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多彈頭技術不遠了!中科院力拚運載火箭發射多衛星

以下為上報的報導:
------------------------------------------------------

2019 / 02 / 02 星期六
上報 Up Media

離多彈頭技術不遠了! 中科院力拚運載火箭發射多衛星

朱明 2019年02月01日 18:00:00

行政院長蘇貞昌走馬上任核定的第一份公文,是科技部的第三期「太空科技發展計畫」,這項計畫為期10年,到2028 年為止將投入251億元,發展「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超高解析度光學衛星」及「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配合國家太空科技發展,國防部代號「麒麟專案」研製低軌道運載火箭已展開,據指出,透過國外技術的交流,中科院已著手進行一枚運載火箭,可同時發射多顆衛星進入軌道的「多衛星發射技術」的研發,若可以順利完成該項技術,並進行實體運載火箭驗證完成,在軍事層面上就代表具有多彈頭飛彈的技術。

1運載火箭投放5微衛星 為首要目標

據指出,配合「麒麟專案」研製低軌道運載火箭在2022年完成第一期計劃,同時間有多個與運載火箭相關技術研發的案子已編列預算進行,其中就有研發「多衛星發射技術(multi-satellite launching technology)」,該項技術研發計劃目標首先訂在「一枚運載火箭可投放重量不等的五顆微衛星」,這項先期研發計劃,是採用將五顆微衛星由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的軌道後,在相距一定的距離後,分別投放微衛星。

據了解,雖然中科院研發的多衛星發射技術,無法與美日等國發展的在一枚火箭分次分批,用火箭末段推力,變換不同軌道將衛星送入預定位置的高端技術相比;但一次發射五顆微衛星而有許多關鍵技術需要克服,首先「麒麟專案」研製出運載火箭要穩定可靠;多衛星發射技術的研發則是運載火箭飛行進入預定軌道過程中,要在最佳的位置和確定最佳分離時刻,微衛星按預先設計程式從衛星艙裡分離出來,既不能相互碰撞,又要把每顆衛星放入預定的軌道上;同時要不斷修正每顆衛星分離出去後,運載火箭重心的變化,以維持其飛行穩定等,這牽涉了遙測等多項的關鍵技術。

與印度密切交流 成功等同擁多彈頭技術

由於多衛星發射技術是中科院新的計劃,目前美國、 日本、中國、俄羅斯、歐盟與印度都有多衛星發射技術,據指出,國防部長久以來與印度軍方保持良好的關係,近年來有印度的前參謀總長來台參與區域安全研討會,也曾參觀過中科院;因印度在衛星運載火箭技術相當純熟,台印雙方也就衛星運載火箭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加上潛艦國造IDS中,也有代表印度潛艦技術的廠商來台洽商,顯示台印在軍事技術上的交流頻繁。

據指出,中科院是以「麒麟專案」研製500公里低軌道運載火箭為主體,採用四段式火箭,中科院的運載火箭與印度開發的SLV-3衛星運載火箭(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3)相當,為配合低軌道運載火箭在2022年完成第一期計劃目標,多衛星發射技術也在同年完成第一期的先期研發;屆時在進行低軌道運載火箭測試的同時,也會將多衛星發射技術納入一併實施。由於各國都將多衛星發射技術視為多彈頭洲際飛彈入門基本技術,若中科院也完成並具備多衛星發射技術,相對也具備研發多彈頭飛彈的能量。

giga giga wrote:
以下為上報的報導:...(恕刪)


看來2022年我國就可到達 '多彈頭飛彈俱樂部' 的大門口。

5年左右能有雲峰飛彈 '一箭5星 (比我預期的少1星)' 應是合理期待。 屆時山東艦已成軍, 後續一艘大約快有初步戰力。 如果一切順利, 雲峰正好擔綱威脅驅趕中國航母戰鬥群。


哥忍不住笑了

這是2005年自由時報報導,報導中宣稱

明年(2006)起六艘拉法葉艦,每艘艦將部署十六枚「天劍二型」艦射型防空飛彈,

極速約四馬赫,並將在艦上部署相位雷達,已具備「台灣神盾」的雛形

首艘改裝 預計97年完成

據了解,海軍六艘拉法葉艦將陸續進行改裝,第一艘配置劍二飛彈後,

仍採傳統四聯裝斜背發射式部署,並進行飛彈、發射系統與雷達鏈結等測試,

預計九十七年(2008年)完成;第二艘到第六艘則將部署「垂直發射系統」。

======================================================

2006年已經過去了14年了 2008也過去11年了

2008年南韓第一艘宙斯盾級驅逐艦就已經服役了

2008年新加坡自己建造的第一艘可畏級也已經服役了

今年已經是2019年了

而拉法葉艦還是四根小牙籤擔任防空任務,連傳統四聯裝斜背發射式部署都還不見蹤影

中科院不如先把拉法葉的海劍2先搞定

再來談發射衛星

chrischenslayer wrote:
哥忍不住笑了這是2005...(恕刪)


妳身在中國心在台灣嗎? 很關心台灣國防喲!盼望拉法葉裝好海劍二以打掉妳們殲16嗎?

