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專責機關回論文門:揭露口委名單會造成蔡英文「傷害與痛苦」

turtlins wrote:
對,我的理解就是總統府大概認為不用進一步求證,

已經拿到LSE提供的一堆檔案文件,可以充分證明蔡英文當年有交論文、有通過口試、有獲頒學位,

而當時還沒出現那封提到2011年那件事的回覆電郵,

所以,他們把那句some point in the past解讀成就是指1983/84年,

平心而論,我不認為有什麼好奇怪的。(恕刪)


先回到2011年, 那時候

1. 蔡英文知道SHL沒有她的論文紀錄( 由SHL回函林環牆證實圖書館的紀錄顯示從未收到校外口試委員們(External Examiners)繳回的原始論文副本)。, 所以
2. 蔡英文2011年補送論文到SHL

即使沒有那封提到2011年補送論文的回覆電郵

在總統府開記者會時, 總統府和當事者蔡英文早就知道
前面所提 1.2. 的事實

當總統府和當事者蔡英文看到這句"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dicate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to IALS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

如何去解讀成2011年前從未收到論文的SHL,可以在35/6年前存在一本論文並送到IALS ?
然後公開宣稱這句話是 35/6年前論文存在的證據

平心而論,我認為好奇怪噢!
turtlins wrote:
啊?還在論文?

你也在「我要肯德基」嗎?

35年前的論文被學校弄丟了,蔡英文自己手上的裝訂本也在應徵政大、教育部審核時用完了
(恕刪)

請問2019年的黑皮書是從哪一裝訂本影印出來的?
turtlins wrote:
哦,原來這就是你所謂(恕刪)


轉移焦點? 不是說過不會跟你的節奏走?不是在說你有沒有 "過度推論" 嗎?

這就是你一個很大的"特點",好像凡事只要不照你想法走,就是錯的。


我把我想法放出來了,你對我紀錄的流程也沒怎麼反駁(應該吧???),你也有回應 。有沒有覺得你是 "過度推論",大家心裡都有各自的答案,難道還要經過你我同意不成?

(你的回應也蠻好玩的,先不說一位階級未明的學校行政人員不公開回答是否就能代表學校,就連她該怎麼回應,要說什摩,不該說什麼,都得要照你的想法走。)


還有,除非你有跟這論文事件有牽連,這裡誰不是看熱鬧的?

不是看熱鬧的,都是有名有姓,要對結果負一定的責任的。

你我就是躲在螢幕後噴口水,會不會把自己想得太高了?
livebookart wrote:
在總統府開記者會時, 總統府和當事者蔡英文早就知道
前面所提 1. 和 2. 的事實

當總統府和當事者蔡英文看到這句"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dicate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to IALS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

如何去解讀成2011年前從未收到論文的SHL,可以在35/6年前存在一本論文並送到IALS ?
然後公開宣稱這句話是 35/6年前論文存在的證據

平心而論,我認為好奇怪噢!


第一,

我建議你還是先回去看看林環牆調查報告第28頁那封電郵那一段的完整內容:

In regards to whether the Institute of Advanced Legal Studies received a copy, the University does not have any formal acquisition records for theses from the 1980s though 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dicate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to IALS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 However this copy cannot now be located in the IALS library.

這一段是在回覆林環牆詢問Can you please check if IALS received this thesis in 1984? ,

所以第一句所說的「關於IALS是否曾收到一本〔蔡英文的〕論文」,是針對1984年而言,

接下來是說明倫敦大學目前並沒有任何正式的1980年代論文收件紀錄,但通信紀錄顯示過去的某個時間點曾有一本論文從SHL送往IALS。

換句話說,無論是林環牆的詢問,或是LSE這段回覆,時間區段都是聚焦在1984年或1980年代,

沒有任何一點跡象顯示或暗示所謂的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是指2011年,

無論總統府的人知不知道2011年的事,

看完這封電郵的完整內容,從上下文語意無論怎麼推敲,都只能認為LSE的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是指1984年或1980年代。

而且,2011年是怎麼回事,現在沒有任何進一步資料,只有SHL那封沒有題到任何姓名、論文題目的電郵,

即使你要單憑你的主觀想像,認為總統府的人一定知道2011年是怎麼回事,

還是無法指控總統府引用林環牆調查報告第28頁那封電郵時,是故意扭曲LSE的回覆。

如果你有其他證據、內幕或深喉嚨,

麻煩提出來,否則單憑那一封電郵的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就要指控總統府故意曲解、說謊,

我想,在邏輯和事證上都太過薄弱了點。

你會覺得奇怪,

那是因為你已經先入為主,看到任何文句,都會自動把參考時間點代換成2011年啦。

順便提一下,

這封電郵一直被過度解讀,

把 the University does not have any formal acquisition records for theses from the 1980s 解讀成「倫敦大學不曾有過任何在1980年代收到蔡英文論文的紀錄」,

其實這句話頂多只能解讀成「倫敦大學目前並沒有任何正式的1980年代論文收件紀錄」,

這句話既沒有清楚指名「蔡英文這本論文的收件紀錄」,

也沒有說「當年」沒有蔡英文論文的收件紀錄,

而是說「現在」沒有任何1980年代的論文收件紀錄。
livebookart wrote:
請問2019年的黑皮書是從哪一裝訂本影印出來的?


