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歷史 甲午海戰慘敗是因為中國輕敵日本

看到標題 確實是徹底顛覆台灣人從小的認知 因為台灣人從小被教育日本自古一直要侵略中國好像
日本很強 中國很弱一樣 其實真正的歷史是

日本一直很怕中國侵略 日本急於建立強大海軍的原因居然是被中國羞辱!!

懷疑是必然的 先告訴你你從沒聽過的

"日中長崎事件"

話說1886年7月中國北洋艦隊到日本親善訪問順便檢修 幾個中國水兵到日本長崎街上嫖妓 想插隊被制止
惱羞成怒當街打人 日本妓院打不過只好報警處理 日本警察來了抓了中國水兵回日本派出所警告後放回
沒想到中國水兵乾脆直接攻打日本派出所打死打傷日本警察 中國當時的囂張實在令人吃驚
中國敢這樣囂張是因為當時中國的鎮遠號、定遠號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軍艦 遠遠超過日本
不只亞洲第一 在歐洲都是有數的先進 日本根本不是對手 而且中國軍艦都已經開進了日本港口
中國乾脆退下炮衣直接用大巨炮瞄準日本長崎市 準備開戰 在中國大砲的威脅下 日本只好被迫接受
談和條件變相承認錯誤還要賠錢 這個說明了當時中國日本強弱懸殊
這也狠狠刺激了日本 被迫要建立強大的海軍走上軍國主義之路

這個才是中日甲午戰爭前的真相 因為有這經驗 中國當時的北洋艦隊是非常看不起日本的
======================================================
1886年7月,當時尚未正式成軍的北洋艦隊奉李鴻章之命抵達朝鮮元山一帶巡弋操演「以振國威」,後又奉命前往俄國海參崴訪問。鑑於鐵甲艦在長途航行後,需回港保養維護,而當時清廷的旅順軍港尚未完工,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號、定遠號、威遠號和濟遠號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也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

經過

1886年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軍違反軍紀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當地一所妓院尋歡作樂,醉酒後鬧事鬥毆。聞妓院報案而趕至的兩名當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並平息事端,經口頭嚴厲警告後釋放。被捕之水兵卻不甘受辱,其後煽動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強行闖入當地派出所襲擊警員。一名警員當場被水兵斬死,另一名警員被刺成重傷、最後不治,遇襲受傷的警員不計其數。事件立即於全國掀起民憤,日本國民蜂起聲討來訪的北洋艦隊。最後長崎縣警派大隊逮捕全數肇事水兵,平息民怨。[2]

事後,李鴻章對於北洋水兵的違紀行為採取姑息的態度,他說道:「爭殺肇自妓樓,約束之疏,萬無可辭。」「弁兵登岸為狹邪游生事,亦系恆情。即為統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為急飾也。」[2]

8月15日,在兩天前發生暴力衝突的陰影下,李鴻章仍授意全艦隊放假一天,並允許四百五十名水兵登岸自由觀光。雖然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攜軍械上岸,然而據日方記載,許多水兵手執棍棒刀器,或是從當地店鋪購買日本刀攜帶[3]。

由於兩天前的糾紛所帶來的不滿,觀光很快演變為了械鬥。據日方記載,數名清兵伏擊並殺死一名警察,引發了械鬥[4]。可是,早有防備的警察,將數百名水兵分割包圍,街邊市民更加以配合以石塊攻擊水兵。事後統計顯示,水兵方面有五人死亡(一說為十人死亡)、四十四人受傷、五人失蹤。警察被打死二人、十九人受傷,而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

