縱隊首長會議,葉挺主張往回打,從南陵、宣城方向衝破國軍包圍圈,但項英、袁國平、周子昆仍堅持由茂林方向進軍,最終新四軍各部決定在7日正午前會攻星潭地區,跳出包圍圈,經蘇南北渡。

6日,顧祝同與上官雲相率第三戰區之第32集團軍8萬多人,在蔣中正命令下,向新四軍發起總攻,並強令「徹底加以肅清」。7日拂曉,雙方的大規模衝突展開。當時葉挺、項英收到毛澤東、朱德急電:「你們在茂林不宜久留,只要宣城、寧國一帶情況明了後即宜東進,乘頑軍布置未就突破其包圍線有利。」新四軍各部決定進攻國軍包圍圈外圍陣地星潭,一縱占領球嶺,但在橫渡徽河時被阻擊,損失慘重;二縱在7日拂曉前占領丕嶺,向星潭急進,但在星潭遭遇國軍40師120團的抵禦,攻勢受阻,而國軍也有三名營長傷亡;三縱占領高嶺,擊敗國軍部隊,但仍然被阻。7日14時,新四軍軍部到達丕嶺山腳下的百戶坑。15時許,軍部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行動方案,葉挺提出了沿原路撤回和進攻三溪鎮方向的兩個方案,但項英對此猶豫不決,召開的緊急會議持續了七個小時。21時許,新3團第1營攻進了星潭鎮。但因通信工具落後,這個信息未能及時傳到軍部。 22時左右,周子昆提議原路退回里潭倉,出高嶺,到太平、黃山伺機東進,獲得同意。

國民革命軍:顧祝同

新四軍:葉挺

1月8日—14日
8日凌晨,新四軍五團攻占高嶺,擊退國軍的進攻。新四軍向西南方向行動,又遭阻擊。當日午後,由於嚮導帶錯路,加之國軍79師向高嶺進攻,與新四軍處於對峙狀態,新四軍軍部在里潭倉原地宿營。23時,上官雲相根據顧祝同19時的指示,下達命令:「務於明日正午以前,將匪包圍於現地區而聚殲之。」9日凌晨,項英、周子昆、袁國平等感到部隊「有被消滅極大可能,臨時動搖,企圖帶小隊穿插繞小道而出」,於是帶領十餘人離隊出走。同時,新四軍攻占國軍高坦陣地,並擊退反擊。黃昏,葉挺決定部隊直接向石井坑地區開進。第一縱隊此時陣地失守,部隊被分割,分散突圍。10日拂曉,前鋒部隊翻過石井坑北側山嶺,即被伏擊,無法繼續前進。上午,新四軍總部退守石井坑地區,收攏部隊約5000人。葉挺決定在石井坑四周控制制高點,構築工事,休整部隊,防守待機。下午,無法突圍的項英等人回到軍部。晚上,新四軍總部報告毛:「支持四日夜之自衛戰鬥,今已瀕絕境,幹部全部均已準備犧牲。」「請以黨中央及恩來名義,速向蔣、顧交涉,以不惜全面破裂威脅,要顧撤圍,或可挽救。」

11日,國軍開始收緊包圍圈,雙方激烈交火,葉挺親自到東流山陣地督戰。新四軍敵工部長林植夫前往國軍談判,被扣。12日,毛要求周恩來「向國民黨提出嚴重交涉,即日撤圍」,中共中央決定皖南全軍由葉挺和饒漱石指揮,解除項英指揮權。當日石井坑附近陣地紛紛失守,音樂家任光陣亡,新四軍軍部完全暴露在國軍火力之下。當晚,新四軍開始分批突圍。軍部分兩路突圍,葉挺、饒漱石帶一路,項英、周子昆、袁國平帶一路。當時月色皎潔,能見度高,突圍新四軍暴露在國軍火力之下。周恩來在13日向國民政府提出抗議,要求立即撤圍。蔣介石表示將下令查處攻擊新四軍的將領,但同時又命令顧祝同將新四軍一網打盡。

