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雄5座無許可證機組發好發滿,明日中火有6座燃煤無許可證賴著不拆~中火2023年碳排2616萬噸,2026年大增為3196萬噸?

提問 wrote:
怎麼會沒關係? 核四(恕刪)


完全沒關係啊

發一樣多的電
中火的污染是大潭燃氣電廠的4倍
是新興燃氣電廠的8倍以上


就算你核能蓋了,中電不北送
只要燒的是燃煤,中火還是燃氣電廠好幾倍毒啊


中火改成新型燃氣污染馬上只剩最多13%

這才叫治本

所以我現在根本不管核能蓋不蓋
只要中火全部換成天然氣比什麼都有用
幹嘛蓋電廠 台灣又不缺電 也不缺水阿

明明就很好 台灣難波萬
阿台電都把需量競價移到三月了

可以提升2%備轉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217000095-260202
台電近日將宣布,今年「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及需量競價」方案將提前至3月開始實施,希望透過削峰填谷,平衡一整天的供電狀況,降低區域供電的風險,也省下發電成本。

往年台電在6~9月夏季用電尖峰期間,才實施需量競價措施,需量競價是指用電戶在尖峰高載時間減少用電量,把省下的電賣回給台電系統,「只要報價比台電發電成本便宜就得標」,讓台電省下高額發電成本,同時做到穩定供電。

需量競價是在周一至周五每日下午1時至3時之間,希望抑制尖峰用電二小時,或高壓用戶在每一約定日下午1時至8時,抑低用電七小時。

台電2月公告,今年首度讓「計畫型需量競價的」月減8日型、日減6時型、日減2時型方案等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提前至3月實施,整體實施日期從3月1日起實施至9月30日止,共計七個月,時間也較往年啟動提前許多。

台電表示,由於近期用電尖峰已經較過去略有改變,夏季是以中午11點至下午3點為尖峰用量,不過在春秋及冬季傍晚會出現晚間6點至8點煮飯高峰,此時家戶民眾回家與部分留下加班民眾分頭用電,加上近年太陽光電發電占比逐漸提升,傍晚夕陽已無法發電,因此設計出傍晚的需量競價時間,希望減少企業用電量。

根據台電統計,2019年參與需量反應措施的申請戶數為2,096戶,申請抑低容量245萬瓩,其中包含需量競價申請抑低尖峰負載容量93萬瓩,如此讓當年度最低備轉容量從4.08%的橘燈提升至6.02%的黃燈,讓台電平安度過供電窘迫的關卡。

而需量反應措施則是指利用價格機制或透過折扣誘因,引導用戶改變用電習慣,使尖、離峰負載更均衡,延緩電源開發;或在系統發生供電緊澀時用戶配合抑低用電,達到穩定供電目的。需量競價及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都是誘因基礎的類型。

至於今年是否因缺電才提早實施需量競價?台電說,今年備轉容量率都維持在10%以上,整體供電無虞,啟動需量競價是為平抑當日用電尖峰減少發電成本,且也有分散用電好處,對於機組調度有正面效果。
提問 wrote:
怎麼會沒關係? 核四(恕刪)

還有備用這玩意.

6.7月還沒過,
停水時就會思考了,
停電時也是一樣的,
人很自私的,
藻礁第1個2年,
不知撐不撐得過?

公投前會有一波操作嗎?
今年暑假會火力全開嗎?
我覺得真的很好笑..台北港,麥寮港人家嘴巴隨便喊喊不蓋就不蓋
藻礁港人家說不蓋多少年了你們還硬蓋.是有多看不起藻礁阿


2023年7部天然氣機組延後上路具體時程不明.協和2台.中火2台.興達3台?
這應該是自找的吧
連什麼時候上線都不知道了?

協和接收站破壞珊瑚礁和台中接收站破壞白海豚廊道..環評根本不可能過

中火貪得無厭,不退役中火毒煤還想蓋燃氣,偷雞不成蝕把米.

一開始就不可行的計畫還要拖了那麼多年浪費台灣人這麼多年時間

看樣子2025年1950萬噸的天然氣使用量應該是真的
50%燃氣應該是不可能的

反正都連任了,當年為了虛假的50%天然氣編出來的報告現在被戳穿也無所謂吧.


台電回答高原電廠不是回答沒氣源
表示陸管還可以在撐起一座大潭機組吧



------------------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68967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8月藻礁公投若通過將使明年起陸續上路的大潭電廠8、9號機組無法運轉,將減少一年137億度供電,但供電「替代方案」可能也面臨危機。經濟部明將赴立院經委會進行業務報告,其中針對電廠方案,台電在報告中承認包括興達、台中電廠、協和電廠等陸續將於2023年起上路的7部機組,都因為環評進度不如預期將延後上路,具體時程不明將「滾動檢討」。

8月藻礁公投若通過,第三接收站將另覓替代場址,針對此「替代」場址在台北港、台中、麥寮、協和都有環團及政黨提出或討論,但經濟部也一一舉證表示均無法做為明年起就要上路的大潭電廠替代方案,此外部分台北港、麥寮等居民也公開反對天然氣接收站設置。

