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此重新更改篇名,
並註明五篇文章分別位於本棟哪幾樓,
以便前往瀏覽:
1樓:原〈余正煌碩論第11頁的錯誤敘述所代表的意涵〉
70樓:原〈余正煌碩論第10、11頁與林智堅碩論第8、9頁「不雷同」之處的比較〉
102樓:原〈余正煌碩論第15-16頁與林智堅碩論第13頁一個雷同之處所代表的意涵〉
259樓:原〈律師說余的論文都有註、林沒有,那就來看看林有沒有註、余都註了什麼〉
265樓:原〈余正煌碩論最致命之處〉
原〈余正煌碩論第11頁的錯誤敘述所代表的意涵〉
游梓翔在臉書發了一篇文,
認為他找到林智堅抄襲余正煌的鐵證:

他這個論點其實邏輯錯亂而不自知,
請參考:林智堅喊台大論文是原創 學者再抓「准碩士」抄襲鐵證 8 樓
不過,
他這個質問法倒是很有趣,
就讓我「抄襲」他一下,
來討論余正煌碩論中的一個問題。
底下是余的碩論第11頁和林的碩論第9頁文字敘述高度相似的一段(我只標示出與底下討論相關的部分):
余的碩論第11頁

林的碩論第9頁

好,
現在就來「抄襲」游梓翔,
問余正煌一個「他會連自己……都不知道嗎?」這類的問題。
假設這段是余自己構思、撰寫,
那麼,
這一段的一開始就說了:
「學歷較高的選民比較會投給高學歷的候選人」,
那他怎麼會在這一段的結尾寫出:
「本論文假設以林智堅的學歷,可以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呢?
這兩句話之間這一大段,
就是在比較三個人的學歷高低,
顯然就是林智堅的學歷是三人最低,
那他怎麼可能做出「林智堅的學歷可以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這種研究假設呢?
有人可能會說,
那是余筆誤,把蔡仁堅寫成林智堅。
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余的碩論和林的碩論最大不同處,
就是余專注探討林智堅的勝選因素,
所以,
他的研究假設都是集中在林智堅身上,
他根本不可能去對蔡仁堅做研究假設。
這從余的碩論第9頁的「研究假設」一節就看得很清楚:


甚且,
研究假設一的第3點更清楚寫明:
「林智堅學歷不及其他兩位候選人,且為『准碩士』學歷,因此假設,學歷較低者,較支持林智堅」
研究假設一節的這些內容是余的碩論有而林的碩論沒有,
林的碩論完全沒有這些內容,
所以,
可以確認這是余自己所構思、所寫,
是他這本碩論最核心的探討重點。
而他的核心構思之一就是:「假設學歷較低者較支持林智堅」。
那他怎麼會在第11頁寫出「林智堅的學歷可以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這種論文假設呢?
「抄襲」一下游梓翔的問法:
他會連自己的研究假設是什麼,都不知道嗎?
對於林智堅學歷高低的評價,
在余的碩論第38頁分析教育程度數據時,
再次重申了一次:

這段的文字敘述和第11頁非常類似,
雖然最後沒有寫出論文假設,
但從前後文語氣來看,
例如:「僅是『准碩士』」,
應該是不會寫出「本論文假設以林智堅的學歷,可以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這種敘述。
「筆誤」這種解釋,
反而比較適用於「林智堅的碩論是他自己所寫」這種假設。
林的碩論第9頁的錯誤就是把A誤寫為C:「C當時係臺灣大學在職專班生」,
其他關於學歷與支持者相關性、C的高學歷評價等敘述,
都沒有不一致之處,
而以C為研究假設的主角,
也符合林的碩論主題是「槓桿者角色」,
即蔡仁堅,也就是C。
這也與林的碩論其他段落前後一致:
第36頁

第49-50頁

第60頁

所以,
余的碩論第11頁那一句:
「本論文假設以林智堅的學歷,可以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
應該不可能是余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產生的邏輯自洽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