13日,葉挺率新四軍餘部退守承流山高地。雙方火線衝突進行了七天七夜,新四軍已陷於絕境,葉挺根據東南局副書記饒漱石的意見,致書上官雲相,表示願往上官總部「議和」,14日下午,葉挺下山到國軍108師師部談判時被扣押。同日黃昏,新四軍茂林陣地完全被占領。全軍約9000人,除約1000人在黃火星、傅秋濤率領下突圍外,大部被俘、失蹤或陣亡。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於突圍時身負重傷,1月15日清晨,為免連累戰友而自盡;宣傳教育部部長朱鏡我陣亡。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黃誠、組織部長李子芳等被俘。

突圍情況
傅秋濤率領的第一縱隊老1團300多人突圍至涇縣、寧國交界一帶山區,轉戰半月余,先後遭國軍約4個團圍剿,部隊再一次分散突圍。傅秋濤率領一部分幹部於3月初到達溧陽第6師第16旅。此後,第1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老1團團長熊應堂先後率領部分指戰員亦到達到溧陽。新1團團長張銍秀率領200多人,到達繁昌長江邊,於2月底渡過長江到達無為,與新四軍江北部隊匯合。

皖南事變中突圍的傅秋濤

第二縱隊突圍時分左右兩路。右路800餘人由新3團團長熊夢輝、參謀長張日清、政治處主任闕中一率領,從石井坑西北向章家渡方向突圍。左路600餘人,由新3團第2營營長巫希權、第1營副營長張玉輝率領,從石井坑西面向茂林方向突圍。縱隊部隨右路突圍。右路在突圍中,先後遭到第108師、第144師、新7師的多次阻擊,損失較大,部隊被打散。縱隊司令員周桂生陣亡,副司令員馮達飛受傷,後在群眾家中養傷時被捕。黃火星、熊夢輝、張日清、闕中一分別率領部分人員突出重圍,於1月中下旬先後渡過長江,到達無為。左路以九挺機槍開道,搗毀國軍144師師部,1月13日夜就穿過茂林、章家渡,1月25日夜冒雪渡過長江,到達無為,仍有400餘人。

第三縱隊特務團280人餘人,在縱隊參謀長黃序周、團長劉別生、團政治委員張闖初等率領下,從高坦突圍,轉戰20多天,分別到達銅陵、繁昌,於2月中下旬渡江北上,到達無為。第5團在防守東流山陣地時傷亡較大,臨突圍時只剩百餘人,突圍中又被衝散。縱隊司令員張正坤受傷被俘,政治委員胡榮陣亡。團長徐錦樹、政治委員林開風被俘。項英、周子昆在事變當中成功脫險,但在3月14日因攜有新四軍的黃金儲備而被副官劉厚總槍殺。其他60多人在軍部作戰科科長李志高等人的率領下,於4月底渡過長江。

1月17日,蔣介石由於顧慮到中共方面的強烈反應,接受何應欽、白崇禧等人意見,發布命令,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葉挺交軍事法庭審判,國共關係惡化。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通告稱新四軍「於四日晚,全部潛赴茂林,分兵左中右三路,向該師(四十師)襲擊,該師倉卒被襲,不得不加以抵抗,藉資自衛,第三戰區顧司令長官,為整飭紀綱,乃下令制裁。至十二日止,該軍已被全部解散,所有拿獲該軍長葉挺等,現已交軍法審訊,該軍番號業經明令撤銷,此該軍違反軍令卒被制裁之經過也。」「此次新四軍違令叛變,非出偶然,而實本於該軍一貫之陰謀」,「顧長官對該軍相機處置,全部編遣,實為維持軍紀上必要之措施。當此全國抗戰,一致團結之際,竟發生此種叛變之事,殊可痛心,中央以軍令必須貫徹,綱紀必須維持,而後方能爭取抗戰之最後勝利,故斷然將該軍番號取消,並將叛軍長官分別交軍法審判,嚴緝治罪。」


就是有那種1949建國的人非要吵1945結束的抗戰有打過!慘喔
挑事?你們經常在這裡發那些文章不算挑釁嗎?換成我們去大陸網站發那些文章你們會笑著接受呀?那要不要也來慶祝PLA北趕出江西逃命北上80週年的文章到今日頭條?恭喜你們這些人成功提高台灣人對大陸的反感!
htmlgate wrote:
他说国军垃圾,内战被...(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