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動力公司(GD)Fort Worth部門在1960年代中期進行關於美國空軍輕型先進日間戰鬥機(ADF)計畫時,針對多款戰機構型進行相關研究。1965年,一款計畫總重25,000磅(11,340kg),飛行性能足可壓制前蘇聯MiG-21戰鬥機的輕型雙發戰機研究案,被建議作為當時F-4幽靈II戰鬥機的後繼機種。在想定上,該款戰機無論推重比或翼負荷被要求優於MiG-21至少25%以上。這款輕型戰機採用高肩梯形略帶中度後掠的主翼,單垂直尾翼以及全動式水平尾翼氣動控制面,進氣口則安排在機身下方。GD在這款研究案中首次採用「翼體融合」(Body/Wing Blended, BWB)的概念,將機體與主翼銜接部融為一體,而機砲則安排在翼體融合左前緣的部位。這款設計的許多「基因」被GD保留而持續發展,最終逐漸演化成現代的F-16。
所以,在今日看到Viper一族與其他「大家都熟悉」的衍生設計與五十幾年前ADF研究案高度相似而感到新奇時,正是這些優良DNA持續遺傳的結果。
題外話,1980年代中期媒體流傳的「鷹揚」想像圖,就與這張附圖恰巧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各位若有興趣不妨找來比對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