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先總統蔣公當年二戰後對日的以德抱怨,是他想這麼做?還是美國要求的?
某些人說美國挑撥中日仇恨,不知道是腦子被燒壞了還是怎地?抗戰時中美是盟邦,日本就是敵人,何須挑撥?戰後羅斯福本想扶持蔣治下的中國作為戰後東亞的代理人,未料蔣不爭氣,四年內戰大敗虧輸,杜魯門根本放棄了蔣,至於日本,羅斯福原先的構想是將之改造為民主國家,使其與蔣治下的中國合作,在東亞抵擋蘇聯的勢力,美對蔣既沒了指望,就只好扶持日本,將之轉變為東亞的反共堡壘。韓戰之後,美又重新對蔣有了期待,於是軍援台灣,目的在於配合日本,成為第一島鏈的一環。日韓台(當時以自由中國為名)實為唇齒相依,牽一髮動全局,美國致力協防此三地,也受到這三國主流政治的支持與歡迎,何來挑撥中日之說?況且戰後日本與蔣之關係密切有加,除了白團,光是日本現任首相就來過台灣好幾次,若是美國挑撥,他允許蔣與日本發展這樣的關係嗎?
某些人可能現在認同的是彼岸的中國,故言美國挑撥中日,日本自從戰後就接受了作為美國反共第一線的角色,日本安保條約便是證明,日本戰前的政策即是反共,戰後依然如此,這是他的國策,前者是他的意識形態,後者是他的地緣政治命運,美國或有促進之功,但基本格局和方向是早就確定的了,跟誰的挑撥有個毛線關係?日本不須挑撥也必定反共(紅色中國)。但一碼歸一碼,經濟上,日本在中共改革開放之後,陸續以政府的名義提供給中國幾百億美金的貸款,積極幫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日商在中的投資也是名列世界前茅,改革開放的成就,少不了日本的貢獻,況自日本政府與蔣政權斷交以來,對中共簡直察言觀色,一昧迎合,從來不敢對台灣方面有什麼聲援,斷交之後,台灣去日本,有很長一段時間,還要申請"渡航證明"(不接受護照簽證),且台灣班機只能在羽田機場起落,照這樣看,日本處處考慮中國的感受和需要,不可謂不周到。
一直到這幾年,中美脫鉤,地緣對抗升高,日本才又開始和中國針鋒相對起來,但在這之前,中日關係可是好得很啊!當初建交時,鄧一句“釣魚台小事一件,留到後代解決”,可見當時中國對日本的期待,中國的第一座現代化鋼廠,北京的寶山鋼廠,引進的便是日本的煉鋼技術,可見在戰後,中日之間的關係也是歷經幾波變化滴,這些變化既有中日之間的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難謂之美國挑撥云云。
話說回來,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這一百多萬軍人,一個命令說放下武器就放下武器,完全配合國軍的接收工作,並且在短短一年之內全部撤回日本,從部隊服從命令和效率來說,確實令人佩服。當時不管中國或台灣,都有少壯軍人主張繼續打下去,但都被制止,以這支部隊的實力,要再打個幾年是完全沒問題的,他還可以跟軍閥合作,另外割地為王(如閻錫山所收編的日軍部隊),然而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乖乖地排隊回家。關於這個體會,另可參看大陸導演姜文所拍的“鬼子來了”,對中國接收軍隊的無能和諸多荒唐之處,與日軍紀律嚴明等待接收兩相比較,適足以凸顯蔣之"以德報怨"背後的無奈與屈辱!
多說一句賠償問題,老蔣對日合約談了六十七天,主要圍繞在賠償內容,日只要提供勞務和一些軍事剩餘物資賠償,蔣則想要的更多,包括實物和金錢賠償,日方一口回絕,最後蔣在考慮其政權合法性問題下(老美賦予了日本向中共或國府賠償的選擇權,這個選擇有其道義上的理由,畢竟戰爭的破壞是在中國,非在台灣),只得接受了這個條件,非謂其心甘情願如此,否則照理說戰敗國只有照單全收,何來談判幾十天的道理,結果還是向日方傾斜。我開頭講的是直接報復(如蘇聯那樣把日軍全關進集中營做苦工十幾年,槍斃審判戰犯數以萬計),這個才是以德報怨的重點所在,賠償云云都還是後來的事情。
,
superparis wrote:
先總統蔣公當年二戰後對日的以德抱怨,是他想這麼做?