請問你憑哪一點認為2019年黑皮書是從某一本裝訂本影印出來的?
fkang2 wrote:
轉移焦點? 不是說過不會跟你的節奏走?不是在說你有沒有 "過度推論" 嗎?

這就是你一個很大的"特點",好像凡事只要不照你想法走,就是錯的。


我把我想法放出來了,你對我紀錄的流程也沒怎麼反駁(應該吧???),你也有回應 。有沒有覺得你是 "過度推論",大家心裡都有各自的答案,難道還要經過你我同意不成?

(你的回應也蠻好玩的,先不說一位階級未明的學校行政人員不公開回答是否就能代表學校,就連她該怎麼回應,要說什摩,不該說什麼,都得要照你的想法走。)


還有,除非你有跟這論文事件有牽連,這裡誰不是看熱鬧的?

不是看熱鬧的,都是有名有姓,要對結果負一定的責任的。

你我就是躲在螢幕後噴口水,會不會把自己想得太高了?


以上推論完全看不懂,

也沒有寫明論點的依據是什麼,

所以,好啦,

我知道啦,

你就是個躲在螢幕後噴口水的啦。

不好意思,我不是個看熱鬧的,

我每一個看法都是有憑有據、有所查證,

所以,我和你不一樣,

你別把自己想得太高了。
turtlins wrote:
我每一個看法都是有憑有據、有所查證,


我怎麼看都是個變魔術的…

連簽名都沒有…憑證??
一本論文違背了那麼多的<常理>

很多朋友提出很多合理的質疑

而T大都能一一列舉出某些特例去反駁(老實說......這能力與精力也確實蠻厲害的, 是該佩服)

但把這一連串<特例>的機率兜在一起發生的機率有多高?應該是說有多渺茫?

恰好都被蔡博士給遇上了~

如果這些<特例>是可行的/可以被認可發生的......那應該有科學邏輯上的重演性

那今人可不可依循一樣的求學模式......在英國2020之後拿到一個同樣歷程的博士學位?
御風行NSG wrote:
如果這些<特例>是可行的/可以被認可發生的......那應該有科學邏輯上的重演性


光是找到一個學生,擁有像蔡英文那樣的學籍表,應該就非常困難了。還不用講到畢業證書、口試委員、論文本身的疑點那些。
1. 學籍表上面說Elliott(學籍表還拼錯,拼成Elliot,跟蔡英文論文上的致謝頁犯了一樣的拼寫錯誤,後來才補上第二個t)是蔡英文的指導教授。有哪個博士生的指導教授像Elliott那樣?Elliott學歷只有等同碩士,卻可以指導博士。Elliott沒有發表過學術論文,所學習的領域也跟蔡英文論文的國際貿易無關,一生就「收了」蔡英文這個博士生。他過世前,蔡英文的論文沒有公開。他過世後,LSE的圖書館才出現蔡英文的論文條目,一開始還「寫錯」,把蔡英文跟Elliott同列為作者。

2. 有哪個博士生的學籍表上面有寫WD from course(休學?退選?如果單純是退選,為什麼要填上「財務困難」當理由?有誰的學籍表上面會寫退選課程的資料?),然後沒有重新註冊的記錄,卻在最後一次註冊年份的兩年後顯示授予學位?

3. 學籍表上面寫授予學位的日期是1984年2月(而且動詞結構是過去式),填寫這表格的日期卻是1983年6月。有誰的學籍表會有這種奇怪的記錄方式?

要找到跟蔡英文有同樣特點的學籍表,恐怕是大海撈針。
如果真的找到了,還要跟蔡英文一樣有三張畢業證書(第二張沒遺失還申請第三張),裝訂的原始論文全部不見(不只圖書館沒有,自己也拿不出來),打死不說口試委員是誰,預支博士光環,升等著作又是自我抄襲(還可以通過審核),恐怕更是難上加難。

同場加映:
蔡英文搞不清楚自己當初是用打字機還是用電腦然後列印出來

蔡英文多次演講中,講錯自己寫的論文題目
andrewtsai7777 wrote:
光是找到一個學生,擁(恕刪)

就是 一個機率問題....
當一件事情 發生機率是1/00 你會相信還是懷疑 它的發生?
當一件事情 發生機率是1/10^6 你會相信還是懷疑 它的發生?

就像是 電影曾探討過 妻子會為了多少錢而出軌
1000 USD? 太廉價 這跟高級妓女無差
但是一旦是10^6 USD? 基本上 就算是中產階級
衣食無虞的家庭, 妻子都很難逃離誘惑....甚至 再多個10-100 倍之後
多數女人會爭相競逐 ...如同現在女星競進豪門般的現況

所以 為了多少錢
我們能忽視一個1/10^6 才會發生的現實?
這樣的場景熟悉嗎?
是的... 當有立法委員質問那些校長們的時候,這件事情就在發生
恩 就算是無法承認耶穌(職位 的眷戀)
仍有少數人拒絕不了惡魔(更高職位/金錢的誘惑)....

然後 又有多少人會為了1/10^6 以下 發生的現實 去辯論的?
那個就回到問題的本質: 這個辯論會得到多大的報酬?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