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樓主花那麼多時間寫出來的東西頂多是被政府拿去當作說帖
對於許多人的質疑還是很難化解,
原因在於樓主並非是以一個中性的立場來檢討離岸風電政策的得失
而是以執政者的立場來作澄清與防衛
如果只看您列出的Q&A,會讓人有政府的風電政策毫無瑕疵之感
但是事實呢?
以下舉兩個例子
1. 為何有人一直拿夏天風電效率低出來談??
原因是執政者給人一種錯覺,發展風電與太陽能可以解決缺電危機
而在您的Q&A中, 應該是澄清目前風電無助於缺電的事實
而非提出夏天的發電因數有多少來作為解答
事實上,之前我也有提出數據
即使是在風電發電因數最高的冬天,
遇到用電警戒時, 風電還是有可能發不出多少電來
107年1月16日 供電橘燈,備轉率5.01%, 尖峰時風力發電量只有0.7萬千瓦, 1%的設備容量
風電最大的問題是當你最需要電的時候, 他可能耍脾氣不給你電,無論夏天還是冬天
因此,風電無助於缺電
風電無助於缺電
風電無助於缺電
這件事很重要所以必須講三次
2. 遴選風場與競價風場
您有許多的Q&A都在談這個部分
但是事實上台灣的遴選價就是高於德國不少
而拿日本出來擋就真的是為辯而辯了
(日本那個價格到底有多少MW??
這種情況就像沒人會管台灣去年的躉購價格是多少一樣!)
這次遴選風場與競價風場最可以被檢討的是比例問題
從北電的競標結果就可以得出
只要遴選風場的大小佔據競價風場的一半,
就可以支撐本地化與經濟規模的額外負擔
調低遴選風場容量,同時調高競價風場容量
以北電的結果來看,將可以把目前的每度4.79元降到3.5元以下
說實話,我真的不清楚為何政府第一次開遴選風場
就一口氣開了3.8GW,這個規模可能是首次建置離岸風電的世界記錄了
如果當初遴選風場降為2GW, 競價風場提高為3.5GW,
是否可以兼顧本地化政策與降低購電成本?
引用經濟部能源局李君禮副局長的新聞稿
三、我國推動離岸風電初期係參考國際經驗躉購機制,後輔以競價機制;離岸風電資本支出係由個別開發商基於風場整體考量,政府不直接進行設備投資或是案場開發,因此風機選擇及運轉維護涉及個別開發商財務規劃,故由開發商自行選定及負責,所以並無該文所謂「浪費民脂民膏」等情事。
離岸風電機建造成本高,維護不易,容易遇到鹽害,地震等等,風機一定會有損壞,但廠商也不是白癡
簽了一個20年的發電合約,維護成本都在廠商身上,那怎麼賺錢??
當然靠的是保固期,保固期內廠商保固沒問題,但保固期外呢?
維修費向誰請款?? 當然是政府~~
就像澎湖太陽能發電板,2011年蓋的,不到五年,包括馬公機場、第一漁港等太陽光電板,
今年初起就因支架受鹽害腐蝕,太陽能板全拆掉,在日曬最強時無用武之地。
而且澎湖太陽能發電就受經濟部能源局3.6億補助,這不也是民脂民膏嘛?
離岸風電就像是下一個太陽能的非核發電產業,廠商看在政府在浪頭上,商機9000億,廠商無不搶破頭
就算出包了,反正還有官員們拍拍屁股就能走人,我還是能跟政府要的到錢
好一個非核家園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