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謠言全破解 -- 真相與謊言的懶人包


Jimsung168 wrote:
經濟學中,有個合成的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
對個體行為者不利,對總體也一定不利,電價上漲也是一樣。
{電價up(個體不利) >> 節電商品、ESCO產業up >> 失業率down(總體經濟有利)}


我前面會回文,
主要是提醒個人負擔增加的不只是家用電費的成長而已
將來面對的會是物價的全面上漲
至於物價全面上漲對整體經濟長期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因為牽涉的變因太多,複雜度太高,又與本討論串主題無關,就不在此討論了

Jimsung168 wrote:
因為風機產業在地化,中彰投的住民就算無法進入產業工作,
但光是應付這些外地工作者的食衣住行..所產生的工作收入,那些上漲的電價已不足生活所慮。


這部份的效果與在地化能夠提供的產值有很大的關連
就以您舉的竹科為例, 在剛起步的那十年,對於新竹當地居民的貢獻其實相當有限
同樣的,我以位居雲林的麥寮為例,當初設廠前號稱可以增加多少又多少的工作機會
可是現在對於雲林人的幫助有達到當初的預期嗎?

風機產業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當然是好事
但是目前外界的質疑(排除無理性的反對)主要還是在於
這個產業的實際規模能夠有多大,對於台灣的產業技術提升能夠有多強
而這些正面的效益與我們多付出的投資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1.因為牽涉的變因太多,複雜度太高, << 同意。
2.在剛起步的那十年,對於新竹當地居民的貢獻其實相當有限 << 這個經濟量體大小有關,舉例一條街的完整發展要十年,一個區的發展要二十年,一個產業規模要三十年,以上是一個量體的概念。但要說貢獻有限嗎?要從小區域規模談起,或許有樓友可以補充。甚至得請在地老房仲聊聊東區的四十年風華歲月。
3.外界的質疑 << 公共建設的外界質疑從沒少過。縱使如一高、二高、高鐵..等與民生有關的,因造價過於昂貴、用地疑慮,民間噓聲從沒少過,我以事後諸葛來論,優還是大於利。
潔淨能源的綠能/儲能/智慧電網三方向,於傳統產業也好,電子產業也罷都是內需產業,也是國民生活品質提升的一環,這是我的認知也是世界趨勢。

關於麥寮可分享兩則參考
1.以雲林麥寮六輕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林君翰優秀學士論文.pdf
2.精華片段》姚惠珍: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史…【年代向錢看】
抱歉插個嘴,我對產業經濟(大層面)了解不多,
所以無法對電價上漲衝擊性做出好的分析,就經濟部公布的數字看,
未來電價至少打平幾年前的高點




另外北陸(海龍風電)和沃旭至今遲遲未簽下PPA(已取得籌設許可),值得注意.
stunmaker wrote:
抱歉插個嘴,我對產...(恕刪)

去分析電價對經濟的影響就複雜化問題了。
若多花一兆去發電,那大家就是少了一兆,
不論電價有沒有漲都一樣。
就算電價不漲,少這一兆這也會從別的路徑產生影響。
stunmaker wrote:

未來電價至少打平幾年前的高點



很神奇
2014/04/28 新聞

全面廢核 電價恐漲4成
反核陣線批官員「又恐嚇人民」

當時的電價已經3.1139是去年四月前
2.5488的22%,還要漲40%就是每度4.359元


而最近經濟部宣稱2025年燃料成本不變的前提下的前提下,2025年每度電價推估將漲至新臺幣3.39元,即是2.5488的33%


但重點不就是燃料成本不變的前提下嗎


如果燃料成本像2014年一樣可怕
請問經濟部2025年的電價會是多少?

會不會是當年經濟部2014年估的4.359元??


這個政府真的很神奇從10%,20%,估到33%,3.39元還在燃料成本偏低的情況,永遠都在低估,什麼時候要老實一點


如果2025年的燃料成本跟2014年一樣
經濟部可以算一下給大家看嗎?
經濟部要台灣人怎麼活??

怎麼是僅僅至少打平的問題

2014年的經濟部被反核罵恐嚇人民
現在每年宣稱調漲2025年的電價
每年打臉自己前一年的鬼話的經濟部是什麼呢?


經濟部喜歡把2014年燃料成本最高的電費3.11元掛在嘴邊,台灣人的惡夢時刻提醒大家3.39元還很便宜

請問經濟部按照2014年的燃料成本
2025年會漲到什麼地步?