小心妳家國安單位破門送妳去再教育。
福衛5號修好了嗎聽到印度參與就拍拍手,印度剛升級成功的幻象2000試飛就摔機,怕怕……
giga giga wrote:
以下為上報的報導:-...(恕刪)

阿斯特怒伯爵ρσπ wrote:
福衛5號修好了嗎聽...(恕刪)


福衛5號早就正常了, 你資訊更 新速度太慢。

這麼不專業, 怎麼領5毛?
拍出來就是馬賽克,這還叫好
giga giga wrote:
福衛5號早就正常了,...(恕刪)

阿斯特怒伯爵ρσπ wrote:
拍出來就是馬賽克,...(恕刪)


五毛不要張口就來。 打起臉來很痛的。

以下是科技新報的報導:
-----------------------------------------------
Menu
粉絲團按讚: 在臉書上追蹤我們的訊息
福衛五號校正後已不是「近視眼」,美、俄、日等國都想買它的高品質影像

February 23, 2018 by Emma stein Tagged: 地震預測, 福衛五號, 遙測影像天文, 尖端科技, 航太科技

台灣太空榮耀「福衛五號」衛星,雖然去年 8 月發射升空後短暫「假性近視」,但歷經團隊花費半年時間調整校對,福衛五號現在已經恢復視力,並陸續傳回高品質遙測影像,美國、俄羅斯、澳洲、日本等國都已有購買福衛五號拍攝影像的意願;而福衛五號攜帶的儀器於監測山坡地濫砍、火山活動、地震預測等方面更是大發威。

科技部 23 日召開記者會發表福衛五號影像成果報告。福衛五號 2017 年 8 月 25 日發射升空,9 月 8 日開始地面取像作業卻發生影像離焦問題,為了救回影像品質,國研院太空中心團隊天上、地下雙管齊下,在天上,團隊啟動「衛星取像儀」溫控設計,將固定主鏡的結構體溫度調高至 35℃、次鏡支撐環調高至 30℃,其餘維持原設計的 20℃,地面則依賴影像處理軟體,終於成功改善影像品質。

目前福衛五號已很順利的執行全球電離層觀測及遙測取像任務,運行於高度 720 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約 99 分鐘繞行地球一週,每 2 天就通過台灣一次。

團隊由於首次自製光學酬載經驗不足,未能於取像儀進行最後調焦作業前,以不同技術方法確認準直儀的準直度,以致發生這次離焦問題,所幸這點小狀況最後一一調校回來。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這次經驗顯示台灣已有完善的衛星電腦、飛控軟體、工程團隊、攝像系統,太空研發能量充足,期待接下來每年能至少發射一顆衛星。

今年 1 月,團隊也完成了衛星軌道最佳化傾角與高度調整,確保衛星攜帶的燃料足以維持衛星於正確軌道運行 10 年以上。計畫主持人張和本指出,調整傾角可確保衛星經過台灣附近上空的時間均符合低雲蔽率(早上 10:30~11:00)的需求,調整高度則確保衛星未來一年經過台灣上空時都不會離台灣太遠。

雖然調整傾角是非常浪費燃料的任務,此次調整花了 8 公斤多燃料,而衛星攜帶燃料總共 30 公斤,但接下來 5 年可以不用再調整衛星傾角,使衛星運行壽命能達 10 年以上。

目前,福衛五號科學酬載成果包括「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成功在 2017 年 11 月於伊朗、伊拉克一場芮氏規模 7.3 的地震前,觀測到電離層離子濃度異常增加 50%。光學遙測儀截至目前為止已成功取得全球取像超過 2,300 組黑白/彩色影像。張和本說,美國、澳洲、日本、俄羅斯等國皆有購買福衛五號影像的意願。

而兩天經過台灣一次的福衛五號,其最新壯舉更是在 3 個月內就完成全台遙測取像,就連天天經過台灣上空的福衛二號都沒辦成這件事(至少要半年時間),福衛五號做到了!團隊趕在今日晉見總統蔡英文前,獻上一張完美無雲霧遮蔽的福爾摩沙照片。

太空中心正在規劃下個 10 年的第三期國家太空發展計畫,陳良基表示,希望此次福衛五號的成就能讓更多國人看見,吸引年輕一代投入太空產業,為台灣打造太空夢。


▲ 福衛五號模型,比例 1:20。(Source:科技新報)

(首圖來源:By Tiouraren (Y.-C. Tsai) (Own work) [CC BY-SA 4.0 or GFDL], via Wikimedia Commons)

giga giga wrote:
福衛五號校正後已不是「近視眼」,美、俄、日等國都想買它的高品質影像...(恕刪)



真的嗎?

你會相信啊。

Lei123 wrote:
真的嗎?你會相信啊...(恕刪)


信不信隨你,台灣繼續加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