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巡防艦、驅逐艦現況表

海軍巡防艦、驅逐艦現況表
2021/11/01 05:30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海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造艦計畫明顯未如預期,被立法院預算中心點名示警。軍事專家分析,台海作戰環境複雜,還須應付承平時期如灰色地帶衝突的挑戰,巡防艦能執行海上作戰的功能完整,也能應付秋冬時節的台海惡劣海象,因此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仍應積極研製,替換現有的巡防艦。
海軍以「震海計畫」為名,預計以二四五億餘元的預算規模,建造新一代巡防艦的原型艦,原型艦配備艦載相列雷達、垂直發射系統及新型防空、反艦飛彈,艦體採匿蹤設計,以符合台海作戰環境需求,但海軍連年回繳高比例預算經費給國庫,顯然研製狀況未如預期。
號稱「航母殺手」、具有反艦、防空能力的塔江艦九月成軍,小巧卻火力強,連同塔江艦在內,海軍到二○二三年共將完成六艘同級艦,也與我國近年強調「不對稱作戰」的建軍目標不謀而合。
至於是否代表我國可就此放緩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建造計畫?退役海軍將領受訪表示,海軍濟陽級軍艦使用高壓鍋爐,機動性不若當今軍艦,且艦上許多零件都面臨消失性商源問題,亟需汰換;若發生台海戰事,海軍需要有具備區域防空、反潛、反艦等功能樣樣俱到的巡防艦,獨力執行任務。
軍事專家、退役海軍上校楊于勝受訪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所有資源仰賴進口,即便強調不對稱作戰,仍需要巡防艦護航,而塔江艦畢竟噸位輕,能否忍受七、八級以上的惡劣海象仍是疑問,且護航距離也有限。
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指出,小型艦艇只能突出某部分的作戰能力,大型水面艦的海上執行作戰功能完整,航行距離遠,也能應付敵人海上交通線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