喜歡講2014年就趕快用2014年的燃料成本來算2025年給台灣人重溫一下何謂惡夢阿




Jimsung168 wrote:
2.在剛起步的那十年,對於新竹當地居民的貢獻其實相當有限 << 這個經濟量體大小有關,


問題就在於經濟量體的大小, 風電產業大部份的投資都在建設期
建設期過後,除非真的有國外的訂單, 否則單靠後續的風電建設
其形成的經濟量體,對台灣的經濟助益有多大,就是一個蠻值得研究的題目

Jimsung168 wrote:
公共建設的外界質疑從沒少過


個人認為公共建設的效益應該是公共建設本身對於經濟活動產生的效益
而非指這個公共建設建造動作本身產生的效益
(這個效益通常是短期,目的是減少失業人口)
就如您指的交通建設,大家都是談高速公路與高鐵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但應該沒多少人管公共建設的營造產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吧!
我前面說的比例原則,就是在評估因在地化的政策
我們每度電多花的價錢, 去支持自己的風電產業是否划算的問題
我不是經濟產業的專家, 因此我不曉得答案
或許得等到10年後才能有個初步的結論

麥寮的部份,您引的論文比較是田野訪談
似乎難以看出麥寮影響的全貌,
至於另一個電視節目片段,基於個人對國內媒體的評價,就不點進去看了

我下面引的是蔡總統的想想論壇文章
【島嶼邊緣】雲林人的六輕這場夢

其中有一段關於工作機會的內容如下
台塑首先在1991年8月開出第一則具體承諾,六輕在麥寮建廠後可以提供12萬5千個就業機會。
當年台塑承諾12萬5千個工作機會,台塑六輕目前也僅雇用了1萬1千多名員工
(注: wiki上面表示包含六輕本身與外圍廠商總共雇用的大約3萬人左右)

六輕在雲林並沒有帶來人口成長。2001年至2013年,台灣人口從22,405,568人增加為23,373,517人;雲林縣人口除了負成長外,六輕周邊的麥寮鄉、台西鄉、東勢鄉、崙背鄉人口總數也一樣負成長,從2001年的110,107,變成2013年的109,474;這4個鄉鎮中,僅麥寮鄉成長,主因是六輕回饋金吸引周邊的鄉民遷移戶口
------------------------------------
由上面節錄內容可知道, 麥寮對於麥寮當地的經濟發展有沒有幫助?
答案是當然有幫助, 但是與原先的預期差距也非常的大

這是我前面說的,風電產業當然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
但是其正面影響是否有現在說的那麼大?
這個就真的要靠時間來證明了



西布克F91 wrote:
如果2025年的燃料成本跟2014年一樣
經濟部可以算一下給大家看嗎?
經濟部要台灣人怎麼活??


經濟部說詞還有一處我不明白

如果電力成長維持1.26%,每度電價將調升0.53元,但若依新推估情境,年均用電成長達1.86%,
在不考慮燃料成本增加下,至2025年電價將上漲0.84元。

為什麼用電增加伴隨電費上漲?!

stunmaker wrote:
經濟部說詞還有一處我...(恕刪)


因為增加的部份大多數是使用較貴的燃氣
stunmaker wrote:
經濟部說詞還有一處...(恕刪)

2014年台電天然氣一度電成本是3.93元,佔32.3%

台電電費3.1元

2025年全國3000億度,400億度私人電廠(300億度燃煤,100億度天然氣)
台電2600億度(1400億度天然氣,510億度燃煤,138億度離岸風電,250億度天然氣)
台電佔54%天然氣,
(1400億度/2600億度)
台電天然氣一度成本
如果從2018年的2.4元漲到一度3.93元
138億度離岸每度6.2~7.1元
250億度太陽能每度4元

2025年電費一度電最少4.5元起跳

今年一月天然氣已經變成2.7元了

經濟部還在拿2018的數據來算

經濟部要賭2025年的燃料成本跟2018年一樣?

到底真的在豪賭還是早就知道結果管全國老百姓去死呢









過客4112 wrote:
問題就在於經濟量體...(恕刪)


>> 就是一個蠻值得研究的題目
台灣的強項向來以代工或零組件輸出,能做到跟風機大廠到世界打天下就很厲害了。若要說整機輸出,那是可能性為零,因為台灣的強項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應該沒多少人管公共建設的營造產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吧!
理論上應該要是計畫性投資,但民主社會反而是以頭痛醫頭的方案制定解決方針。

>> 台塑承諾12萬5千個工作機會
中華經濟研究院估算過,若停掉後勁五輕、仁武、大社三大石化園區,最高有四萬九千人生計受影嚮。若讓台灣石化產業全面退出,造成上下游的失業人數可能高達三十六萬人。
另外提供兩個數據
台灣中油(wiki)員工數14,787人
新竹科學園區搞了快四十年才153,503人。
聽這12萬的數字承諾不知道六輕規模要多大才能達到??

另外,一般遷戶籍多半是成家買房,所以人口成長數字是落後指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