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上都是烏克蘭暴打俄羅斯的影片
然後別的地方又看到俄羅斯暴打烏克蘭
搞的不知道那一邊是真的。。
個人積分:32463分
文章編號:86077171
當然俄羅斯佔上風..

但是潮流已經走向烏克蘭 也是明顯的...
道理就像當年德軍兵頓史達林格勒後
明眼人都知道德軍的結局了...

希特勒的參謀長哈爾德就說: 1942年10月以後
納粹帝國就不再對長期戰略進行研究 因為研究出來的結果
都是希特勒不願接受的...(簡單說就是你納粹必敗無疑 上策就是認賠殺出委屈求和
)要知道那時德軍還佔著蘇聯數百萬方公里精華區土地---
包括我們現在整天聽到的頓巴斯 基輔 扎波羅熱
那時都是德軍的佔領地.. 以基輔而論 德軍佔了此處超過兩年...
比現在的俄羅斯佔烏克蘭還"上風"



但"趨勢"走下去會什麼結果 已經一目了然 別說盟軍跟蘇聯清楚 希特勒自己都很清楚..

然而希特勒的反應就跟現在的普丁一模一樣
明知結局幾乎沒有希望 卻不斷徵兵徵奴工(30萬俄爹動員兵?) 賭命動員一再進行"最後一搏"
(例如1943年的庫斯克會戰 1944年突出部之戰 都是在劣勢下集中兵力進攻 下場...)
結果是 他把德國的元氣都打光了 民盡財窮... 搾乾這個帝國的一切...
當盟軍進入德國本土時
強大的德國已經是一片廢墟 只差政軍解體
盟軍最大的阻力不是德軍的抵抗 而是城鎮被炸得太慘 道路難行無法全速進軍..

我們以德國的鋼鐵洪流裝甲師為例:
德國全盛時期有近30個裝甲師及幾個SS擲彈師(同樣配備戰車) 一線戰車總數超過4千輛
可是打到1945年3月 這些裝甲師番號大多還存在 甚至更多....
實力卻大半只剩下一個營甚至一個連 (能有20~30輛能用就不錯了)
因為希特勒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獨裁者的專利 習匪跟普丁大帝也是) 明明部隊已經弱到需要裁撤或縮編
還不肯做.... 因為很多"裝甲師"就代表德國軍事力量沒有降低

而且因為油料不足 (德國最大油源羅馬尼亞被佔領) 絕大多數根本無法行動...
像我們在電影裡: 帝國的毀滅 看到希特勒大發雷霆的場景 就是在1945年4月21日
那場軍事會議的大致模樣 武裝親衛隊的史坦納當然不可能發動攻勢
他指揮幾個殘破的師 面對十倍以上敵軍攻擊 自保都是問題了... 還出兵解柏林之圍?
我不知道普丁是不是要打到這麼山窮水盡 不過我個人是判斷 俄羅斯統治集團及百姓
不太可能讓他把"帝國"玩到這樣廢掉....
至於一堆黃俄孝子連趨勢都看不懂 還在大帝萬歲 這種人現在是紅衛兵 未來就是韭菜 隨時可割
甚至是韭菜的肥料 你連被收割資格都沒有 直接把身家及勞力當韭菜的養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丁的勝利是什麼? 成功奪下烏克蘭土地 "讓烏克蘭及國際承認"
烏克蘭的勝利是什麼? 奪回被佔領領土 最高勝利就是回到2014年 克里米亞被佔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舉當年太平洋戰爭
美軍 蔣軍從頭到尾沒佔領日本領土 但它卻是勝利者
為什麼? 因為日本控制被佔領區 且讓口國成為穩定的傀儡 這個大計畫破功了...
以蔣軍為例...
蔣軍損失雖重 比日軍還重得多 可是它在日本投降後
收回從1931年918事變以後被日本奪取的領土 甚至多拿了台灣當戰利品...

要知道日本宣布投降前 日本仍佔有口國大量領土 那麼我們會說在此之前日本都是上風嗎?
表面上如此 但有深度的戰略家不會這麼看..
美軍參戰後 潮流必然轉向 連希特勒都知道 老蔣怎會不知?
事實上 就如老蔣聽到珍珠港事件後的反應 就是確認口國必然取得最後勝利...
美軍正式參戰後 日本大概仍有一年處於戰略進攻狀態 此後就是一路被壓回本土了...
太平洋戰場就是如此..
俄烏戰爭狀況也是如此 而且烏克蘭離勝利的目標已經不太遠....
冬季將至 雙方戰線理論上不會有太大變化 最多就是趁嚴冬前烏軍奪回赫爾松大部份區域
今年之內 烏克蘭仍會被佔領十幾萬平方公里土地...
但是以西方國家軍援"整補"烏克蘭的資源與力道 烏軍明年的開戰一週年"紀念日"左右
實力將達到巔峰 而俄羅斯絕不可能回復到今年2/24日開戰時的武力水平...
因為俄羅斯的精兵已經損失殆盡 動員兵雖然可以訓練 可是水平不可能跟上像VDV一樣身經百戰的老兵..
而烏軍的新銳卻是北約先進國家訓練出來的 素質絕對高出一大截
就像台灣的巴拿馬級野戰軍 跟美軍相比一樣.... 加上北約武器精良得多
俄軍明年春季 絕對無法與烏軍正面交手 只能看挖的壕溝與工事 能否讓自己撐得久一點...
烏克蘭參謀本部認為明年夏戰爭會結束 我認為這判斷是合理的...
要克里米亞幹嘛?島上原住民都是俄羅斯族也不會想給烏克蘭管
克里米亞當初不就是自己島上投票脫離的嗎?拿得回來?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