衝突中,在長崎市同時出現了短暫的敵視清國人的浪潮,許多已入日籍的華人受到牽連。

結局
與以往處理外交事件不同的是,清廷表現出了相當強硬的態度。

武力解決路線
原因:北洋水師船艦總監督琅威理(William M. Lang,英國籍)當時派出四位英國籍隨扈到長崎港當地警局,試圖要營救被日本警方扣留的大清水兵,但遭到長崎港當地警局局長拒諸門外。琅威理得知後非常不滿,轉向英國駐長崎港的商館求助,其後由英國商館館長對日本外務省施壓。但事發兩天以後,長崎港當地警局仍然沒有釋放被扣留的大清水兵。琅威理得知後非常憤怒不滿,甚至要求英國駐日本使館要求與日本斷交及提議北洋艦隊炮轟長崎(當時船艦砲彈已處在隨時發射狀態)。琅威理一度想以武力解決此事,但其餘北洋水師艦長處於靜待觀察狀態。
外交談判路線
原因:北洋大臣兼北洋艦隊船艦總提督李鴻章則派出外交顧問伍廷芳與日本外務省談判,外交顧問伍廷芳與大清帝國駐日使館人員向日本外務省進行外交談判,並且1887年2月底,雙方達成彼此讓步的協議,雙方一致認定是語言不通和民俗習慣導致了誤會的發生,所以將所有肇事者交由本國政府自行處置,而死傷人員則由對方予以撫恤。值得一提的是,日方所支付的撫恤金數額大大超出了大清帝國,換句話說等於日本向中國進行賠款。
但也有人認為當時的日本還未開始強軍政策,中國軍艦的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如在長崎事件中採用琅威理的建議,一挫實力尚在中國之下的日本艦隊,則以後中日海軍強弱必大不相同,甚至甲午戰爭也不會發生。[5]。
第一次聽到,長知識了
我是一隻遊戲人間的毛毛蟲,耐心的等待變身的時機。
kikiki13579 wrote:
看到標題 確實是徹底...(恕刪)


日本在未工業化以前是輸中國,連俄羅斯也輸中國,但工業化後一切都反轉了,再加上清朝腐敗且嚴重排外,結果就是被已工業化的國家強食了,那個時代就是已工業化的國家會積極對外擴張。
所以一個王朝在位太久就會把國家帶往滅亡,兩岸都要記取歷史的教訓,時間到就換人當國家領導才是正確,新人才有新氣象。
kikiki13579 wrote:
日本一直很怕中國侵略

肥前名護屋淚奔中
當時日本的卻對於清國與他們北洋艦隊相當恐懼

但是戰爭一打後才知道這個古老大國不過是紙老虎一枚

接下來就把清國當成垃圾看了
其實甲午之前的背景不難查,google一下都有。重要的是清國人(其實也就是中國人)真的是自識過高,以為中原文化和一切都超過周圍的蠻夷之邦,所以才在出訪時如此囂張,軍紀蕩然無存⋯⋯前陣子上映的愛國大戲「甲午戰爭」也美化了此事件。其實當時明治維新應已如火如荼的進行,日本在不到10年之後滅了清海軍(1894),清朝倒數計時正式開始.......也代表以中原文化為中心的優越感落伍和不切實際。
日本真正工業化,是在拿到甲午賠款後,
甲午戰前,日本的工業化程度遠低於中國,
甲午海戰前,日本海軍規模已經超過中國,
更何況,真正決定勝負的,是陸戰,
不管哪朝哪代,執政者在朝鮮沒有決心一戰,就是會輸,
有死戰決心,就不會讓對方的意圖得逞,
prettyguy wrote:
日本真正工業化,是在(恕刪)

雖然當時日本工業化未完成,但是人家政府有前瞻性,早已有計劃並正在進行,不然你以為靠買來的船能戰勝?清海軍當時買的船噸位還勝過日本海軍,問題是人的腦袋転不過來,故步自封。
當時沒有經費買彈藥以至於無法訓練,甚至中日海戰時,唯一的砲彈打沒幾次就全部用完.....如果這件事成立本文的理由真的無關緊要
日本1883年 就開始增稅並縮減行政經費 擴充陸海軍
上述事件 只是將民間參與度提到新高
連天皇都從內府撥出三十萬日圓給海軍造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