但如三接遭卡、大潭電廠新機組無法上路,是否除了接氣站「替代方案」外,還有電廠替代方案?但台電目前北中南主要電廠方案均因環評而延後,具體上路時間也不明確。

經濟部明將赴立院經委會進行業務報告,其中針對5大新增電廠方案,除大潭電廠 8、9 號機組預定於明年6月30日及2023年6月30日商轉外,其他3大方案包括興達、台中新建燃氣、協和更新改建的7部機組,都因環評進度延後或不如預期將延後上路,台電也坦承均將「滾動檢討整體期程」。

此外,通霄電廠第二期更新改建計畫6部機組,前4部將分別於2027年6月、12月各2部商轉,目前也因配合2020到2035 年電源開發規劃方案,將滾動檢討整體期程。

而珍愛藻礁公投連署領銜人潘忠政昨赴三接預定地藻礁考察,也提出一項電廠替代方案,表示不建三接仍有不燒煤選擇,即是重啟高原天然氣電廠,並對台電中長期計劃沒有納入高原電廠提出質疑。

台電表示,高原電廠裝置容量為120萬瓩,2017年時曾希望規劃設置,並作為大潭電廠的分廠納入管理與供電;但因當地居民反對,目前計劃擱置。台電內部則指出,潘忠政當年也曾參與針對高原電廠的抗議,並公開表示高原電廠都能撤銷,第三接收站為何不行?因此潘早知高原電廠擱置一事。
西布克F91 wrote:
我覺得真的很好笑..(恕刪)


興達的環評不是過了
有什麼奇怪問題造成延誤嗎??

陳市長應該不會阻擋吧!!
煤跟氣都買好買滿了
不讓用是想擋人發財嗎?
過客4112 wrote:
興達的環評不是過了有(恕刪)



中時的報導倒是說興達沒有
不過興達1號機應該是2023年要上線
應該還是延了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317000399-260102

 不過台電私下表示,現在只有興達新3部燃氣機組可望於2024、2025年上來,但是中火與協和兩發電廠,擔憂會有延誤。其中,中火2部燃氣機組已經拖到2025、2026年完工,比先前規畫要晚。現在預定5月開工日期,如果因為台中市政府不給都市審議通過,那麼工期勢必再往後延

協和電廠也麻煩,原定2部新燃氣要在2027、2028年併聯,但因這裡要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必須與電廠燃氣機組一起做環評。由於接收站現有反對聲音,能否順利完成環評,也沒任何把握。

 至於這兩座電廠新天然氣機組如果延誤,是否影響到備用容量15%的保證,台電說,目前仍儘量努力照計畫,只能有狀況再想對策。

 至於媒體提到今天經濟部將報告未來電廠進度,台電私下表示,並沒要主動報告,但如果委員問題,會備妥相關資料。因此,這算是內部評估,並非正式報告。
找了一篇完整的
興達是延了,延了多久也沒有講


-------------------------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目前有3座電廠環評案進度延遲。第一,興達電廠3部燃氣機組原訂2023年6月30日、2024年6月30日及2026年1月1日商轉,因環評延後而影響期程。

第二,台中電廠新建2部燃氣機組表定2025年1月1日及7月1日商轉,同樣因環評進度不如預期,加上配合台中市政府進行都市設計審議,會滾動檢討期程。

第三,協和電廠將裝置2部燃氣複循環機組,原訂2025年6月30日、2030年6月30日商轉,也因環評進度落後及場區佈置調整影響,會滾動檢討整體期程。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5322698
霸氣暖男把興達毒煤,還有中鋼都脫煤了

台中盧市長什麼時候把中火和中龍
全台中市脫煤阿

趕快叫台電把中火拆除更新成燃氣
叫中龍全部換成燃氣阿

----------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448758

高市空氣品質不佳,粒狀污染物排放量以中鋼、台電為大宗,市府要求大企業帶頭減煤,中鋼將於今年9月15日前完成脫煤,興達電廠2026年完成脫煤,加上中鋼煤礦室內化工程2023年完工,全市整體粒狀污染物排放量將減少超過5成。

高市有34座汽電共生鍋爐,其中有17座燃煤,中鋼則擁有3座,市府制訂高市電力設施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嚴要求汽電共生鍋爐符合燃氣標準,去年8月送環保署審查,希望中央儘速核定。


高市已加入脫煤者聯盟,市長陳其邁要求大企業加入脫煤行列,其中興達電廠4部燃煤機組中,1、2號機組將於2023年除役脫煤,2026年全面完成脫煤,以降低空污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市府環保局表示,要求中鋼於3月1日秋冬季節結束後,先完成1部鍋爐停燒生煤,並於9月15日秋冬季節前,另2部鍋爐再停燒生煤,將可減少燃煤28.8萬噸,每年可減少粒狀物7噸及硫氧化物59噸,中鋼煤礦室內化工程也將於2023年完工。

市府也力促環保署盡速通過高市電力設施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針對剩下14座燃煤汽電共生鍋爐,未來3年分2階段逐步加嚴,改用低污染製程及高效防制技術,屆時將可減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共1萬噸排放量,約占全市固定污染源的2成7。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