日本在二戰投降後,竟然有一批解甲的舊帝國軍官,穿上中華民國國軍的軍服,成為守衛台灣的秘密部隊。他們被稱為「白團」,為了報答國民政府對日本的恩情,而隱姓埋名、偷渡來台,成為蔣介石的軍事顧問團,他們不但在823砲戰中親赴前線獻策,也為當時的國軍訓練優質軍官,郝柏村、蔣緯國等人都曾受過白團的訓練,同時也為台灣的基礎軍事制度提供許多協助,現在入伍要學的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成功嶺大專兵集訓等等設計,白團都有參與其中。
從根本博到「白鴻亮軍事顧問團」
其實日本軍官幫助國民政府的行動,白團並不是首例,早在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舊日軍中將根本博就曾經化名「林保源」與其他6位日籍軍官,以顧問身分協助前線指揮,並獲得勝利。
而「白團」則是由前日本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發起,這位也就是在南京向國民政府呈遞投降書的日本代表。由於岡村本人身分敏感,無法出境,因此由富田直亮少將擔任團長,並且化名為「白鴻亮」,故稱「白鴻亮軍事顧問團」,簡稱白團,而且「白團」之「白」字,恰好與「紅軍」之「紅」字對抗,意為對抗以中共為首的「赤魔」。由於當時台日之間沒有航線,白團初期的成員得靠偷渡前來台灣,前前後後共來了83位顧問都取了中文姓名,包括陸海空三軍,大部分是校級軍官。
保衛台灣20年與反攻大陸密計
白團曾在1958年的823砲戰中親赴前線獻策,並獲得勝利。而除了在戰爭時擔任策略顧問,平時他們也積極投入軍事訓練。政府採納白團的建議,進行軍事制度的改革,並開設「圓山軍官訓練團」與「實踐學社」等等,曾經受訓的國軍軍官,據說總數達5000人以上,前參謀總長郝柏村也曾是學員之一。此外白團也曾擬定一份《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獻給蔣中正,至於政府後來有沒有採納進行、詳細內容為何,目前似乎尚未公開。
白團的規模在1950年代初期達到最高峰,後來逐漸縮小,到1968年解散後,僅剩白鴻亮本人,繼續在三軍大學執教。1979年4月,白鴻亮在東京病故,遺願指示將骨灰分為兩半,其中一半留在台灣的海明禪寺,可見其對台灣的情分深重。至2017年止,白團成員還有36人在世,在日本仍會以「岡村寧次同志會」名義進行聯誼聚會。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中國雖在同盟國中,但中國(老蔣)當時還不是個大咖,
真正的最大咖大家都知道是美國,日本是輸在美國手裡而不是中國,
人家美國說什麼老蔣只能照做。
以德報怨?
那不過是後來美化老蔣而已,真正作主的是美國。
美國不只"對日"以德報怨,"對德"也是以德報怨。
每每聽到這話題,大家都只提到對日,但都沒提到對德,
以為是老蔣在做好人><
老蔣只是照美國的命令去做而已。
那為什麼二戰後,美國等同盟會"以德報怨"對待軸心國呢?
因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國輸了,簽出個著名的凡爾賽條約。
這個凡爾賽條約把一戰所有責任都塞給了德國,
導致戰敗後的德國遭受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割地啦! 賠款啦!
(聽起來戰爭打輸的不都是如此嗎?)
學者認為,就是因為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太狠,
德國最後無法承受,走出極端的路(元首登場),導致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如果二戰後,再對戰敗國(日德....)重罰,
恐怕第三次世界大戰也不遠了........
所以二戰後,美國等同盟國才沒對軸心國來個恐怖制裁。
"某單位"為了美化老蔣,才會編出對日以德報怨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