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海軍訪商洛馬等5家公司均表達年底交建議書草案有難度

果然~連載來了:【獨家】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海軍訪商洛馬等5家公司 均表達年底交建議書草案有難度

重點:
【獨家】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海軍訪商洛馬等5家公司均表達年底交建議書草案有難度

【獨家】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海軍訪商洛馬等5家公司均表達年底交建議書草案有難度


1、海軍「震海計劃」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採開國內標,由國內船廠擔任主合約商來執行建造船體儎台工程,戰系則委由國外原廠進行裝備籌獲及安裝。

2、海軍向美商洛馬(Lockheed Martin)、雷神科技(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英商貝宜系統(BAE)、法商泰雷茲(Thales)集團台灣分公司達利思以及土耳其哈里森(Havelsan)國防科技公司等5家訪商結果,國外廠商均表達因成本估算及各項裝備輸出許可申請需至少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等因素,要完整在年底回覆建議書草案及交運期程,恐有有難度。

3、該艦可支援負荷極限有:主動式相列雷達須能安裝於雷達塔內,提供系統總重量不得超過150噸,且總電力負荷不超過1,162KW。

4、美商洛馬公司表達,將協助海軍獲得美軍現役裝備,因涉及成本估算及輸出許可申請等因素,裝備報價及籌獲期程必須由得標的主合約商船廠,正式出具需求信函,才能啟動內部流程,時間至少90天,依據洛馬公司內部規劃期程,恐無法趕上國防部2021年5月完成「整體獲得規劃書」修訂,8月納入預算書表審議節點。

5、雷神公司則強調,此案規格較高且需求廣泛,主要產品相列雷達、方陣快砲、聲納系統、垂直發射架等正尋求其他公司合作,該公司的AESA主動式相列雷達及協同接戰能力(CEC)屬美軍敏感科技,須由我方向美海軍專案辦公室NIPO提出需求申請書(Letter of Request LOR),美海軍才會考量發給雷神公司的輸出許可。

6、英商BAE則清楚說明該公司主要產品為戰鬥管理系統,有關反潛、雷達、聲納等系統需其他公司合作,輸出許可評估需至少6個月到一年。除戰鬥管理系統外其餘無法在年底提供建議書草案。至於法商Thales則說,經就海軍提出外購戰系等裝備評估,製造商有美、英、法及紐西蘭等地,申請各國輸出許可、製造設備時間正在估算中,但目前歐洲疫情影響尚未全面復工,儘量在12月31日年底回覆建議書草案及交運期程。

7、土耳其與美國合資的哈里森(Havelsan)國防科技公司,承製土耳其海軍的島級巡防艦(Ada class)與伊斯坦堡級飛彈巡防艦(Istanbul class,TF-100)的戰鬥系統,該公司表達武器裝備正在洽詢其他武器供應商,各生產國輸出許可、製造期程現正估算中。

----------------------------------------------------------------------------------------------------------

嘿~~嘿~~果然,洛馬的誠意最夠力,將協助海軍獲得美軍現役裝備,COMBATSS 21,就是你了????

話說,艦艏MK-41怎麼才三組共24坑?原來塞了這麼多東西,反潛、防空、反水面都弄齊了,也才4500噸?會不會太誇張了?這樣子彈會不夠哩,如果MK-41再分個4~6個坑給ASROC,這樣防空海弓三、海劍二要怎麼分配?

嗯~~~真的不分成反潛、防空,兩種構型嗎?
天衣神水 wrote:
果然~連載來了:【獨...(恕刪)

4500硬要就沒救了
完全不看好
fque wrote:
4500硬要就沒救了...(恕刪)


太大不利近岸作戰,4500噸已經是極限了,最佳的是4000噸。
外商對交Proposal的資料 算是很認真的 關鍵在那裏"輸出許可" 有一個環節錯了就慘了

加上戰系的所有裝備 大多數都不是戰系整合商(大包)自己製造的 要去跟下包買也有問題

海軍捨棄中科 其實也是刀的兩面刃 外商雖然研發進度與系統的成熟度比起中科好很多

但遇到問題 外商其實沒有中科那樣有彈性 一定在商言商一板一眼 不像中科那樣容易妥協

COMBATSS-21只是架構 雷達 聲納 電戰等感測器還有跟我軍各式武器介面連結也很重要

希望能夠把SPY-6這的等級的雷達整合進來 AN/SPY-1F這類的舊款就不要了

只是4500噸的排水量挑戰性應該很大 以色列與法國的方案其實不錯 比較適合小一點的船
天衣神水 wrote:
5、雷神公司則強調,此案規格較高且需求廣泛

朱明的資訊若為真? 中科院算是背幾年黑鍋了!
不能不明白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COMBATSS-21只是架構 雷達 聲納 電戰等感測器還有跟我軍各式武器介面連結也很重要

希望能夠把SPY-6這的等級的雷達整合進來 AN/SPY-1F這類的舊款就不要了


洛馬應該會推SPY-7,這套賣得很好,模組化設計,可大可小。
farmer3000 wrote:
朱明的資訊若為真? 中科院算是背幾年黑鍋了!


2013年就開始搞下一代艦艇,一心想說把陸地上東西的搬上去就可以收工?中科院也不算背黑,只是錯估形勢。

不過,中科院也未必都沒機會,看看這個期程很長,變數仍然很多。
SPY-7當然很好 只是這個雷達還在研發當中 未來要用的船艦也比4500頓要大上一些

有篇文章就在講這件事 (SPY-6 vs SPY-7)

https://www.navalnews.com/naval-news/2020/06/japans-aegis-ashore-a-tale-of-two-spys/

西班牙F-110有6100噸的排水量 加拿大的Canadian Surface Combatant 7800噸更大

海軍規劃的雷達天線桅杆150噸與功率的上限 可能是一個很大挑戰

或許海軍未來用來汰換四艘碼頭王的旗艦再來使用這個高檔貨會比較務實

小一點的船就用法國/荷蘭貨或是以色列的解決方案比較合適

成功級與康定級不都是用法國/荷蘭貨與荷蘭的原始設計 幾十年來都這樣用

當年的武進二用的也是以色列的解決方案 夠用就好 哈哈 好貨大家都想

只是那個噸位要求 三聲無奈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SPY-7當然很好 只是這個雷達還在研發當中 未來要用的船艦也比4500頓要大上一些


固定X-band和旋轉S-band兩項洛馬都沒有,除非海軍改心意。

本人認為用Thales NS200和APAR Blk2一次解決,同一家公司出品,相容性也比較沒問題。

只是,萬一各家都表示4500噸太小沒法度,這時海軍要怎麼辦呢?
看清单 国舰国造就造了个外壳呀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