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積分:143分
文章編號:85433286
本樓篇名原為〈余正煌碩論第15-16頁與林智堅碩論第13頁一個雷同之處所代表的意涵〉:
繼本棟1樓〈余正煌碩論第11頁的錯誤敘述所代表的意涵〉,
及本棟70樓〈余正煌碩論第10、11頁與林智堅碩論第8、9頁「不雷同」之處的比較〉,
這是系列第三篇。
這次要比較的是余正煌碩論第15-16頁與林智堅碩論第13頁一個雷同之處:
余的碩論


林的碩論

為什麼要特別指出這個雷同之處?
因為就林智堅以蔡仁堅為槓桿者的碩論主題而言,
先分析選民在三強之間的抉擇,
再分析排除蔡仁堅之後的林、許兩強抉擇,
就能確認蔡仁堅作為槓桿者的影響程度。
所以,
加問「林、許抉擇」的第二道問題,
是理所當然之問。
林也在碩論中針對加問第二題的理由,
以探討棄保可能性為由,做了簡單的解釋,
而這段解釋是余的碩論沒有的。
但余的碩論主題相對單純,只是要分析林智堅的勝選基礎,
那麼,
他可以只分析三強抉擇就好,
為什麼要特地加問「林、許抉擇」的第二題呢?
如果他也和林一樣,
想進一步探討棄保可能性,
那為什麼就只問排除蔡之後的林、許抉擇呢?
至少可以問排除許之後的林、蔡抉擇啊,
為什麼不問呢?
余的碩論在此完全沒有解釋。
這是林智堅競選總部當初在競選過程中,
特別想透過民調知道的主題,
從兩本論文都附錄的同一套問卷題目中,
可以看到許多問題組都會先問三人抉擇,
接著就問林、許兩人抉擇:
余的碩論附錄問卷

林的碩論附錄問卷

而林的碩論從第54頁開始,
確實針對這一連串的三強抉擇變成兩強抉擇的數據,
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




最後在第四章結論,
也有一整段專門總結這項分析數據:

所以,
林的碩論在前面提出要加問第二題,也給了加問的理由,
後面也確實分析了加問第二題的數據,並做出結論。
那麼,
同樣說要加問第二題的余呢?
余的碩論在那之後一直到整本碩論結束,
完全沒有出現這加問第二題的任何數據,
當然就更不可能有針對數據所做的分析和結論。
他所採用的數據幾乎都是圍繞著林智堅這個人,
就算有兩個表格提及林智堅以外的人,
也都是三人並列,
根本就沒有專門針對林、許兩人的任何數據。
這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余的碩論主題很單純,
就是要探討林智堅的勝選基礎,
而不是要分析蔡仁堅做為槓桿者的作用。
所以,
我並不是在批評余的碩論主題有問題,
而是在問:
既然余的碩論完全沒打算要分析從三人抉擇變成兩人抉擇的狀況,
那幹嘛在前面說要加問第二題呢?


那段加問第二題的敘述,
感覺就像是一個本該割除的盲腸,
不知為何,就留在那兒晃啊晃。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