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ba wrote:
桃園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恕刪)

不普篩的理由永遠就只有這個,偽陽性。所以真陽性也不用查出來,最好統統別篩。那檢測費7000元是在收幾點的?這麼怕篩檢出真陽性?量能不足就直說,別再吹牛說一天能篩6000個。

企業擔心風險,希望篩檢,保障員工安全,免於恐懼,能叫「無故」嗎?這還是號稱自由的台灣呢!
sabinehua wrote:
不普篩的理由永遠就只有這個,偽陽性

還有偽陰性。

之前我都不相信大家笨到不知道有偽陽性跟偽陰性,然後會笨到沒症狀沒接觸史沒群聚但是一篩陽性就急忙住進負壓病房而不是二篩,或是笨到有症狀有接觸史有群聚但是一篩陰性就趕快藥妝店餐廳五金行大賣場逛好逛滿順便搭一下高鐵而不是二篩....

自從那位趴趴走的醫師後,我開始相信大家可能真的沒那麼聰明,所以還是不要普篩好了。
對於檢疫偽陽性後大概就是
帳面確診人數+1,無辜者被隔離(離開後可領防疫津貼),
投入無意義的醫療資源(但偽陽性應該無症狀,會投入什麼治療?)
但偽陰性呢?把染疫者放回,讓他置在可能造成風險的不完全受控狀態
(因為總有人居家隔離會偷跑)
周遭人因為他檢疫偽陰性所以可能會疏於防範
所以檢疫需要擔心偽陽性真的是很奇怪的點(除了不利美化帳面確診人數外)
怎麼抓出這些偽陰性才是應該要注意的吧
現在這樣入境隔離14天沒症狀就放出去,然後一堆後來自費採檢陰性的真的會比較好?
mourningtw wrote:
對於檢疫偽陽性後大概(恕刪)


偽陽本來就是假議題,邏輯就是像大大講的如此。其實浪費的醫療資源有限,畢竟下次檢測後會是陰性的機率很高。可惜小弟在去年強調此邏輯時,只會被某些支持者用粉紅,五毛抹黑攻擊。
反正指揮官從很久以來就是面子防疫,多說也無用。
綠島島主 wrote:
不懂呢,隔離完做普篩...(恕刪)

因為是牙醫當指揮官,不是公衛學者
lawtaipei wrote:
頭埋在砂子裡,有比較好嗎?

還可以正常生活已經很幸福了
mourningtw wrote:
對於檢疫偽陽性後大概就是
帳面確診人數+1,無辜者被隔離(離開後可領防疫津貼),
投入無意義的醫療資源(但偽陽性應該無症狀,會投入什麼治療?)

不對吧,你的意思是說現在關在負壓病房的確診者裡面可能有偽陽性的倒楣鬼嗎? 要確診收治應該是層層把關吧,你看連死後驗屍驗出病毒都不甘願佳伊的,會這麼輕易放人進負壓病房嗎?


mourningtw wrote:
但偽陰性呢?把染疫者放回,讓他置在可能造成風險的不完全受控狀態
(因為總有人居家隔離會偷跑)
周遭人因為他檢疫偽陰性所以可能會疏於防範

我真的很好奇,大大沒聽過一採陰二採陰三採陽嗎? 為什麼大家都會覺得如果是高風險的,一採陰就會放他到處走....
budinx wrote:
不對吧,你的意思是說現在關在負壓病房的確診者裡面可能有偽陽性的倒楣鬼嗎? 要確診收治應該是層層把關吧,你看連死後驗屍驗出病毒都不甘願佳伊的,會這麼輕易放人進負壓病房嗎?(恕刪)

答案是是的,偽陽性的一樣會進入負壓病房,但不一定會投入相關治療
因為偽陽性理論上應該無症狀(就沒病哪來的症狀)但官方會認定是無症狀感染者
無症狀患者採取什麼治療方式 如何判定是否康復?
張上淳解釋,「無症狀感染者,進到醫院裡面,原則上還是在負壓病房裡頭,與其他住院病患隔離開,主要還是避免身上的病毒,傳播給其他的人員、環境...等等」
那麼,無症狀患者如何判斷是否康復?
張上淳說明,因為本身就無疾病、症狀,也就沒有所謂康不康復的問題,住院隔離就只是等待病毒去除,檢驗呈陰性的時間而已,「也是要等到三採陰性才可以解除隔離。」

所以偽陽性的可能就是進去三採檢沒事,然後之後驗抗體才發現居然是沒抗體存在的偽陽性
budinx wrote:
我真的很好奇,大大沒聽過一採陰二採陰三採陽嗎? 為什麼大家都會覺得如果是高風險的,一採陰就會放他到處走....(恕刪)

你說的一採二採好幾採,目前並不是每個匡列對象都有採檢這麼多次
通常都是採檢陰性但有症狀的才會主動再次採檢
不然多數都是一採陰性就放回去居家檢疫或隔離了吧
14天過就沒事,或一直到有症狀才會在去採檢
但居家觀察期間偷跑的也不是沒看到過
無症狀感染者過14天外出後,因故自費採檢陽性的也都有案例了
外國那麼多確診病患
有幾萬間負壓病房可以揮霍嗎?
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確實隔離就夠了

癥結就是檢驗能量不足阿
就算不足也可以九個十個一組來篩
隨便講講 wrote:
外國那麼多確診病患
有幾萬間負壓病房可以揮霍嗎?
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確實隔離就夠了

這也是真的,而且當時就有醫生出來講,這種做法大規模爆發時會有問題了
2020-04-09

台灣確診近四百例,以輕症個案居多,但各醫院仍採高規格收治模式,即使沒有症狀,患者也須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三天採檢一次,連續檢驗三次,均為陰性,才能出院。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提醒,如果未來輕症患者暴增,仍維持現有處置模式,國內醫療體系恐將崩盤。


就不知道過了這麼久,有沒有隨著時空環境調整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